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显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该菌感染早期,非免疫巨噬细胞缺乏杀灭该细胞的活力,但可以限制它在淋巴网状系统的增生。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故在细胞免疫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似一般起病急90%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大多在39℃以上。有严重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且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等亦可发生抽搐。重症者可在24~48h内昏迷。少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有反复。如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和脑脓肿的表现。个别发生脑干炎而呈复视、发音和吞咽困难、面神经瘫痪和偏瘫等。......阅读全文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显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该菌感染早期,非免疫巨噬细胞缺乏杀灭该细胞的活力,但可以限制它在淋巴网状系统的增生。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故在细胞免疫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该病的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病为革兰阳性杆菌兼性厌氧,无芽孢。长1~3μm,有鞭毛及动力。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耐碱不耐酸。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5~37℃,低于4℃生长较差,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阳性,甲基红及V-P反应阳性。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在血琼脂平板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显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该菌感染早期,非免疫巨噬细胞缺乏杀灭该细胞的活力,但可以限制它在淋巴网状系统的增生。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故在细胞免疫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

简述李斯特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显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该菌感染早期,非免疫巨噬细胞缺乏杀灭该细胞的活力,但可以限制它在淋巴网状系统的增生。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故在细胞免疫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

金葡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脑膜可有多种途径:  ①血源性:经血循环进入脑膜;  ②直接扩散:可以是颅脑外伤从颅外如耳部或鼻部感染向颅内扩散;  ③逆行性血栓性脉管炎;  ④医源性通路:颅脑手术的污染、脑室引流及造影而将化脓菌直接接种于蛛网膜下腔。细菌抵达脑膜引起化脑,金葡菌脑膜炎的致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与

简述李斯特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李斯特菌属细胞内寄生菌,不产内毒素,可产生一种溶血性的外毒素。T细胞在清除本菌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较易感染。  细菌可直接累及胎盘、羊水和宫腔或胎儿,造成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感染,感染部位常能分离到细菌,以婴儿的胃肠道和肺部的细菌密度最高,提示感染由吸入羊水而致,并非血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似一般起病急90%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大多在39℃以上。有严重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且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等亦可发生抽搐。重症者可在24~48h内昏迷。少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有反复。如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和脑脓肿的表现。个别发生脑干炎而呈复

金葡菌脑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多继发于金葡菌败血症,尤其多见于合并左心内膜炎的患者,通过细菌栓子经血流侵袭脑膜。面部痈疖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进一步导致脑膜炎。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后及腰椎穿刺时消毒不严也可并发脑膜炎。脑膜附近的感染病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亦可引起本病。新生儿脐带和皮肤

简述李斯特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似一般起病急90%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大多在39℃以上。有严重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且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等亦可发生抽搐。重症者可在24~48h内昏迷。少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有反复。如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和脑脓肿的表现。个别发生脑干炎而呈复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临床表现  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似一般起病急90%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大多在39℃以上。有严重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且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等亦可发生抽搐。重症者可在24~48h内昏迷。少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有反复。如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和脑脓肿的表现。个别发生

金葡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脑膜可有多种途径:  ①血源性:经血循环进入脑膜;  ②直接扩散:可以是颅脑外伤从颅外如耳部或鼻部感染向颅内扩散;  ③逆行性血栓性脉管炎;  ④医源性通路:颅脑手术的污染、脑室引流及造影而将化脓菌直接接种于蛛网膜下腔。细菌抵达脑膜引起化脑,金葡菌脑膜炎的致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与脑膜炎球菌性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

  诊断  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并不增多。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至数百或数千以多核细胞为主,少数为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糖降低。脑脊液涂片可发现小的革兰阳性杆菌。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可协助诊断,但该菌抗原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

利斯特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显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该菌感染早期,非免疫巨噬细胞缺乏杀灭该细胞的活力,但可以限制它在淋巴网状系统的增生,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故在细胞免疫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相

黄质菌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黄质菌肺炎的致病力不强,为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不引起感染,但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引起感染。黄杆菌易致婴儿感染,尤其是早产儿,成人病例则常见于年老体弱的住院病人,或患急慢性疾病者。还有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皮质类固醇、外科手术、气管切开等也常可招致感染。被污染的各种器械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诊断

  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并不增多。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至数百或数千以多核细胞为主,少数为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糖降低。脑脊液涂片可发现小的革兰阳性杆菌。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可协助诊断,但该菌抗原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有共同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鉴别

  本病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脑脊液细胞分类以单核为主者。需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或真菌性脑膜炎鉴别。病情轻,脑脊液细胞数不太多者应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病因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病为革兰阳性杆菌兼性厌氧,无芽孢。长1~3μm,有鞭毛及动力。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耐碱不耐酸。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5~37℃,低于4℃生长较差,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阳性,甲基红及V-P反应阳性。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在血琼脂平板上可产生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概述

  李斯特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为(1~2)μm×0.5μm,通常成双排列,不产生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黏多糖荚膜。鞭毛染色可见鞭毛。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3~45℃均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30~37%。在血琼脂平板上于35℃经18

李斯特菌脑膜炎的治疗

  李斯特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均敏感。青霉素或氨苄西林为其治疗药物,但体外均不具有杀菌作用,如病情较重,常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氨苄西林或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氨苄西林150~200mg/(kg·

肺放线菌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理特征是多发性脓肿、瘘管、肉芽增生和纤维性变。病原菌入侵后,在组织内最先引起白细胞浸润,形成多发性小脓肿,脓肿穿破形成多个窦道,在脓液和窦道分泌物中可以见到硫黄颗粒,病变晚期,慢性肉芽组织增生,病变邻近组织纤维性变。。病变累及胸膜,引起胸膜炎或脓胸,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瘘管。本病

副球孢子菌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原发性肺部感染多由吸入孢子引起。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亚临床症状,可自愈。少部分出现乏力、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和呼吸困难。病原菌直接感染或经淋巴、血行播散。皮损为小肉芽肿或溃疡愈后遗留瘢痕,造成畸形。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至肝、脾、小肠以及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脏

埃利希菌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蜱传埃立克体是通过蜱的叮咬进入人体内,经微血管或淋巴道进入有关脏器。经免疫组化分析,发现查菲埃立克体主要存在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器官和组织。查菲埃立克体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中,偶有淋巴细胞,但不侵入多核白细胞。该病原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生长繁殖,直接引起宿主细胞损

副球孢子菌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原发性肺部感染多由吸入孢子引起。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亚临床症状,可自愈。少部分出现乏力、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和呼吸困难。病原菌直接感染或经淋巴、血行播散。皮损为小肉芽肿或溃疡愈后遗留瘢痕,造成畸形。原发感染经血行播散至肝、脾、小肠以及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脏

气单胞菌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致病性气单胞菌可以产生肠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上皮细胞黏附因子,细胞固缩因子;还有各种细胞酶,如蛋白酶,明胶酶等,产生肠毒素的菌株菌体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浓密的纤毛覆盖,肠毒素可使乳鼠的肠积液水肿而透亮;还可使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形态改变,自卵圆形变为梭形,甚至萎缩崩解,溶

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后,菌壁的抗原物质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并促使中性白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触发炎性过程。炎性过程产生大量脓性,渗出物充满蛛网膜下隙脑脚间池和视交叉池等,脑室内渗出物可使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堵塞或蛛网膜出现炎性粘连,影响脑脊液循环

如何诊断李斯特菌脑膜炎?

  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并不增多。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至数百或数千以多核细胞为主,少数为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增高糖降低。脑脊液涂片可发现小的革兰阳性杆菌。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可协助诊断,但该菌抗原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有共同

关于李斯特菌脑膜炎的概述

  李斯特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为(1~2)μm×0.5μm,通常成双排列,不产生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黏多糖荚膜。鞭毛染色可见鞭毛。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3~45℃均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30~37%。在血琼脂平板上于35℃经18

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后,菌壁的抗原物质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并促使中性白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触发炎性过程。炎性过程产生大量脓性,渗出物充满蛛网膜下隙脑脚间池和视交叉池等,脑室内渗出物可使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外侧孔堵塞或蛛网膜出现炎性粘连,影响脑脊液循环吸收,而导致脑

螺菌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

简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急,90%病例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大多在390C以上。有严重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且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等,亦可发生抽搐。重症者可在24~48小时内昏迷。少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而有反复。如果病变累及脑实质则可有脑炎和脑脓肿的表现。个别发生脑干炎而呈复视、发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