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方11条大河罕见同发洪水98年洪涝未必重现

13日以来发生的强降雨过程造成江西、福建等南方10省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累计受灾人口达2914万人,因灾死亡199人、失踪123人,转移人口237.6万人,倒塌房屋19.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421亿元。南方11条主要河流同时发生洪水,近年少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2日通报,截至当日,13日以来发生的强降雨过程造成江西、福建等南方10省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累计受灾人口达2914万人,因灾死亡199人、失踪123人,转移人口237.6万人,倒塌房屋19.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421亿元。南方11条主要河流同时发生洪水,近年少见。 死亡人数九成因山洪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22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防汛会商会议,进一步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作出安排。 国家防总负责人介绍,多种洪涝灾害频繁偏重发生,是造成南方洪涝灾害损失严重的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两个集中:一是发生区域集中,主......阅读全文

南方11条大河罕见同发洪水 98年洪涝未必重现

  13日以来发生的强降雨过程造成江西、福建等南方10省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累计受灾人口达2914万人,因灾死亡199人、失踪123人,转移人口237.6万人,倒塌房屋19.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421亿元。南方11条主要河流同时发生洪水,近年少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

水文专家解析辽宁鸭绿江大洪水成因

8月21日拍摄的鸭绿江丹东段江边。  21日下午,水文专家、辽宁省水文局局长王殿武,就鸭绿江大洪水成因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辽宁本轮降雨总量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多点出现强降雨,加之鸭绿江上游的水丰水库处于维修中,无法发挥错峰调流作用,致使鸭绿江干支流水位猛

50年不遇洪峰袭击白酒金三角五粮液泸州老窖受影响

  受近日强降雨影响,四川境内的长江干流、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沱江、雅砻江等河流及其部分支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水位洪水。洪水尤其对以产白酒闻名的宜宾和泸州等地构成严重威胁。   四川省防汛办的消息显示,7月20日20时开始的强降雨过程内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有50县133站,大于200毫米的有8县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原因 2017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

水利部:今年松辽流域汛情呈现五大特点

  近日,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松辽流域汛情呈现出降雨多、洪水发生早、洪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和洪水量级大五个特点。  今年入汛以来,松辽流域共出现10次较强降水过程,总体降水偏多近二成,其中嫩江偏多四成。洪水发生时间也较往年提前,6月21日嫩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是全国本年度大江大河第1个编号洪

行车防灾监控及灾害等级表

防灾安全监控总体构成由自然灾害(风、雨洪水、地震)、轨温及火灾、突发事故异物侵限防护系统组成。再通过使用专业的测量仪器之后,了解上面的因素在进行调控,提供经处理后的灾害预警信息、限速信息、停运信息等,为调度中心运行计划调整、下达行车管制、抢险救援、维修作依据,保证客运专线列车安全正点、高效舒适。

专家解读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9日开始,南方地区将进入长达5天的密集降雨期,这将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经综合研判和应急会商,中国气象局9日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据预报,9日至13日,江南、华南及贵州、云南等地将有大到暴雨,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预计大部累计降水量将有50至70毫米,江南南部至华南大部100至2

强降雨滞留华南需警惕次生灾害

  今天(5月12日),南方强降雨仍将持续,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一带,上述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此外,受冷空气影响,今明天北方的气温将降至近期低点;而南方的降温将略有滞后,预计本周日至下周一或触底。  强降雨滞留华南 需警惕次生灾害  南方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正在进行当中,昨天,强降雨主要集中在广西、

淮河流域沂河发生超10年一遇较大洪水

  7月5日以来,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今天(10日)中午12时,沂河干流临沂水文站水位上涨至61.72米,相应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并将在今天(10日)下午出现9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洪峰。   此次沂河洪水为超过10年一遇的较大洪水,临沂站洪峰流量为1974年以来最大。

中国山地科学:承载防灾减灾科学使命

   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无情地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泪之地,民生之痛,家国之难。七年间,汶川地震遗址的满目疮痍,时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灾害与风险必须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来,我们也看到,科学家的潜心研究,让崎岖的山地涌动着希望;一个个科研成果的涌现,让坑洼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