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们有科学素养吗?

数据来源: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编者的话】 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虽然有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报告再次引起大家对科普的关注。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历来重视科普工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从今天(2月23日)起,人民日报推出“科学究竟有多远”系列报道,与您一道了解科普现状,走近科普人群,展望科普未来,共同锻造我们的科技“软实力”。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 1992年以来,......阅读全文

汤钊猷院士:科普托起中国梦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如何实现中国梦,我认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重要基石。目前大力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理解为是对人文素养的概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不能轻视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否则也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是搞肝癌研究的。20世纪80年代,我写了《肝癌漫话》一文,有

《北京市“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发布

通过联合中科院等中央在京单位开展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北京市撬动了数十亿元科技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市科普志愿者为小朋友们现场进行科普展示  科普志愿者队伍是科普工作的有力支撑。我们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部门,建立“百支”科普志愿者小分队,重点发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应急避

李大光:科学家没有动员起来是科普的失败

  从1988年到现在,我从事了接近21年的科普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历了我国在科普方面的政策变化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工作的变换,我由原来的单一领域研究转变为对几乎所有科学传播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研究,所从事科普研究的模式与对科普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转变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对科普

在博客阅读中传递科学价值

武夷山   李大光■本报记者 韩天琪 科普要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科技素养较高的人向科技素养较低的人的科普,比如专家对中学生的科普;另一方面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科普,比如一些生物科学的研究者也对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感兴趣。他们不一定专门去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但可以通过科学博客了解

李象益:缘何加冕“卡林伽”

李象益在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发言。   “我不是命题者,而是一个解题人。”李象益反复强调,他的科普事业,正是为了要回答如何创新。   “今年我75岁了,似乎还没有75岁的感觉,我依然眷恋这个事业。”   话音还未落地,全场掌声雷动。在一个全球瞩目的世界舞台上,一个浑厚、高昂的“中国声音”感动了

知行合一 健康不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日前发布了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北京、湖北、甘肃 3 省(市)15~69 岁常住居民 3000多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确定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目标和提升重点提供依据。  那么,调查发现我国居

林群:当前公众科学热情不高该怪科学家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科研项目投入虽然很大,但却唯独少了科普经费。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科普教育还要依赖大科学家。当年华罗庚做讲座,全国有百万人在听,我做讲座就只有几十个人,这就是差距。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nbs

李大光:体制性因素正在妨碍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提高

  李大光,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在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比较时发现,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

四部科普作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产业链仍不成熟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这一数字虽然较5年前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提升科学素养水平,少不了优秀的科普作品。近日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有4项授予科普项目,创下了近5年来新高。虽然获奖项目增多,但科普专家表示,

科技活动周:中科院物理所公众日活动获高度好评

   【科学向未来】  刚刚过去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的公众日活动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好评:科学相声剧、用烹饪演示科学知识、表演观赏性很强的大型物理实验、科学家读书会……打破了科普活动看演示、听报告、参观实验室的常规模式,让公众在笑声中了解科学知识,在惊奇中体会

我国首个卡林加奖得主李象益:科普,浏览远不够

李象益在进行科普讲座  巴西当地时间11月24日19时05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原中国科技馆馆长、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专家李象益,在巴西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科学中心大会上,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加奖。   卡林加奖创立于1952年,每年颁发一次,主要奖励在普及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

科技研发行为准则:搭建科技与伦理间的平衡木

“如果因为风险被极端放大而影响了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幻想中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抓取病毒。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因此发展科技与规避风险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两难。   今年,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将制定《转基因和纳米技术研发行为准则》,目

王大鹏:对科普的一些思考

  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科普、科学传播等术语经常被不同的研究者交替使用,同时本世纪初也发生过科学传播是否应该取代科普的争论,争论的双方各执一词,最终科普和科学传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被对方所取代,而目前的情况也基本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因为“区别并非是历史的或是层次的,而只是侧重不同……其本质都是科

刘嘉麒: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

  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存在科学,无时无地不需要科普。从近年来各类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参评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普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动人,水平日趋提高,原创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凝聚了每一位科普人的心血,值得每一位科普人自豪

如何让科研人员热爱“搞科普”?

  上周,笔者参加了一个科普宣传能力建设培训班,一位授课老师谈到,搞好科普有很多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科学家以及科技工作者亲自参与到科普活动去,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搞科普是有门槛的,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多半望而却步,但这对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专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似乎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当公众遇到引力波:科学的“身段”还能更低点吗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艰涩难懂的理论物理学没有预兆地高调了一把:“引力波”在朋友圈刷屏,如果你还不知道发生在13亿光年远处那两个黑洞纠缠的故事,可就真out了!  微博、微信公号、网站、传统纸媒都在以各种形式推送着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某科普网站的相关文章阅读量几天时间就突破了200万,一夜之间,似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6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  营养是

白春礼院士就“创新2020”和科普工作答记者问

  《科学时报》:这次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涉及中国科学院的有6项。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正在实施“创新2020”计划,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白春礼: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计划。国务院要求中科院要将解决关系国家全局的基

“伪科技”免疫产品不能只科普

  防脱发的“暗物质”洗发水、修复松弛的“石墨烯”保暖衣、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器械……当下,贴着“高科技”标签的养生保健产品频频出现。一些不法商家借助高科技标签,吹嘘产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费者,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

全民“信科学”才能实现创新强国目标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破土而出的幼苗,那么科学普及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生长环境。搞好科普,关键要解决“信科学”的问题。当下,相较于科学知识的普及,逐渐培养民众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强化其运用科学辨别、判断事物的能力尤显重要。唯有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科学普及,为创新创造广阔深厚的土壤,我们才能顺利实现从

应对恐慌和流言 专家呼吁建立国家应急科普机制

   “重庆科普竞答”近日成为网络热词。在主流搜索引擎上搜索该关键词,结果超过百万条。这是重庆市科协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一项网络科普竞答活动,参与者可通过手机在线答题,题目内容正是疫情防控相关知识。  这也是中国科协系统打造全域应急科普的一个缩影。  在医生与疾病短兵相接时,科学与愚昧、

人民日报:科普只能偷着搞吗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在中国科协日前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表示,自己做科普,在单位里面都不敢说,也不愿报科普奖,因为怕别人笑话,说你只会科普,不会讲最前沿的学术问题。在场的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听后直言:如果年轻一代对科学技术不感兴趣,只想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我做科普的“功利心”

   “做科普,我还是有些比较功利的想法的。”说起做科学普及工作,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坦率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做科普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学科,促进学科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周忠和说,这是他做科普的“小算盘”,也是自己这样

环境科学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并肩负社会责任

——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  环境和健康,是当前从国家到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环境科学家究竟在研究什么?他们的研究又如何在国家政策及人民生活中施加影响和发挥作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分析测试百科网采访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作为研究大气污染问题的专家,他长期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养生市场乱象:修脚师更名“养生师”揽客

 北京“大道堂”宣传册上称,曾和卫生部有关部门合作培养养生师;卫生部负责人表示国家目前并无养生师职业资格认证。  ■ 核心提示  张悟本的悟本堂虽于6月2日被拆除,但养生市场乱象并未因此而停止,各种食疗、足疗、手诊等名目繁多的养生场所、养生书籍仍比比皆是。  记者调查发现,在养生乱象中,中

学而思与北大化学学院合作 大学教授带中小学生做实验

  通过学而思网校平台,国内中小学生可以跟着北京大学的教授学化学、做实验。6月6日,学而思网校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共同研发大科学课程体系。学而思网校总经理陈宁昱(左)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书记马玉国(右)签订合作协议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

科普漫画:严肃地搞个笑

  科学工作必须是严肃的,但科学普及的传播形式却随着传播媒介的进步不断进化着。漫画、动画、直播等创作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头,这些新鲜的科普模式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譬如,微信公众号“混子曰”就在谈笑间让你迅速get到“高大上”、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  去年年初,“混子曰”的主笔——“二混子”陈磊就

透视养生乱象:勿让养生沦为招摇撞骗大旗

  北京的陈女士最近脑子像过电影  前不久,她和身边的很多人一样迷上了中医养生――电视频道锁定了各类养生节目,各类养生书籍也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照方抓药”为自己和家人“调理”一下。但是,看的节目、书籍多了,深深的困惑也随之而来:那些顶着各种头衔、光环侃侃

刘嘉麒院士:科普和科研创新同等重要

  “科学普及是一种文明、一种素养,它有着净化社会的功能。”在日前举行的第11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暨2013年北京科学嘉年华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指出,重视科学普及和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刘嘉麒在报告中讲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科学无时无处不在。但是科学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