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西藏高原可能是最后冰期中耐寒动物的进化摇篮

Coelodonta的头骨和颚化石的正模标本(uux.cn) 一项研究提示,严寒霜冻的西藏高原可能是在最后的冰期中在北美和欧亚大陆活动的披毛犀牛和其它长着粗毛的耐寒动物的进化摇篮。 人们一般认为,更新世的“大型食草动物”是从其在北美和欧亚的较不耐寒的先祖进化而来的,它们随着气候的冷却而适应了那里寒冷的环境。但是 Tao Deng及其同事现在描述了来自西藏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山脚的札达盆地的一个披毛犀牛的新物种,它们显示出了对寒冷多雪气候的适应。 通过分析该化石的年代及其形体特征,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与其在更新世所对应的犀牛相比,这一犀牛(西藏腔齿犀)在披毛犀系谱中属于一种相对原始的先祖动物。这一发现提示,这些犀牛首先在其它地区发生气候变化之前很久就适应了寒冷的西藏高原的气候,而西藏腔齿犀在气候变冷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向亚洲其它地区扩散的准备。 研究人员还描述了来自札达盆地的其它几种大型动物的化石(包括雪豹......阅读全文

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

  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

张亚平院士Nature子刊解析高原适应性机制

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以低氧、强辐射、气温低等著称。随着人类的迁徙定居,一批家养动物也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世代繁衍,各自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高原适应特征,为科学家解析物种对高原快速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关阅读:张亚平、吴东东Cell Re

追记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他是扎根山川大地研究植物的科学家,是春风化雨培养人才的教育家,还是为科普事业尽心尽力的社会活动家。他用53年时间做了别人用100年才能做完的事。  他是钟扬。  从复旦大学出来,灰暗的天空飘起小雪花,上海迎来2018年第一场雪。  时隔近半年,同事和学生们还没适应离开钟老师的日子。  “有我在,

病毒如何从动物传播的人身上的

  疫情防控,共度平安年。  在此,我们选取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此前一篇关于“追踪SARS源头”的演讲分享给大家。  大家好,我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我叫石正丽。今天非常高兴能在一席为大家讲述我们追踪SARS源头的故事。  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的英文简称,在我国也被称

2018年武汉病毒所石正丽演讲:SARS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

石正丽,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不管南方还是北方,中部还是西部,只要听说有蝙蝠的地方我们都会去,足迹遍布了我国28个省市,像大海捞针一样。这样一做就是十多年的时间。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SARS爆发的历史。第一个SARS病例出现于广东佛山,从2002年11月26日到2003年的1月,先后有11个

三趾马:生在高原,却不善驰骋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不仅仅在杜甫笔下,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马都是英雄的象征。更具体地说,马的驯化直接促进了农牧业、交通运输以及战争方式的改变,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但实际上,马在没有人类的时代就已经存续了很久。只是,那时的马,没有英俊威猛的外表,也

生化与细胞所揭开多纤毛细胞的中心粒扩增之谜

  11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朱学良研究组的研究论文The Cep63 paralog Deup1 enables massive de novo centriole biogenes

高原上的动物进化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的机制研究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机制。事实上,就人类来说,不同的高原民族的适应都不一样,更何况不同的物种呢。参见:高原生活的人类通过什么机制适应低压缺氧的环境? - 雪山象的回答低压造成的缺氧是高原环境对生物适应的最大阻碍。在高等动物中,调控对缺氧环境应对的核心通路就是HIF (Hypoxia-inducib

基因让你征服高原 旱獭和古人类研究揭示遗传进化秘密

  寒冷的喜马拉雅山脉是“雪的故乡”,这里也是一种小小“雪猪”的家园。  这种名为喜马拉雅旱獭的动物可以在海拔5000米的地区生存,是许多野生动物,如牦牛、藏羚羊和藏獒的“小”邻居。  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稀缺的氧气、寒冷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得安第斯山脉生命罕至。那么古人类是如何适应这种高地生

科学家首次在澄江化石中发现脑组织

    一个古老的节肢动物表现出了具有先进大脑的信号。图片来源:Xiaoya Ma  大约5.4亿年前的寒武纪是进化“怪物”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海洋是大量无脊椎动物的摇篮,它们生有装甲一般的体节和复眼,和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排列的无数条腿。然而在所有这些多样性之中却潜藏着生物学的微光,从而

“蝙蝠女侠”团队找出SARS病毒源头

  石正丽研究组正在进行样本处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供图  SARS样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菊头蝠。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张礼标研究员供图  电子显微镜下的SARS冠状病毒粒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兴娄博士供图  石正丽研究组在野外作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供图  15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出西藏”:敢假想 多求证

   基于一系列的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科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成为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科学突破。  不久前,笔者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找化石,提起这一创见,他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以猛犸象、披毛犀等为代表的冰期动物

科学家构建藏族人群全基因组水平的适应性遗传变异图谱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从达摩的眼皮到DNA寻踪,茶的驯化史不简单

  传说在公元500年左右,菩提达摩坐在一个洞穴里,清醒而专注地冥想,这一冥想就是9年。但最后,他还是打了个瞌睡。醒来之后,达摩对自己十分生气,于是扯掉自己的眼皮,厌恶地扔在了地上。谁想,从这被丢掉的眼皮中竟长出一株植物来,达摩的信徒用它泡水喝,既能活跃思维,又能安神镇心。这就是第一株茶树,茶水成为

南非发现最早人种 会使用工具偶尔树上生活

      这个颅骨样本被称作Stw 53,它有助于激发人们讨论有关这个新人种的名字问题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虽然最新确定的树居人(Homo gaute

2017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开发出延缓癌细胞生长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但是它的定义是相当简单的:细胞发生异常和不受控制

我科学家揭开多纤毛细胞的中心粒扩增之谜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高等动物中,一对同源蛋白质Deup1和Cep63分别调控了多纤毛发生过程中“从无到有”和“母中心粒依赖”两种中心粒发生方式,以及它们与脊椎动物从海洋到陆地的适应

我国学者利用须弥芥揭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机制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拥有复杂的极端环境。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为研究生物在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生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基因组研究主要侧重于藏族人对低氧的适应,以及多种动物(牦牛、藏猪、藏獒、藏鸡、藏羚羊、地山雀、滇金丝猴、西藏倭

基因组学推动生命科学大步向前

  2010年下旬,河南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正酣。而一则来自上海的重磅消息更是引发了多方关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DNA样本,拟用基因组科学的手段验证出土的头骨是否为曹操本人。   一下子,基因组科学成为热门,这一话题“落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伴随着2

2018《环球科学》十大科学新闻:霍金逝世、贺建奎事件前二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定义2018年的话,我们可能会选择“进步”与“反思”。中国科学在持续进步,克隆猴“中中”与“华华”、单条染色体的酵母,都是世界级的研究成果。“火星快车”在火星上发现大面积的液态湖泊,也是空间探索领域的巨大进步。但在科学快速进步的同时,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心肌干细胞发现者造假事件,也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冷泉专家谈冷泉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冯东是冷泉专家,曾在美国进行5年相关研究,多次出海考察冷泉。他向记者介绍了冷泉的一些有趣知识。   早在1977年和1979年,美国人就发现了生长有重晶石和管虫的冷泉,但当时认为那是“低温热液”。1983年,美国科学家确定了第一个冷泉,那是在墨西哥湾的佛罗里达陡崖,3200多

研究构建藏族人群全基因组水平的适应性遗传变异图谱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研究发现RNA甲基化调控果实成熟的作用机制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北京发现世界最大冰臼 或能揭开人类肤色之谜

白龙潭冰臼深如山谷冰臼的天空很美冰臼里的小山也很高大  在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昌(平)赤(城)公路边的白龙潭,最近“冒出”了一个神秘的巨型大石坑。  北纬40度24分51.42秒,东经116度14分38.22秒,海拔477米……当“大坑”里大量的堆积物被清除干净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 毕生抒写绿色王国史诗

近日,溢满温暖阳光的昆明,91岁高龄的吴征镒院士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在从事植物学研究的70年生涯中,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的植物

11月21日《科学》杂志精选

   人类伴随大麦到达世界屋脊  研究人员说,人们是在西方谷物——尤其是大麦到来时才在海拔3000米的西藏高原上建立永久居住地的。尽管有证据显示,人们在该地区的间歇性定居可追溯到至少2万年前,但Fahu Chen和同事说,人们直到大约5200年前才在那里站稳脚跟。而那些早期人类定居者只是在3600年

甲流死亡病例将包括基础性疾病死亡患者

卫生部:甲流死亡病例将包括基础性疾病死亡患者        时间:2009年11月6日15:00  地点:卫生部1208会议室  嘉宾: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反应办公室主任冯子健;

美研究称人类祖先直立行走源于气温太高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祖先直立行走源于“太热”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祖先直立行走源于“太热”   北京时间6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类祖先之所以开始直立行走的原因可能在于所生活的地方温度太高。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在很长时间内充当人类进化摇篮的肯尼亚图尔卡

多篇文章聚焦自噬研究领域新亮点!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读科学家们在自噬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1】TEM:靶向作用细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doi:10.1016/j.tem.2019.07.009  我们是否能通过改变细胞清理垃圾的方式来治疗肥胖或2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