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潘建伟小组实现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到更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清华大学合作,将可以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创下新的世界纪录。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 量子密钥分发为安全信息加密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绝对安全的解决方案。然而,现实系统的器件不满足理论假设的缺陷,会引入各种安全漏洞,从而导致黑客攻击,特别是“时间位移攻击”“死时间攻击”和“强光致盲攻击”等针对探测系统的攻击,成为“量子黑客”的主要攻击点。2013年,潘建伟小组和加拿大一研究组分别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完美解决了所有针对探测系统的攻击,然而这些前期实验结果的传输距离仅为50公里左右,严重限制了该技术在实用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如果是50公里的传送距离,连所在的城市都走不出去,就无法拓展到城际网,应用于两个城市之间。而且量子信号走到50公里时就变得非常弱,加上探测器本身有......阅读全文

《自然》文章:数据隐形传输,量子太空竞赛

  三年前,潘建伟将星际旅行带到了中国长城。从位于北京北部丘陵的长城附近实验点,他和他的团队——来自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将激光瞄准16公里之外的屋顶上的探测器,然后利用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将信息“瞬移”过去。这刷新了当时量子隐形传态的世界纪录,这是朝着实现团队的终极目标——将

潘建伟院士:量子世界里领跑者 操纵微观粒子进入人们生活

   采访潘建伟院士的地点约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记者采访的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师一再解释:潘院士实在太忙,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之后还要参加中科院的一个重要会议,若不行的话只能“紧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伟还在医院检查治疗。  我国也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于2016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量子革命:开启未来科技“新引擎”

   “你好!”9月29日,从中国发出的一声问好,通过量子保密“京沪干线”,又经过“墨子号”卫星,跨越了半个地球来到奥地利。这是历史上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通话内容经过量子加密后,理论上无法破解。  一次简短的通话,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长距离、实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意味着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已

科学家实现200公里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继去年实现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单光子探测系统易被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之后,成功将该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

潘建伟:在与量子“纠缠”中展示神奇

   潘建伟,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2003年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Erich Schmid奖。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与同事一起,利用先进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世界上

中国领跑 量子技术突破天空限制

  还有6天,距离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就要满一整年了。8月10日,这颗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墨子号”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自然》杂志的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

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已实现50公里远程量子储存器纠缠

  近日,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的最新重磅成果:两个量子存储器通过光纤跨越数十公里实现远程纠缠。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潘建伟、包小辉及其同事利用一种名为腔增强的量子效应,来制备纠缠原子和光子,再将这些纠缠原子和光子转换为适合于电信传输的频率,最后在两个由 50 公里长光纤连接的

超过400公里的抗黑客攻击量子密钥分发首次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清华大学王向斌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击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ical Review

中国科学家创量子保密通信新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家创造量子保密通信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的抗黑客攻击量子密钥分发。  记者11月4日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与清华大学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击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极大地推动了

量子加密惊现破绽?潘建伟告诉你破绽在哪里

  3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攻破量子加密技术可能并不需要什么神兵利器,因为量子加密技术本身就存在物理缺陷。报道援引了上海交通大学金贤敏研究组的一篇尚未正式发表的工作。  3月14日,清华大学王向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等量子研究者撰文解释了量子加密技术的破绽到底在哪里。他们指出,虽然现实中量子通

和美相比 中国科技到底是巨弱无比还是强悍到窒息

拓展阅读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岚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载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删节,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如何理解当

量子保密通信何时实现“全球通”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开,就会留下泄密的痕迹。量子密钥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就像火漆一样,但比火漆更彻底。一旦有人试图打开信件,量子密钥会让信件自毁,并让使用者知晓。”   信息社会里,密码无处不在。相比忘记密码所造成的烦恼而言,密码失窃有可能造成的损失则

中国科大等首次实现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塞林格小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高维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是自1997年实现二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以来,科学家第一次在理论和实验上把量子隐形传态扩展到任意维度,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以及发展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论文以

213项基金委与香港研究资助局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1015201101100调控配体呈递培养高侵袭性的癌细胞用于开发高效靶向抗肿瘤纳米载体的研究帅心涛中山大学边黎明香港中文大学1025201101102涂层下航空铝合金在海洋环境下的局部腐蚀演化规律及机理刘法谦中山大学邹芳鑫香港理工大学1035201101108绿化海绵城市:利用城市植物实时评估蓄洪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今日推荐文章作者为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专家洪伟教授,本文选自《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发表于《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学与技术若干前沿问题评述专刊》,射频百花潭配图。引言随着对电磁波谱的不断探索, 人类对电子学和光学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情况(完整名单)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国科学院推荐  赵忠贤,男,1941年出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京发布

  该项活动旨在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更加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该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传播工作的一个品牌,在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1、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

中科院发布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举办,截至2018年已举办13届。研究进展由《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推荐,由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学者经过初选和

2015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理论的改写、技术的更迭,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2015年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对基础物理的求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对人脑功能的发掘,也有对争议性技术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而最让我们欣喜的是,今年的国际“十大”,有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消息。  1.中科大首

量子通信:绝密的未来通信

  量子通信技术基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为了拓展应用、与现有通信系统兼容以及大量减少成本,需对点对点的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并充分利用经典通信设施。与此同时,量子克隆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审视量子通信的安全性问题。量

解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

我国初步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

中科大量子调控研究团队创造系列“世界首次”

  “他们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这样评价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领导的团队。  潘建伟的团队是中国科大量子调控领域四个主要团队之一。所谓量子调控,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去操纵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状态和相互作用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今日,向100位“改革先锋”致敬

  许振超  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  许振超,男,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1月出生,山东荣成人,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兼职),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十大里程碑事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上大步前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2017年我国科技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证实了,“幽灵作用”延绵千里

    “墨子号”实现1203公里量子纠缠6月15日,德令哈量子卫星地面站的科研人员李双林在整理实验数据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美国《科学》杂志封面  升空整整10个月之后,“墨子号”终于再次传来好消息,当地时间6月15日,美国《

科技大学: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范靖云、马雄峰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础科学实验室合作,在发展高品质纠缠光源和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器件的基础上,利用量子纠缠的内禀随机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相关研究成果9月20日凌晨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