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球气候渐变暖 北极圈内成功种出红草莓

恩斯特展示他的温室菜园 种草莓、西红柿、青椒,对多年前的丹麦格陵兰岛人而言,完全无法想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岛人吃上了自己种的多种蔬果,觉得气候越暖越好。不过,气候变暖也带来不少烦恼。 据新华社电 格陵兰岛五分之四在北极圈内,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可达零下70摄氏度。不过,近年来这里的夏季越来越长,越来越暖和,这意味着可以种植一些以前没法种的作物。 三月,格陵兰岛的温度虽然只有零下20摄氏度,但阳光明媚,空气静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当地一家餐馆的主厨基姆・恩斯特向路透社记者展示他的温室菜园。他说:“作物长得越来越快,每年我们都尝试一些新东西。” 恩斯特成功种出草莓,令前来就餐的丹麦王室成员惊讶不已。“我1999年第一次来到这里,当时没有人敢想种草莓,”他说。 产量增加 南部地区,一些农民开始种植干草,牧羊场的规模得以扩大。努克的一些超市夏季开始供应本地生产的蔬菜。 ......阅读全文

全球变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中国国家地理:全球变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农业生产上一般认为,≥10℃积温2000℃等温线代表了种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积温数,积温到达2300℃时,水稻可以稳定生长。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的积温带明显北移,水稻种植范围也逐渐向北部地区推移和扩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可能影响中国粮食产量

  中国农业大学的这项研究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刊载的一项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产生影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10

通过人工气候培养箱总结甘肃干旱生态环境研究

    我们一般的情况使用人工气候培养箱是为了对种子的发芽生长环境做一个分析和研究的,通过人工气候培养箱来控制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研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人工气候培养箱总结甘肃干旱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nbs

张正斌: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长期定位试验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时间序列的样品和资料分析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关键。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长期定位试验,这将对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争取话语权、生物进化、生态环境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缺乏长期定位试验  难以在许多学科有领先优势  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生

《科学》杂志聚焦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我们想弄清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  我们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  侯瑞兴(音译)在一块块的冬麦田间曲折地前进着,最终驻足于悬挂着红外线加热器的横梁下。为了模拟气候变化,中国山东省禹城综合农业试验站每隔15米就会安置一盏灯,这些临时使用的设备可以将室温升高1

张正斌:加强水资源和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的农田水利设施   我国粮食总产9连增,但粮食进口量也在增加,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3亿吨,进口谷物(粉)占国内总产量的0.3%,2012年粮食总产接近5.9亿吨,进口谷物(粉)占国内总产量的2.3%,提高近十倍。 2012年粮食进口也首次突破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

中国聚焦:长江中下游异常大旱再敲气候变化警钟

  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的虾峙水库干涸见底,只剩下正常库容1%的蓄水量(5月31日摄)。 5月30日,浙江舟山气象局发布干旱橙色预警,这是舟山今年首次发布干旱预警。目前舟山的水库蓄水率只有约26%,照此蓄水量大约只够舟山城区使用一个月左右。由于持续少雨,舟山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均受到影响。目前

北京十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 暖干化趋势亟需警惕

  北京市气候中心最新统计:2001年至2010年,北京平均气温比前30年(1971年至2000年)上升了1℃。  “这相当于把北京向南推进了近300公里”,气象专家张明英指着地图说,从这一气温指标看,北京人过去的10年相当于生活在10年前的河北石家庄一带,与这一气温指标相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它的环境变化,对整个地球,特别是欧亚的环境、生态系统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最近,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西藏创新集群”。经过100多位国内外专家两年多的努力,在广泛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

潘世教:世界需重视全球气候变暖 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难题之一,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业内人士的影响力,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北京神州大蓄生物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世教这样表示。 潘世教不久前荣获“和谐中国·2007年度影响力人物”,这主要缘于他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去年6月,北京神州大蓄生物质能

气候变暖让食物营养“缩水”?

  100年前的苹果和今天的比,哪个更有营养?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将使农作物的营养价值降低。预计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1.75亿人因此缺锌,1.22亿人缺蛋白质。  气候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统计分析了151个国家大气中

外国学者发现大规模种植生物能源作物或能延缓气候变化

  去年10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近40人涌入美国波兹曼市蒙大拿州立大学(MSU)一间不算太大且被刷成薄荷绿的教室,只为瞥一眼未来的景象。有些是科学家,但大多数是同这片土地有着某种关联的人们:和农民共事的推广员以及代表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的环保人士。他们都知道,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十年重塑该地区,但这

美大气研究中心指出:气候变暖或危及全球粮食产量

   今后20年,全球粮食产量的增长也许会因为气候变暖而减缓。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会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长明显减缓的风险大幅提高。  研究人员发表在新一期《环境研究通讯》上的论文说,他们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未来的气候演变,并结合天气、农作物等相关数据,预测了气候变化在

第380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应对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已经被列为稳定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战略任务。出席日前在京举行的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为主题的第380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指出,稳定和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未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

植物表型成像系统助力研究促进玉米增产基因

玉米主要用作动物饲料,也可供人类食用,一小部分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世界范围内,玉米年种植面积达1.8亿公顷,年产量接近10亿吨,是全球种植量最大的农作物。由于全球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状况对农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新型玉米品种对保障充足的玉米产量极为重要,而通过选取促生长基因,育种者可以培育出改良的农作物

北极甲烷释放最新消息! 人类将再次面临考验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甲烷、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和水汽等,它们在高空的聚集把更多的能量反射回地球,这是给地球升温的过程。温室气体越多含量越高,造成的温室效应越明显。目前使地球升温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人类文明的发展过分的依赖于化石能源,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006年时,《自然》

如何养活饥饿的地球 技术、伦理缺一不可

   到2030年,全球的粮食需求量将增加50%;到2050年,地球将需要为90亿人口提供食物。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情况下,保持全球食物供给以及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也许不必等到10年后,人们就已面临粮食问题。3月7日,津巴布韦公共服务、劳工和社会福利部常务秘书朱迪丝·卡泰拉

Nature:转运蛋白助力农作物可持续生产

  新发现将对全球农业产生深远影响   近日,全球12位著名的植物生物学家在5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指出,他们最近发现了植物转运蛋白的重要属性,转运蛋白不仅会穿过农作物的生物膜来对抗有毒的金属和昆虫,也能提高农作物的抗盐性和耐旱性、控制水分流失并存储糖分,最新发现将对全球农业产生深远影响,有助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中国科学家发现让农作物抗热又高产的“多效基因”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农作物绝收的风险越来越高。如何让农作物抗热、抗病又高产?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束手无策”。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课题组,发现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多效基因”——ER基因,它既能让农作物耐高温、抗病、高产,又能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面对气候变化 中国如何保证粮食安全?

  在29日在京举办的“东盟+中日韩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区域”论坛上,农业部科教司处长李波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4800多万公顷,粮食损失约2000万吨,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

吴孔明陈万权:应全面发展植保科技

吴孔明 陈万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其中对农业植保科技提出许多明确要求,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植保科技面临重大挑战  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

二氧化碳、风向风速及雨量在农业中的作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生产的基础行业,在整个国家运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农业的因素很多,二氧化碳、降雨量、风向风速、土壤质量等等的因素,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二氧化碳:二 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材料,因此,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含量太高或者过低都不适合作物的健康成长。二氧化碳浓度

全球变暖,农作物种植地将要“北上”》

  韩国农作物栽培的地域由于温室效应正在产生变化。根据韩国统计厅4月发布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作物主产地移动动向》报告,针对1970年和2015年主要消费的作物(苹果、桃、葡萄、甘柿、柑橘、人参)在各地区栽培面积的比较结果显示,主场地全部从南向北移动,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加重。从1981年至2010年,

应对当前气候变化科技政策法律需要“三管齐下”

  这两天,北京笼罩在重度雾霾之下,而在遥远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虽然不能明确说雾霾和气候变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但确实观测到季风指数在持续下降,即主要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都在减弱。这就使空气更容易处于静稳状态,不利于雾霾扩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绍洪说

科学家忧虑高温导致农作物减产

美国拉巴斯市笼罩在森林大火形成的雾霾之中  在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作物科学家在思考一个奇怪的问题: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危险是否只是高温而已?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采集并综合关于气候变化的数据,将关注点放在冰川融化以及水循环的其他明显变化上,也因此,季节性降雨和

研究发现基因技术有望提高农作物产量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首次通过田间试验证实,利用基因技术增加植物叶片中一种天然蛋白质的产量,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有望成为农作物增产新方法。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但光合作用的核心催化剂经常错误地与氧气分子结合,生成有害物质。光呼吸负责回收

研究发现基因技术有望提高农作物产量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首次通过田间试验证实,利用基因技术增加植物叶片中一种天然蛋白质的产量,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有望成为农作物增产新方法。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但光合作用的核心催化剂经常错误地与氧气分子结合,生成有害物质。光呼吸负责回收利用这些物质,是许多植物

研究发现基因技术有望提高农作物产量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首次通过田间试验证实,利用基因技术增加植物叶片中一种天然蛋白质的产量,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有望成为农作物增产新方法。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但光合作用的核心催化剂经常错误地与氧气分子结合,生成有害物质。光呼吸负责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