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领衔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通过构建仿生的“纳米人工红细胞(NanoARC)”携带血红蛋白、氧和光敏剂穿透进入到肿瘤内部,突破了肿瘤缺氧微环境和氧供应不足对光动力治疗的障碍;激光照射产生细胞致死的单线态氧和高价铁-血红蛋白,实现了肿瘤的高效治疗。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3393)。 蔡林涛及其团队成员罗震宇、郑明彬基于团队前期工作基础(ACS Nano, 2013, 7, 2056;ACS nano, 2014,8, 12310;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4258),采用聚合物包载光敏剂(吲哚菁绿)-氧载体(血红蛋白)复合物,覆盖类似红细胞膜的磷脂层,构建了具备携氧和释氧功能的“纳米人工红细胞”。光敏剂、氧合血红蛋白的光声或荧光信号能够实时监控在肿瘤部位的......阅读全文

“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获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领衔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通过构建仿生的“纳米人工红细胞(NanoARC)”携带血红蛋白、氧和光敏剂穿透进入到肿瘤内部,突破了肿瘤缺氧微环境和氧供应不足对光动力治疗的障碍;激光照射产生细胞致死的单线态氧和高价铁-血红蛋白,实现了肿瘤的高效治疗。相关成果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人工红细胞精准治疗癌症方面获突破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郑明彬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马轶凡等专家,在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在著名国际学术刊物《Scientific Reports》发表。  据郑明彬介绍,该团队采用聚合物包载光敏剂(吲哚菁绿)——氧载体(血红蛋白)复合物,覆盖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纳米人工红细胞载氧治癌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蔡林涛带头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在纳米人工红细胞高效治疗癌症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医疗材料》上。  蔡林涛等构建了一种具有优良的携氧功能和能量智能响应的新型纳米人工红细胞,通过氧气干预线粒体的代谢获得高效的抑癌效果。该仿生的纳米体系具有红细胞类

人工纳米补丁能让受损心肌再生

  当心脏病发作时,心壁上某些神经细胞以及保持心脏节律跳动的特殊细胞会受到损伤,外科手术无法修复这种损伤区域。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9日报道,最近,美国布朗大学和印度理工学院工程人员合作,给心脏造出了一种人工纳米补丁,经实验显示能让心脏病发作所造成的损伤区域恢复功能。该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生物

“人工光细胞”为细菌装上“纳米光伏电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30.shtm

干细胞培育出携氧红细胞-“人工造血”有望实现

  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干细胞培育出能够携带氧的红细胞,在此基础上有望大量培育用于输血的红细胞,帮助医疗系统缓解用血紧张状况。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自我复制,这让严重贫血患者目前只能通过输血进行治疗。对红细胞进行实验室大规模培育,在日本一直是受重视的课题。   虽然成熟的红细胞不

苏州纳米所在人工神经肌肉纤维方面取得新进展

  生物体可以感知外部刺激并通过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协同作用对环境做出反应。例如,蜗牛的触角在被触摸时会产生收缩,这种应激性反应有助于蜗牛避免突然的危险,并增加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随着软体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利用这种简单的融合系统,可以使未来机器人更加智能和逼真。此外,结构紧凑的多功能人工肌肉纤维有

科学家首次人工实现纳米螺旋解旋再螺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57.shtm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强磁场中心与南京大学陆轻铱教授、高峰教授课题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依托该院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发现一种晶体结构中

科学家人工实现纳米螺旋解旋再螺旋

  近期,南京大学陆轻铱教授和高峰教授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发现了晶体结构中微妙的竞争和协作关系,在螺旋和解旋产物晶体结构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能量平衡,实现了纳米线与纳米螺旋之间的多重可逆变化(图1)。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

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获产业化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与器件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由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这是吉林省“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建议进一步加快产品的临床应用和商

吉大附中学生人工合成纳米新材料

胡舒贺在讲述他的实验过程   有一种材料叫石墨烯,它导电快、无毒、环保,能更好地处理有机染料废水。近日,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吉大附中高三年级胡舒贺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出了石墨烯包覆纳米TiO2复合材料,获金牌,这是我省科技创新大赛个人最好成绩。   昨日,记者在吉大附中看到了这个

纳米技术与生物科学联姻-促成“人工绿叶”问世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杨培东和他的团队已经研发出“人工绿叶”,通过人工的光合作用,仅利用太阳光就能产生汽油和天然气。这种燃料可以用来驱动汽车和用于建筑采暖,而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杨培东目前任加州大学化学专业教授兼该效科维理能源纳米研究所主任,他和他的团队是通过半导体纳米和细菌相结合的

武汉病毒所等在蛋白纳米笼人工设计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合作单位从头设计构建了一种氧气通透性可调控的人工蛋白纳米笼(protein nanocage,PNC)结构。  PNC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由蛋白质亚单位通过精确有序自组装形成的笼形功能纳米结构,类型多样(如病毒衣壳、细菌微区室、铁蛋白超家族),是蛋白、核酸、矿物质

保加利亚科学家开发出“人工授精”用纳米机器人

  保加利亚科学家日前发明一种用于试管“人工授精”的纳米机器人,可大大提高“人工授精”的效率。  这种名为“HYDROMINA”的纳米机器人是由保加利亚科学院机械研究院科学家开发的,它实现了“人工授精”的全自动化,可以在避免细胞膜破裂的情况下精确地将精子注入卵子。纳米机器人的超薄吸液管可以

碳纳米管薄膜基人工肌肉致动器研究获进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碳纳米管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其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不断被挖掘。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的研究人员在碳纳米管薄膜基人工肌肉致动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据介绍,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纳米

人工脂双层记录:-分析不含其他蛋白质的通道和纳米孔

使用人工脂质双层记录可以监测离子通道活性,其中可以测量许多类型的重建离子通道和纳米孔。不同于在整个的活细胞上进行的实验,人工双层为研究离子通道和其他完整的膜蛋白提供了不同的方法。主要优点在于完全没有任何不需要的干扰物质,以及对目标分子进行单一通道水平的方便和可重复的研究。这是通过将纯化的蛋白质或具有

美研发出首个全集成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系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7日(北京时间)报道,就在媒体大肆喧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达到300万年来最高值的当下,美国能源部(DO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纳米快报》上报告说,他们在开发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首个全集成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系统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主持该项研究

人工纳米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提供新方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50.shtm近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蒋正轩课题组联合安徽医科大学教授王咸文在《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封面论文。他们开发出一种人工纳米酶——铁-槲皮素纳米酶,并成功用在小鼠视网膜给药的药

最新人工微管可助微纳米机器人“逆流而上”

  受蛋白马达沿着细胞微管运动的启发,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磁性的人工微管,用来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下快速和可靠地传输磁性微纳米机器人,未来可能用于通过微血管更准确地递送药物到早期的肿瘤中。7月21日,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

军事医学科学院在规模化制备人工红细胞环节获新突破

  记者25日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悉,该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裴雪涛团队历经10年,建立了“人工血液”制备工艺,并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制备出“人工红细胞”。该“人工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携氧能力和渗透脆性等各项指标基本一致,是干细胞来源、体外制备最接近临床应用的

物理所碳纳米管薄膜基人工肌肉致动器研究取得进展

  碳纳米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现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各种类型的碳纳米管及其宏观聚集体陆续被报道,其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也不断地被挖掘,用以制备高性能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及致动器等。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纳米材料与介观物

碳纳米管创造人工细胞膜通道-有望实现精确治疗

          据科学日报报道,近日由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带领的科研小组创造了一个包含短碳纳米管的离子通道,后者可以被插入合成磷脂双分子层或者活的细胞膜以形成小的孔,用于传输水、质子、小型离子和DNA。  这些碳纳米管“膜孔蛋白”对于未来健康保健和生物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碳纳

23特殊形状纳米颗粒/金纳米星/金纳米立方/银纳米立方/金纳米笼/钯纳米颗粒

23特殊形状纳米颗粒/金纳米星/金纳米立方/银纳米立方/金纳米笼/钯纳米颗粒百欧泰生物提供多种各粒径的水溶性金纳米颗粒、油溶性金纳米颗粒、PEG化球金纳米颗粒及特殊形状金纳米颗粒、荧光标记金纳米颗粒、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定制服务。TypeCat NoDiameterLength(nm)ODSize

细胞膜伪装提高药物分子在体内的递送效率

  免疫系统作为生物体内最有力的防御屏障,监测细胞和组织的健康状况,识别外源入侵物(如病毒、细菌、微小生物等),执行免疫清除任务,确保生命体安稳的运转。然而,在免疫系统成功解除外源入侵威胁的同时,参与体内药物运输的纳米载体同样会受到免疫系统的干预,导致药物运输障碍。因此,如何帮助纳米载体逃脱机体的免

面向人工视觉的碳纳米管光电传感器阵列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19_4781634.shtml   视觉系统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竞争必不可少。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在大脑视觉中枢做出复杂行为判断前,视网膜在对光刺激信号进行检测的同时,并行处理所捕获的图像信息。开发人工视觉系统的

何谓红细胞

  血液成分中红细胞占了极大的部分。红细胞是由骨髓所制造然后流到血液中,把肺部所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并且由组织细胞运出不要的二氧化碳。  红细胞中含有所谓Hemoglobin的 血红素,这种成分扮演着搬运氧气的角色。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一百二十天。每日有四、五万个在 脾脏与 肝脏被破坏,

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

ACS-Nano:新纳米模拟技术可阻断疟疾

  疟原虫可以入侵人类的红细胞并且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近日来自巴塞尔大学等处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可以“哄骗”疟原虫模拟人类细胞膜的微型纳米结构,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ACS Nano上,该研究或可帮助开发治疗疟疾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新型疗法和疫苗。  研究者Wolfgang Meier表示,利用纳米模拟

鞣酸化红细胞试验中红细胞的处理方法

1.新鲜红血球新鲜红血球用阿氏液保存于4℃,可供3周内使用。采用新鲜红血球做凝集反应,模型新鲜,典型,而且敏感性也比醛化红血球高出1~2个滴度。但用新鲜红血球致敏后,保存时间短,而且不同动物个体和不同批次来源的红血球均有差异,影响试验结果和分析。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多采用醛化红血球或鞣化红血球。2.红

网织红细胞成为成熟的红细胞的时间

红细胞主要在骨髓发生、发育与成熟,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多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依次演变为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不再具备分裂能力,脱核后成熟为网织红细胞,整个过程需要72h。网织红细胞继续成熟,约48h后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