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

海南双池玛珥湖处于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区,可以很好地响应于热带辐合带(ITCZ)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的变化。目前,对于中国南部热带雨林如何响应于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以及中国南部的农业和栽培历史尚无清晰解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客座教授John Dodson等对2015年从海南双池玛珥湖湖心获得的20.62m湖泊沉积岩心进行了14C测年、孢粉、碳屑和总有机碳含量等研究,获得了该区最近20000年以来植被、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 结果显示,末次冰盛期该区为森林植被,但草本比例较高,表明气候较今干凉,降水的减少可能与ITCZ的南移有关,时有的暴雨也造成高强度的侵蚀事件;大约距今9500年开始,ITCZ北移,降水增多,森林迅速恢复,直至距今5000年,热带雨林植被占据优势,是该区最温暖的时期。该区人类活动从距今5000年左右开始,火常被用来清除森林获得用地。不......阅读全文

重建距今61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

  相比于我国季风边缘带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相对较少,对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同时人类活动及其对植被和环境的影响研究也较匮乏。大九湖泥炭位于我国中部神农架林区,是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泥炭,保存有很好的连续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

中国中部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等获进展

  相比于我国季风边缘带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相对较少,对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同时人类活动及其对植被和环境的影响研究也较匮乏。大九湖泥炭位于我国中部神农架林区,是少有的亚热带高山泥炭,保存有很好的连续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

岭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环境演变相互影响上取得新进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改造地表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极端气候事件增加,重金属污染,土壤侵蚀退化,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海洋酸化等。古气候学研究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古气候-人类活动-环境变化相互

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

  海南双池玛珥湖处于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区,可以很好地响应于热带辐合带(ITCZ)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的变化。目前,对于中国南部热带雨林如何响应于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并利用热带森林环境以及中国南部的农业和栽培历史尚无清晰解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孢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

IPCC报告草案更确定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

  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共同创建的一个政府间机构,每6年出版一次评估报告,总结气候变化的既有认知,其报告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基础,对谈判产生重要影响。   正在编撰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工作组负责有关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报告。IPCC计划9月23

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全球降水-气候自然波动非主因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观测到的全球降水变化无法仅用气候自然波动来解释,人类活动直接影响了全球降水。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和破坏臭氧层的气体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全球降水: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湿润的地区

秦汉以来人类活动显著降低我国东部植物多样性

  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被认为是重建古植被景观的一把“钥匙”。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研究员曹现勇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田芳等合作者,通过我国现代间冰期,即距今11500年以来的全新世的地层孢粉记录发现,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我国东部植被已发生大规模的扰

霍克:人类活动没有导致气候变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李克强副总理,曾主席,我首先要感谢中国政府的邀请,感谢你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众多的贵宾见面,并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发言,我相信这次会议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做出的切实贡献。  我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生态中心量化气候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固碳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通过多源遥感数据与观测数据融合,改进遥感植被光合和呼吸模型,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固碳的贡献。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大规模植被恢复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我国植被恢复和保护、实现“碳

寒旱所“中新世亚洲内陆干旱化宏观驱动因素”的新认识

  亚洲内陆地区不仅包括全球最大的非地带性干旱区,还包括青藏高原及诸多高大山脉在内的剧烈地形起伏,同时紧邻湿润的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对比尤为强烈,成为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理环境景观。这其中,亚洲内陆干旱区及其干旱化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的问题,因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

刘锋-孢粉化石:显微镜下讲故事

  “自从4亿年前植物登陆陆地以来,我们的天空可以很多天不下雨,但几乎没有一天不在下孢粉雨。这些化石一定以某种方式记录了它们所经历的一切,只是我们现在还缺少解读这些信息的手段,相信通过孢粉学家未来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孢粉学以后会大有可为。”显微镜下的孢粉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两种植物生殖配子体的简称。其

孢粉研究揭示中国南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植被变化

  地球气候自末次盛冰期约2万年前开始逐步回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促成了全新世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民从早期采集与渔猎为主的游弋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到以农耕文明定居生产生活方式。这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当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联,对当今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南方植被自末次盛冰期以来曾发生过重

孢粉证据揭示江南从荒漠到森林的演变过程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样,不仅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成为了降水丰沛、林木葱郁的湿润季风区,成为了全球副热带沙漠

孢粉证据揭示江南从荒漠到森林的演变过程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样,不仅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成为了降水丰沛、林木葱郁的湿润季风区,成为了全球副热带沙

我国学者阐述板块运动对陆生植物演化的驱动作用

  印度板块从冈瓦纳裂离并向北漂移、碰撞拼贴至欧亚大陆之上是地球晚中生代演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现代欧亚大陆地质、地貌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关于这一板块漂移的证据过去多源自古地磁,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国研究员团队根据陆生植物易受海洋地理隔离

北京气候、植被景观与人类生存环境动态变化研究获进展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人类活动历史可从今天一直追溯至史前时代,是研究东方人类进化、文明发展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热点地区。全新世(距今约11700年至今)是新石器时代和农业活动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因此,全新世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毫无疑问影响了北京地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

有这么一群青年科学家,他们在世界屋脊一见如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714.shtm 编者按: 在青藏高原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孕育了山峰、冰川、江河、湖泊、草原等独特“生命”。一直以来,青藏高原相关研究都是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和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任务。一代

湖底寻踪,他们揭开“全新世温度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32.shtm清晨6点多,阿尔泰山区的夜色还未完全褪去,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黄小忠、博士生向丽雄等人就已经紧随当地牧民,向目的地铁外克湖进发了。山路难行,骑马在半米深的雪道上颠簸近2小时后,他

第八届欧洲古植物与孢粉学大会在匈牙利召开

  7月6日至10日,“第八届欧洲古植物与孢粉学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军研究员,王伟铭研究员等七名科研人员参加该会。  会议期间,王军等人分别以“石炭纪最晚期欧美植物群与安加拉植物群对华夏植物群入侵的确认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后续影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简称PETM)发生在距今约56 Ma前,是早新生代的一次极端碳循环扰动和全球快速变暖事件,主要表现为快速大幅度的碳同位素负漂(-2‰~-7‰)、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升高和全球快速增温(5~8℃),同时伴有水

华南植物园首次发现专性传粉昆虫能分解孢粉素

  孢粉素(sporonpollenin)是孢子和花粉外壁的主要成分,主要由脂肪酸及碳水化合物构成,但是其准确的结构仍然不清楚。孢粉素的性质坚固,能抗化学及生物分解,同时也不溶于无机和有机溶剂。孢粉素的这种特性是孢粉化石能保存上百万年的主要原因。虽然许多昆虫取食花粉表面的脂类或通过花

如何选择气候环境箱?

1、容积的选择  将被试产品(元器件、组件、部件或整机)置入气候环境箱进行试验时,为了保证被试产品周围气氛能满足试验规范所规定的环境试验条件,气候箱工作尺寸与被试产品外廓尺寸之间应遵循以下几点规定:a)被试产品的体积(W×D×H)不得超过试验箱有效工作空间的(20~35)%(推荐选用20%)。对于在

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吴家坪期孢粉地层学研究获进展

  石炭—二叠纪非海相地层在华北克拉通分布广泛,主要是以本溪组-孙家沟组之间的沉积序列为代表。长期以来,对于该段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主要依靠地层中保存的少量动物化石以及大植物化石。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孢粉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华北晚古生代非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了较大发展。至今已积累了不少孢粉研

研究发现人类活动致动物脑部变大

  人类不仅在改变气候、引发地震,此外,你知道,人类通常还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己的奇思妙想。人类的活动可能还在导致动物的脑部变大!喔,进化!   在8月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学家埃米莉·斯内尔-鲁德对1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的头盖骨进行了研究,以探究动物的大脑可能在以何种方式适应更

中国全新世土壤侵蚀模数呈显著增加趋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96.shtm由于缺乏连续、直接指示土壤侵蚀的地质证据,导致地质历史时期土壤侵蚀研究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对理解过去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产生限制。湖泊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湖泊作为流域的“

热带红树林孢粉学与古生态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华莱士在他的热带考察旅行记中,曾经形象地把红树林描述为是海陆之间极其显要的“居民”,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线,红树林构成了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连接海陆过渡带(潮间带)的特有生物群系,其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潮间带的红树林也是底栖软体动物、有孔虫、

广州地化所在孢粉素吸附多环芳烃(菲)机制方面取进展

  虽然生态环境中花粉和孢子的数量相当丰富,无处不在,然而它们在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等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花粉粒是产生雄配子(精子细胞)的种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孢子是非开花植物(例如蕨类和苔藓)、细菌、真菌和藻类的单细胞繁殖体。花粉和孢粉在水、土、气、生物圈中无处不在,并可通过风媒传粉的

人类须采取极端措施实现气候目标

  据路透社消息,将于11月出版的学术期刊《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刊登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2020年以后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人类可能需要从大气层中大规模清除二氧化碳。   这一系列论文的成果将会作为部分素材,进入联合国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于2013和2014年发

中美联合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培训活动

  6月10日,应对气候变化的培训活动在京举行。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等人出席了培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王伟中介绍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科技部在研发、示范、科普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推动节

脉冲式气候变异推动人类进化-迫使早期人类走出非洲

  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都认定人类的起源在东部非洲,因而许多科学家都将研究目标瞄向东非大裂谷。英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称,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湖泊变化情况与早期人类大脑容量的进化和迁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该地区气候百万年前一系列脉冲式的快速变化,推动了人脑的进化,并迫使早期人类从东部非洲向欧亚及南部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