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气候、植被景观与人类生存环境动态变化研究获进展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人类活动历史可从今天一直追溯至史前时代,是研究东方人类进化、文明发展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热点地区。全新世(距今约11700年至今)是新石器时代和农业活动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因此,全新世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毫无疑问影响了北京地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以往对于全新世北京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缺乏量化的气候数据,阻碍了科学界准确认识和理解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生态学效应,也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组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合作,以北京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地层中花粉资料和考古文献,采取植物为气候代用指标,利用共存分析方法首次定量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北京平原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描绘了全新世北温带东亚季风区的区域尺度降水模式,探讨了全球尺度季风降水变化及潜在驱动力,并揭示了古代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人员发现,从晚全新世(距......阅读全文

北京气候、植被景观与人类生存环境动态变化研究获进展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人类活动历史可从今天一直追溯至史前时代,是研究东方人类进化、文明发展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热点地区。全新世(距今约11700年至今)是新石器时代和农业活动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因此,全新世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毫无疑问影响了北京地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

赵淑清团队揭示城市环境对植被生长的普遍促进效应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未来趋势”项目团队揭示了城市环境对植被生长存在普遍促进效应。  理解植被对未来气候和大气成分变化 (如温度增高、CO2浓度上升等) 的响应是预测未来全球气候、碳循环、植被生产力等变化的关键。城市环境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先驱

北京国庆花卉景观将循环利用-延续至北京APEC会议闭幕

  记者16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今年国庆期间的花卉景观布置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工程将注重节约,在国庆活动结束后花卉景观不会立即搬除,而是加以调整,使观赏效果延续至今年下旬北京APEC会议闭幕。  据悉,花卉景观将布置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沿线。广场摆放的花篮顶高15米,比去年降低了3.2米。整个

北京新增20万亩森林-城市森林景观初现

  延庆,工人在林地种树。当地部分农民也将从守着大山吃饭,转变成为靠绿化造林、挣工资的农民昌平区百善景观林,工人在给树木浇水延庆,城市森林景观初现延庆,工人在抽水灌溉林地昌平马池口大沙坑,治理前风沙肆虐,现在成了风景林地  看得见的是村庄洁净优美、绿水青山喜人、邻里和睦互助,看不见的

亚洲中部干旱区植被对全新世气候响应如何?

 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呈现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的变化特征,存在显著不同于季风区的气候变化“西风模态”。但最新研究发现,亚洲中部干旱区不同海拔区的森林动态特征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考虑到植被对气候变化可能存在非线性响应,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植被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进行检验很有必要。  中国科学

百万年前东方古人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344.shtm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而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东方古人类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距今约125万年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气候变暖对历史植被影响

日前从中科院植物所获悉,该所研究员王宇飞带领的团队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研究人员合作,对地史时期气候快速变暖过程对我国西南低纬地带植被动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回答“气候变暖是福是祸”这一公众热点问题,以及全球变暖情景下我国西南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依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第四纪科学评论》

北京大学Nature发布重要甲基化景观图

  来自北京大学、教育部辅助生殖重点实验室、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绘制出了人类早期胚胎全基因组水平的DNA甲基化景观图谱,提出了有别于以往小鼠研究结果的一些新见解。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23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乔杰(Jie Qiao)教授以及汤富酬(Fuch

北京大学成立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10月30日在京宣告成立,由哈佛大学博士俞孔坚教授出任首任院长。   据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1928年,北平大学设立建筑系。北京大学1997年创办景观设计学中心、2000年成立建筑学研究中心。2010年5月,北

秦汉以来人类活动显著降低我国东部植物多样性

  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被认为是重建古植被景观的一把“钥匙”。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研究员曹现勇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田芳等合作者,通过我国现代间冰期,即距今11500年以来的全新世的地层孢粉记录发现,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我国东部植被已发生大规模的扰

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技术在京试点实验获突破进展

  废弃的垃圾沟经过改造,种上芦苇,既能处理村里的生活污水,又给村中添了一景;在水库上游度假村,经过处理的污水清澈透亮,装入矿泉水瓶后,已经无法从外观上看出与矿泉水的区别,杜绝了对水源的污染。这是记者近日分别在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和密云县的两个京郊农村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项目试点看到的。据悉,这一技术将在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后续影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简称PETM)发生在距今约56 Ma前,是早新生代的一次极端碳循环扰动和全球快速变暖事件,主要表现为快速大幅度的碳同位素负漂(-2‰~-7‰)、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升高和全球快速增温(5~8℃),同时伴有水

同位素分析重建泥河湾盆地麻地沟古人类生存环境

麻地沟遗址动物群生态位重建(徐哲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和西班牙高级科学研究委员会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采用哺乳动物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了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古人类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并结合石器技术分析尝试探讨了人类行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人员开展辽河口湿地科研调查

   近日,为了解辽河口湿地植被滩涂空间分布、植被生长状况及湿地演化趋势,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口湿地景观演变规律及关键驱动机制”、“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危险性”的支持下,监测中心调查组一行七人前往辽河口及周边区域,开展重点滩涂无人机航拍、芦苇及碱蓬生物量测定及样品采集、理化要素

今日二月二“龙抬头”-北京上空出现日晕景观

2月21日迎来二月二"龙抬头",上午北京城区出现日晕景观,一道光环围绕在太阳周围,蔚为壮观。2月21日迎来二月二"龙抬头",上午北京城区出现日晕景观,一道光环围绕在太阳周围,蔚为壮观。2月21日迎来二月二"龙抬头",上午北京城区出现日晕景观,一道光环围绕在太阳周围,蔚为壮观。2月21日迎来二月二"龙

如何选择气候环境箱?

1、容积的选择  将被试产品(元器件、组件、部件或整机)置入气候环境箱进行试验时,为了保证被试产品周围气氛能满足试验规范所规定的环境试验条件,气候箱工作尺寸与被试产品外廓尺寸之间应遵循以下几点规定:a)被试产品的体积(W×D×H)不得超过试验箱有效工作空间的(20~35)%(推荐选用20%)。对于在

地理资源所在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格局影响方面获进展

  气候是控制植被分布的重要因子,所以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植被分布格局。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赵东升博士和吴绍洪研究员选用生物地理和生物地化过程的耦合模型BIOME4,根据中国植被-气候特征,对模型的生物气候控制因子重新进行了定义。   研究人员与现实的自然植被图对比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中国

生态中心量化气候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固碳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通过多源遥感数据与观测数据融合,改进遥感植被光合和呼吸模型,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固碳的贡献。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大规模植被恢复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我国植被恢复和保护、实现“碳

武汉植物园在河岸带植被气候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河岸带是地球上最多样、最动态和最复杂的自然生境类型之一,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亚热带山地河岸中相对集中的珍稀树种。河岸带物种的生长、分布与适应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植被生态学领域引人关注的科学问题。另外,由于河岸带环境变量的高度动态性,物种表现与其控制因素的关系

研究揭示气候变化下全球植被变绿的水文效应及机理

  20世界80年代以来,全球特别是北半球的植被盖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全球变绿”。鉴于植被与径流之间的紧密关系,全球变绿如何影响径流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仍缺乏统一结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杨永辉团队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强团队合作,共同揭

土壤水分测定仪对黄土区土壤水分的测定研究

 中国气候多样,在黄土区降水量相对较少,时空分布不均,然而水分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因子。水分在黄土土壤中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干旱与湿润错综复杂,为黄土区生态建设增加了难度。目前,林地土壤水分的研究已经从定性描述发展为定量分析,研究对象也涉及到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等不同尺度。在研究手

土壤水分测定仪对黄土区土壤水分的测定

中国气候多样,在黄土区降水量相对较少,时空分布不均,然而水分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因子。水分在黄土土壤中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干旱与湿润错综复杂,为黄土区生态建设增加了难度。目前,林地土壤水分的研究已经从定性描述发展为定量分析,研究对象也涉及到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等不同尺度。在研究手段、

研究人员揭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的固碳效应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固碳效应的识别与权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rn China generates short term e

关于冰箱的气候环境分类

  气候环境分类  分为亚温带型(SN)、温带(N)、亚热带型(ST)、热带型(T)。  亚温带型(SN),其适宜的使用环境温度为:10℃~32℃;  温带型(N),适宜的使用环境温度为:16℃~32℃;  亚热带型(ST),适宜的使用环境温度为:18℃~38℃;  热带型(T),适宜的使用环境温度

气候变化改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季节动态

  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贺金生教授课题组牵头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格局的影响机制。  贺金生介绍,近50年来,青藏高原经历着两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温过程以及显著的降水格局变化。阐明长期快速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长格局,不仅关系着深入理解高寒生态系

PNAS:朴世龙小组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研究获新进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近日刊登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小组的论文“Spring temperature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North America fr

人工气候室高精度气候环境模拟专家

在自然界中生长的植物,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在很多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如果要开展与植物环境相关的生长研究,只能是等待合适的时间,如此的低效率,无疑会制约农业领域生命科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为了实现一年四季,不分地域的高效开展科研工作,同时严格控制环境参数,现代农业研究中引入了人工气候室,它是

人工气候室模拟沙漠地区气候环境

当前我国环境破坏严重,正在面临着严重的沙漠化危险,而利用人工气候室模 拟沙漠地区气候环境,可以在实验室中就能复现沙漠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而通过环境参数的可控调节,系统的研究这类地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荒漠植被 的维持机制与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风沙动力学与绿洲防护模式、绿洲生态建筑与太阳能的高效

城市环境所在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研究中获进展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可显著影响局地和区域气候,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景观设计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  该研究以“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WRF、气候变化”等为关键词,系统地搜集和筛选了246篇相关文献,分章节逐一综述了城市化、森林变化、农业发展、草地恢复与土壤退化、

厦门落实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规划-治十条溪流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监测指标数据和群众直观感受不一致的情形仍然存在。数据在改善,群众感觉却不明显,自然会对数据产生质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监测指标,将更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纳入进来。厦门市落实“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规划,提出将十条污染溪流打造成十大景观,不仅强调水质数据上要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