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发现遥远宇宙中发光本领最大的类星体

2月26日出版的Nature 杂志 (Nature 2015, 518, 512-515) 发表由北京大学教授吴学兵领导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易卫敏(主要负责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的观测)等参加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的一项关于早期宇宙的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在2014年元旦前后,使用云南天文台的丽江2.4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发现了遥远宇宙中迄今为止光度(即发光本领)最大的类星体。该类星体距离地球128亿光年(红移为6.3),形成于宇宙诞生后的10亿年之内,其光度是太阳光度的430万亿倍,比其它高红移类星体的光度都大,比目前已知的距离最远的类星体(离地球130亿光年)还大7倍(见附图)。随后该团队利用国外多台6-8米级望远镜获得了该类星体更高质量的光学和红外光谱,根据红外光谱估计出该类星体中心的黑洞质量约为120亿个太阳质量,比其它高红移类星体的黑洞质量都大。因此,新发现的这个类星体是目前已知的高红移类星体中光度最高、黑洞......阅读全文

解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

北大学者发现宇宙中迄今最亮类星体 挑战黑洞形成理论

黑洞外观的艺术化展示  ■最新发现与创新  在北京大学3日上午举行的通报会上,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称,他所领导的团队在距离地球128亿光年的类星体中,发现了质量为120亿个太阳的黑洞,该黑洞在宇宙大爆炸9亿年后形成,最新研究向现有的黑洞形成和演化理论提出了挑战。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26日出版

科学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约为太阳120亿倍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比太阳大120亿倍,光度是太阳光度的430万亿倍,是“遥远宇宙最亮灯塔”的动力来源。  这个非凡天体位于一个类星体的中心。它是一个拥有强大能量的银河辐射源,其能量输出是太阳的1000万亿倍。从1963年发现以来,类星体的性质就一直是个谜团。根据科学家

中国建太空望远镜 灵敏度比德国高10倍

23日,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重要设备——反射面单元面板第一批1000个单元“就位”,开始在贵州省黔南进行现场拼装。这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中国“天眼”为何选址黔南?长啥样?有哪些“本领”?它能找到“外星人”么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探寻类星体快速“熄灭”的秘密

  抬头仰望夜空,穹顶寂静无声,天幕繁星点点,这一切总会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宇宙中有一类致密的发光天体叫类星体。在一般的地面望远镜看来,它们像恒星一样,但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会在数百万年内保持活跃状态,放出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费上万年的时间归于平静。但2014

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研究进展 实现高空间分辨率

  自类星体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测量它们的宇宙学距离一直是天文学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领导的团队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几何测距方法,成功测量了类星体3C 273的宇宙学距离。相关文章“A parallax distance to 3C 273 through spec

迄今观测到最遥远类星体现身 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时

  英国《自然》杂志5日发表了一项天体物理学最新进展,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观测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类星体,其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的时候(仅为目前宇宙年龄的5%)。该类星体拥有一个超重黑洞,为早期宇宙中的黑洞生长理论提供了支撑。  类星体是已知太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上世纪60年代,类星体与宇宙微波背

宇宙“幼升小”时模样 科学家找到127亿年前巨大原初星系团

艺术想象图:127亿光年外的巨型原初星系团  在到达地球之前,这束光走了127亿年。漫长的跋涉,加上宇宙的膨胀拉伸,让它的能量微弱而暗淡。  同一时间,地球,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麦哲伦天文望远镜“卖力”地进行星系光谱巡天。科学家们正借助这台设备,建立一个高红移星系数据库,以期解开宇宙演化形成之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eBOSS:人类首次用遥远类星体探测宇宙结构形成历史

  eBOSS 合作组通过观测类星体获得的宇宙膨胀(左图)以及结构形成历史重建结果(右图)。图中含误差棒的红⾊实⼼圆圈为本次发布的结果,其余测量来⾃其他星系巡天观测结果。图中曲线是利⽤Planck 卫星观测宇宙早期微波背景辐射, 并假设标准宇宙学模型得到的拟合结果。( 图⽚来源: Zhao et a

黑洞照相机给“天籁”拍“抖音”

  科学界对于黑洞行为一直有一个争论:光子从黑洞的冕传播到吸积盘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究竟是由于冕的收缩,还是吸积盘的内半径变小?  近日,一个由美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黑洞行为最新观测结果的文章。研究者采用放置在空间站上的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ICER),观测了

上海天文台利用VLBI揭秘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

  类星体,由于在光学上看起来像恒星一样明亮而得名,其实它既非恒星,也非星系,而是一类活动星系核,它的中心被认为存在着千万倍太阳质量以上的超大质量黑洞。超高红移意味着十分遥远的过去,红移大于5的区域对应的宇宙年龄只有十亿年左右。探测高红移类星体的辐射性质是研究宇宙早期天体演化的重要途径。由于红移越高

上海天文台发现宇宙平均尘埃密度因子的观测约束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六祖慧能禅师著名的偈语,生动地反映了禅宗“缘其性空”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知道宇宙中并不是一切皆空的,甚至尘埃也可能是无处不在的。  尘埃在天文观测中通常会引起两个效应,一是使观测天体变暗,二是使之看上去变红。雾霭和沙尘暴都属于是这样的物理现象。离开地球,在银河系中尘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现新的星系团

  宇宙中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聚集,使得宇宙在百万光年尺度上呈现纤维状、巨墙和空洞等多种结构特征。星系团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组成的集团,是宇宙纤维结构中星系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是宇宙中最大的自引力束缚系统,它们的质量一般是太阳质量的1014-1015倍。证认出宇宙中的星系团是探索它们的

哈勃望远镜发现迄今最遥远星系

北京时间2月14日消息,据报道,美国的天文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了一个距地球约130亿光年的星系,这很可能是科学家们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星系。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天文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这一最新观测成果

BBC关注中国科学革命5个“高大上”工程

   从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到大范围内推广最新医学进展;从幽深的海洋到遥远的太空,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正在展示出万丈雄心。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

谢晓亮院士: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  MAL

北大谢晓亮教授: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

201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

《自然》:“宇宙放大镜”助力观测最遥远星系

  记者1月13日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由多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利用引力透镜效应这一“宇宙放大镜”,借助功能更为强大的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家有可能观测到宇宙中最早和最遥远的星系。  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毛淑德和墨尔本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完成

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领衔发现重子声波振荡信号

  北京时间5月19日,世界最大星系巡天——拓展的重子振荡光谱巡天(extended Baryon Oscillation Spectroscopic Survey,简称eBOSS)国际科技计划合作组织发布了最新科学结果:eBOSS合作组通过观测距离我们68亿光年到105亿光年之间(对应红移0.8到

拉曼问题汇总:拉曼光谱百问解答总结!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是一种散射光谱。拉曼光谱分析法是基于印度科学家C.V.拉曼(Raman)所发现的拉曼散射效应,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并应用于分子结构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今天分享一些问答集锦,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测试了一些样品,得到的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寻找另一个地球 科学家有四大法宝

  仰望星空,在地球之外,是否还存在宜居的星球?这个问题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行星Kepler-186f的艺术构想图行星运动使光谱发生频率红移和蓝移  关于宜居行星的探测,不断有好消息传来。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利用开普勒项目数据确认找到了一个新“太阳系”后不久,科学家又宣布在38亿光年

美《国家地理》杂志预测09年8大科学突破

  据国外媒体报道,2009年全球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将延缓增长速度,但是科学研究的步伐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滞。目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征求了专家小组意见,预测了2009年的重大科学突破,这些科学突破涉及各个领域,比如动物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1、动物学:对野生动物的基

2018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解读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直接操纵细胞基因组,研究人员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国和以色列科研团队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此实验可用于模拟广义相对论现象。幽灵粒子  来自太空的一个高能中微子横穿南极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科学家认为其来源可能是耀变体。探访“

3月18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让科学证据更科学   当今法庭普遍采用的科学证据仍会引起争议。在本期Nature上,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盘点。即便是指纹(科学方法在法医学中的首次应用)也受到攻击。批评者认为,指纹证据也不是不假思索拿来就能用的。Laura Spinney介绍了人们为推出一种概率性更强的方法

《自然》刊文讲解引力波或可解决的六大宇宙问题

   17世纪末,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有质量的物体就有这种引力;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提出引力其实是质量引起的时空变形;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解释了粒子为何会有质量,将希格斯场、质量和时空联系在一起。  而如今,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由两个

五百米口径望远镜让中国射电天文领跑世界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景。FAST工程办公室提供  开栏的话 大科学工程是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创新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征。就当今世界科技而言,一个国家在关键领域领先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往往都会造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