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空间中心研制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监测到北极“臭氧洞”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自主研制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虽然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样规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远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区覆盖的范围内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南极臭氧洞更重要。 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自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以来,在轨连续工作,运行状态稳定,继连续三年成功监测了南极臭氧洞变化后,2011年3月又成功捕捉到了首次北极臭氧低值区生成过程。图1和图2为近期获得的北极臭氧总量分布图像。 我国科研人员的上述空间探测发现与国外科学家的最新地面观测结果互相印证。据National Geographic News报导,德国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30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阅读全文

风云三号卫星监测到北极首次出现“臭氧洞”

2011年3月26日北极臭氧总量分布(FY-3A/TOU)2011年3月26日北极臭氧总量分布(AURA/OMI)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北极臭氧浓度明显下降 将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接近臭氧洞的上限标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表示,目前,这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还没有形

中国“高分”天基系统迈向收官战

高分卫星工作示意图。  近日,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高分六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前者是中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后者是国内首颗精准农业观测的高分卫星。  专家表示,高分五号、六号投入使用,标志着“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

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南极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正在经历第三次南极越冬。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安装成功。在天空晴好时,今年他和团队可实现对极区中高层大气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填补我国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建立起了南

臭氧洞发现25周年:一场生态灾难得以避免

臭氧洞     北京时间5月8日消息 据《独立报》报道,臭氧洞被认为是20世纪末期环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25年前的5月,英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发现了臭氧洞,这一重大发现促使联合国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一场生态灾难得以避免。  &n

臭氧层保护传佳音 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

  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传出好消息:在各国的努力下,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  在此之前,不断有研究组织和科学家发表报告,对大气臭氧层未来

科学家猜测北极首个臭氧洞或已形成

专家称北极上空同温层云状物恶化了臭氧浓度减少情况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发现,在诡异的冷温辅助下,这个冬天同温层危险的“美丽”云状物剥去了北极大气层中具有保护作用的臭氧层。科学家猜测北极第一个臭氧洞或已形成。  所谓的臭氧洞,又称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科学研究发现 海洋环流可解释为何北极变暖快于南极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观察地球两极的气候难题:北极变暖并逐渐丧失海冰,而南极许多地方却有所降温,甚至在增加海冰。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更好地了解南北极响应因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对称现象的基本过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绿色海洋学教授约翰·马歇尔及其团队通过研究海洋动力学这一现象发现,

南极臭氧空洞比北极大,原来太阳在作怪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唐超礼博士等人,利用卫星长期观测数据分析了临近空间臭氧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发现中间层顶臭氧分布受太阳活动周期影响。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的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空间物理》上。 臭氧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

专家称地球磁场正崩塌 将影响气候毁掉电网

  北京时间2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深处,一个活动剧烈的熔岩核产生一个具有让地球抵御毁灭性太阳风能力的磁场。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直入太空,其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式等各个方面。但这个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减弱了15%。科学家称,这可能是地球两极

国内外臭氧专家郑州论霾 臭氧霾或致皮肤癌、粮食减产

  12个国家的40多位“臭氧”专家,今年到郑州来论“霾”。昨日,联合国环境署臭氧损耗环境影响评估委员会2014年会暨全球与区域环境问题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开幕,这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预计24日形成和提交4年一度的臭氧评估报告。  [议题]讨论臭氧对人体影响  评委会共同主席、澳大利亚环

大气所发布CERN紫外辐射数据集

  科学数据如果孤立存在就毫无用途,因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国际期刊《大气科学进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AS)正积极推动与协助充分发挥数据集应用的作用,于5月15日预出版发布了第一篇数据描述文章。该文描述了两个关于中国紫外辐射的数据集。

海里的时钟 - 氟氯烃

  早上看科学新闻,看到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消息。米国科罗拉多大学大石头(Boulder)分校(下面简称科大)在昨天(5月1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一项研究说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就被禁止生产的一种作为冰箱和空调致冷剂的化合物氟利昂在2012年后居然又有开始重新溜回大气趋势。这个发现原理上很简单 &nbs

最新研究显示 南极臭氧洞恢复时间将延迟十年以上

  一项最新气候科学建模显示,如果近期三氯氟甲烷(CFC-11)排放增长持续下去,可能会让南极臭氧洞的恢复时间延迟10年以上。目前认为,CFC-11的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仍有许多不确定之处,且新增排放并未找到来源,但如果能设法快速暂缓,则可以将这一延迟时间控制在几年以内。相关研究发表于20日英国《自然

专家称地球磁场或处于翻转阶段 气候将彻底改变

  磁层是地球周围一个很大的区域,由地球磁场产生。它的存在意味着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无法穿越磁力线,在地球附近偏离飞行轨道。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深处,活动剧烈的熔岩核会产生一个让地球具有抵御毁灭性太阳风能力的磁场。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直入太空,其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

人类的各项宏伟环保计划为什么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人类与环境污染宣战,始自卡森《寂静的春天》环保呐喊。卡森揭露了资本主导的大型污染企业和制药公司向环境释放污染物,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后,国际组织、各国政要纷纷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试图拯救日益危机的地球生态系统。这个计划从1971年人类环境宣言就开始了,直到后来各种公约出现。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国际

赋予大气研究灵感的热解析气相色谱

需要有化学和物理学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充分认识环境大气和设计出相关的大气模型,例如环境大气中污染物分布的模型。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大气物理工作组采用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技术。 图1. Koppmann教授考虑了所有空中交通规定而设计、制造的齐柏林飞艇采集大气样本用的取样设

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产生直接结果

  英国《自然》杂志2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半球臭氧层恢复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变化的研究显示,这种作用是各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直接结果。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人为排放导致了臭氧减少,从而使南半球大气环流发生改变,主要影响包括中纬度急流向极移动,以及热带环流和亚热带干燥区的共同

臭氧层正在愈合 但仍需做得更好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地球臭氧洞正在愈合,但是依据《蒙特利尔协议》的评估数据,我们仍需做得更好。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7年发布的《蒙特利尔协议》督促人们采取行动管制消耗臭氧的人造气体排放。日前,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18年臭氧消耗评估报告显示,目前臭氧层正在继续恢复。  自21

金星上空发现臭氧层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0月6日报道题:金星也有臭氧洞。  很久以前,金星被看作是地球的双胞胎,直到测量出的温度表明,它是一个由于失控温室效应导致的极其酷热的星球。现在,欧洲“金星快车”探测器发现了地球和金星共同拥有的一个新特点———臭氧层。  这一发现有助于宇航员在其他星球上找到

《Nature》150周年专刊:十篇意义非凡的文章

  1869年11月第一期《Nature》出版,为了纪念,Nature特别推出了150周年纪念版,其中将探讨自然与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专刊内容“10 extraordinary Nature papers”用一系列评论性文章点评了10篇关键论文的重要性和持久影响。这10篇文章分别是:  发现

瑞典颁布“2018年地球科学奖”克劳福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克劳福德奖(Crafoord Prize)委员会近日公布获得瑞典“2018年地球科学奖”克劳福德奖的名单,美国科学家Manuke Syukuro和Susan Solomon因在气候研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帮助人类在应对当代最大的全球性挑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认识而获奖。   美国普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