菌根类型调控亚热带森林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新机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养分供应是生产力维持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并未充分考虑植物养分获取策略对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影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约85%的维管植物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菌根共生是植物提高养分吸收效率的重要策略。养分重吸收和凋落物分解为植物提供了年需求约90%的氮和磷。探讨不同菌根共生系统如何调控森林中共存树种的养分获取策略,从而影响森林群落动态,有望为解析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间的关系提供新视角。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研究组与北卡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等合作,依托我国亚热带大型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控制实验平台(BEF-China),研究了在不同多样性梯度下,丛枝菌根(AM)树种和外生菌根(EcM)树种如何调节养分获取策略,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科研人员发现,AM树种具较高的养分重吸收效率和较低的菌根真菌相对丰度。随着树种多样性的增加,AM树种养分重吸收效率和凋落物分解速率均......阅读全文

根瘤和菌根

  (一)根瘤   豆科植物的根系上常常有一些瘤状结构,称为根瘤(图24-l)。根瘤是由于根瘤菌从根毛侵入,然后穿入皮层的细胞,大量繁殖,同时分泌一些刺激物质,使邻近的皮层细胞强烈分裂,体积膨大,在根上形成了瘤状突起。   根瘤菌一方面从皮层细胞吸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它能固定空气

新研究揭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33.shtm

新研究揭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唐明/陈辉团队分别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和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发表了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论文。  干旱胁迫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是影响农林业生产的主要

Nature:菌根真菌是土壤碳存储的关键

  不同生态系统在居主导地位的、与植物相关的菌根真菌(与几乎所有陆地植物相关的根共生体)的类型上有所不同。   “外生菌根和杜鹃花类菌根”(EEM)真菌产生降解氮的酶,而“丛枝菌根”则不,于是便有了这样的预测:EEM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将会与分解者竞争土壤氮,因此增加土壤碳存储。   本文作者通过综

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为题,作为封面论文于

中科院Plant-Cell揭示植物菌根共生能量来源

   4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关于菌根共生的最新研究成果A H+-ATPase that Energizes Nutrient Uptake during Mycorrhizal Symbioses in

昆明植物所拖鞋兰菌根研究取得新进展

  兰科菌根在兰科植物的进化和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年国际菌根研究的热点。在同属于兰科杓兰亚科(Cypripedioideae)园艺学上,兜兰属(Paphiopedilum)和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统称为拖鞋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全部种类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

研究团队提出非宿主植物参与菌根网络新观点

  约90%以上陆生植物可与真菌形成菌根(Mycorrhiza),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类型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M)。植物与AM或者EM二者互惠共生,其中植物为真菌提供所需碳水化合物,真菌则协助植物获取更多的养分和

揭示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针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林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土壤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近期大量的控制实验研究表明,土壤微

南京土壤所等菜地镉污染与菌根修复研究获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壤中某一或某些金属元素因过量沉积而引起含量过高的现象,这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潜在风险。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贵研究员课题组与香港浸会大学裘槎环科所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菜地镉污染风险评估及其控制技术展开合作研究,为中轻度镉污染农

植生生态所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菌根共生的分子机理

  12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关于菌根共生的最新研究成果A DELLA protein complex controls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p

研究揭示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针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林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土壤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近期大量的控制实验研究表明,土壤微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菌根共生营养交换的“刹车”调控机制

  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伊娜研究组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rol of arbuscule development by a transcriptional neg

中澳合作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调控寄生植物生长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证实了丛枝菌根真菌对根寄生植物养分吸收器官的发生有直接显著的影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学纪事》上。    寄生植物和丛枝菌根(AM)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两者均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关于这两类生物

中国块菌(松露)遗传多态性及其菌根组合通过验收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培贵研究员课题组承担的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国际合作专项“中国块菌(松露)遗传多态性及其菌根组合和人工种植”项目近日顺利通过结题验收。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对我国10个省,其中云南省34个县进行了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在采集大量标本的基础上,利用经典分类学与现代分

增温对内生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生长的影响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43.shtm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基于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长期垂直移位增温平台,研究揭示了长期海拔移位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内生和外生菌根真

丛枝菌根真菌调控不同功能群植物种间关系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16.shtm作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关键有益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与80%以上的陆生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协助宿主植物吸收土壤养分,同时促进相邻植物之间的资源合作,提高植物群落生产力和多样

丛枝菌根共生中参与碳分配的蔗糖转运蛋白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912.shtm

植物益生菌根际精准调控信号分子研究进展的重要综述

  根际微生物被看作作物的第二基因组,对植物生长、养分吸收、健康和逆境适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精准“操控”根际益生菌对农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农历大年三十,微生物学权威杂志《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Chemical communication in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Plant-Cell》发表菌根共生新成果

  近日,知名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英国John Innes中心和约克大学等处关于菌根共生的最新研究成果“A H+-ATPase That Energizes Nutrient Uptake during Mycorrhizal Sym

酪酸梭菌联合标准疗法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幽门螺杆菌,英文名Helicobacter pylori,缩写Hp,定植于人类胃黏膜,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最早,学术界认为,人的胃部是强酸环境,因此是洁净而不可能有细菌生存的。然而,在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沃伦和马歇尔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来源:baike.co

分子植物中心在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为题,作为封面论文于

昆明植物所可培养杜鹃类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大白花杜鹃和毛壳菌Chaetomium sp.形成的菌根的纵切面(比例尺:100um)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杜鹃花的重要分布中心之一,有四百多个种。大白花杜鹃是分布最广的种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观赏价值,是环境恶劣地区的重要植被。杜鹃类菌根真菌在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环境适应性方面功不

不同类型菌根树种对全球树木β多样性纬度格局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树木β多样性描述了树木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联系着局域尺度的α多样性和区域尺度的γ多样性,能反映树木群落构建和多样性维持的潜在机制。因此,树木β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前人对树木β多样性纬度梯度格

将耐旱共生菌引入农田生态系统有助作物抗旱

  近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程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John W. Taylor团队合作,发现干旱胁迫并未改变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结合前期干旱导致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下降的发现,得出农田长期灌溉造成耐旱丛枝菌根真菌丧失的结论。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态学》。  物种必须在有限资源的分配上进行

我国在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获进展

  许多重要经济林木多与真菌有共生关系。通过共生机制,真菌能从宿主植物根部吸收营养,维持生长,并能增强宿主的抗病力使其免受入侵病菌的伤害、代替根毛扩大宿主根系的吸收面积,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美国山核桃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干果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产出,我国已在多个省区大面积引种。外生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

生态中心在丛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保冬研究组在丛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新植物学家》上发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丛枝菌根(arbuscular

质子流(H+)作为丛枝菌根(AM)真菌芽管菌丝发育的标签

2008年4月,Feijá等科学家使用“非损伤微测技术(the ion-selective vibrating probe system)”研究了芽管菌丝发育时期菌丝中的H+流,发现胞外的pH在宿主和真菌间的离子交换和AM真菌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菌丝的H+流振荡与芽管菌丝的生长存在相互关系,

东北地理所丛枝菌根对玉米生长影响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大多数陆生植物(70% -90%)能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研究表明,AM真菌能够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近年来,一些研究者相继报道了逆境胁迫下AM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营养吸收与转运、水分状况等影响的研究。   近期,中科院

华南植物园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氮吸收机制获进展

  根据“蚯蚓、植物和AMF对氮的供应和吸收在不同的氮形态上(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差异,从而影响蚯蚓和AMF对植物氮吸收的互作”的假设,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何新星,在导师傅声雷和张卫信的指导下,构建了三个独立但彼此关联的实验:室内稳定同位素15N标记芒萁根段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