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抗病性强在全球得到广泛种植。但甘蓝型油菜起源于何时、“家族血统”如何,科学界仍在研究。2015年,来自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美国佐治亚大学的3支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开展甘蓝型油菜群体遗传学研究。科学家对从各地选取的588份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结合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199份白菜和119份甘蓝重测序数据,通过群体基因组分析追根溯源。 分析研究发现,约7000年前,甘蓝型油菜由地中海地区白菜品种里的欧洲芜菁,和苤蓝、花菜、西兰花、中国芥蓝等4种甘蓝的共同“祖先”杂交合成。经过多代繁......阅读全文

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基础被揭示

  记者黄汉鑫、张国圣日前从西南大学油菜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获悉,该团队通过甘蓝型油菜黄籽GH06和黑籽中油821高质量基因组的组装,围绕控制种皮色泽主效QTL区间,成功克隆了一个控制油菜种皮色泽重要基因,并解析了其参与调控种皮色泽形成和类黄酮代谢的分子机制,为油菜品质性状改良提供了新的分子策略。  

来中国60余年,甘蓝型油菜练成“半冬性”技能

  生长期仅200天左右、亩产油菜籽达130公斤、与水稻形成无缝衔接……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来到中国的甘蓝型油菜。  经过60余年的持续改良,它适应了中国五湖四海的气候环境,不仅掌握了“半冬性”的新技能,而且产量逐渐提升。  近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

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

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

  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

含油量测定仪分析不同环境甘蓝型油菜量

  甘蓝型油菜中的含油量受到的影响比较多,其中环境因素对油菜油量的影响大致上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主要的一种就是菜油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基因在表达的时候会受到环境的诱导变化,有些可以通过正常的表达,但是也有部分是在相反的环境下表达,同时由于不同的基因强弱不同所以导致含油量测定仪对它们分别测定的含油量的

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近日,笔者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产油率达47%至48%,较新疆目前的主栽品种“新油17号”亩增产15%。今年,该品种在新疆自治区内外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2000亩。此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丰产性稳定,生长期为110天,亩产

我国科学家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

  开花时间是决定油菜早熟、高产和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晰自主开花时间的分子机理是一道国际性难题。青海大学教授罗玉秀主持的《春性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自主开花基因BnFLD和BnFCA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项目组,首次分离出春性甘蓝型油菜的自主开花关键基因sBnFLD和sBnFCA,为探究春性特早

BnWOX基因在油菜响应冷和旱胁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979.shtm植物特异性WUSCHEL相关同源盒(WOX)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是真核同源盒转录因子超家族(Homeobox,

多组学数据库“齐聚荟”-助力油菜“全能”竞技

油菜产业集观赏、蜜源、生态、经济作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新兴的“全能选手”。围绕油菜,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实现了从理论、技术、产品到转化的链式创新,推动了我国油菜基础研究与应用步入世界第一方阵。 然而,如何将基础研究中长期积累的资源和多组学数据优势转化成育种优势,仍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油

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逝世-享年96岁

  据华中农业大学网站报道,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后利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五日十六时四十五分在武昌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刘后利,湖北蔡甸人,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奠基人。他创建了中国油菜分类系

地化所在植物硝酸盐和铵盐的区别贡献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氮主要为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混合氮源下,植物对两种无机氮源利用的份额因植物种类、生长发育时期以及所处的环境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确定植物硝酸盐和铵盐的区别贡献有助于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为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和无机氮利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锐利武器。而量化植物对两种氮源利用区别

华科大七月科研成果上新!多篇Nature子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40.shtm暑期,不少华科大人仍坚守在科研一线他们紧盯前沿,刻苦攻关跑出科研“加速度”公卫学院刘刚团队发表钙补充剂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健康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机械学院高亮团队

发根农杆菌用于获得转基因植物和培育作物新品种

  对Ri质粒T-DNA进行改造,可以构建出新的具有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Ri质粒,用改造型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可以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组织,并可再生出转基因植物,所以发根农杆菌为遗传工程改良植物抗性和品质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1985年,Ooms等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甘蓝型油菜的子叶,得

研究揭示多倍体作物耐寒基因调控网络增强特性

  记者2月24日从华北理工大学获悉,《园艺植物研究》近日在线发表该校王希胤教授课题组题为“十字花科及其它植物多倍化后基因保留差异增强植物冷调控能力”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多倍体作物耐寒基因调控网络增强特性。  王希胤介绍,低温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制约植物地理分布和进化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进化

发酵可缓解油菜蜂花粉的过敏性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蜂花粉过敏原鉴定与发酵降敏机制。中国农科院蜜蜂所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研究揭示油菜蜂花粉的潜在致敏机制和酵母菌发酵的降敏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营养学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蜂花粉是蜜蜂将花蜜及唾液腺分泌物

傅廷栋院士:油菜地里的守望者

  每逢早春三月,华中农业大学的油菜试验田里一片金黄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每天都会在油菜田里对油菜一株株地观察、记录,一呆就是一整天。图为傅廷栋在饲料油菜田放羊  从“小傅”、“老傅”到“傅老”,50余年来,傅廷栋像辛勤的蜜蜂一样,遨游在油菜王国里,酿造科学的蜜汁。因为他相信:“搞农业的,没有

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农大1号”研发成功

记者11月30日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近日组织来自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种子管理服务站、湖南农业大学等的专家团队,对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忠松团队自主研发的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系“农大1号”进行了现场评议。 通过现场考察,并听取了研究团队情况汇报,经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品种

科学家首次揭示油菜杂交种的染色质三维结构特征

 染色质三维结构变化影响油菜杂种优势模式图             课题组供图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指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如生活力、生长势、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上优于双亲的现象。杂种优势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巨大

提高油菜油脂含量的重要意义

  油菜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植物油脂的第三大来源,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油料作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油菜品种油脂含量普遍较国外低2-5个百分点,而油脂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产油量提高的贡献,相当于菜籽产量提高2.5个百分点。因此提高油菜油脂含量是解决油菜生产效益低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近

研究发现25个基因参与调控油菜氮效率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徐芳森课题组联合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深入揭示了调控油菜氮效率的生物学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Plant,Cell & Environment上。  已有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氮效率存在巨大的基因型差异,然而其调控机制并不清楚。课题组前期通过苗期营养液培养实验和大田实验筛选了

含油量测定仪不同环境菜籽油的分析

     菜籽油生产取决于油菜籽产量和含油量,经过多年的培育,研究和应用,新品种的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和含油量大大改善,但大多数的品种含油量不太稳定,略有环境变化油量就显著降低,降低生产效益。因此,通过含油量测定仪研究环境稳定与遗传机制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油稳定油品种,高含

科学家构建首个油菜基因转录数据库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破译了油菜基因组的全转录信息密码,构建了油菜十万余个基因的转录全景图,使得油菜基因功能研究第一次有了标准的可参考的基因转录数据库,将有力支撑油菜功能基因的相关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The Plant Jou

高抗裂角油菜品系适于机械收获

 OR88及对照材料的角果组织结构观察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供图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学与抗性改良团队鉴定出一份高抗裂角油菜品系OR88,非常适合机械收获。相关研究发表于《作物杂志》(The Crop Journal)。 团队首席科学家胡琼研究员介绍,油菜机械收

油脂测量仪初步分析油菜加性和显性的效应

  油菜作为我国的一大油料来源的作物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同时它也是很多生活中大部分使用植物油以及高品质蛋白质的原料来源。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菜籽油的使用量在多种使用植物油中的含量占有的比重是较大的,基本上已经达到35%的比例,所以对于如何提高油菜的生产量以及质量是我们油菜在育种方面的重要

扬州大学创油菜“花不落”新品种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花不落”表型。图片来源:扬州大学 近日,扬州大学教授王幼平课题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花瓣不掉落的油菜新种质。该新品种不仅能够显著抑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延长油菜的观花期,有助于促进油菜作物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植物生理学》。 作

用含油量测定仪来研究影响油菜籽含油量的因素

粮油仪器在线网12月20日讯:油菜,我们都知道它可以用来榨油,而且榨出来的油非常香,也很健康。其含油量通常是评判其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测定油菜籽含油量的方法很多,国标规定索氏抽提法为仲裁方法。但是由于索氏抽提法操作比较繁琐,耗时较长,难以满足快速测定的要求。因此,科研人员在此原理的基础上研发出了

利用脂肪抽提仪研究油菜种子成熟度对含油量性状的影响

    菜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人类最好的食用植物油之一,占我国食用植物油总量的40%左右,而脂肪抽提仪则可以用于测定菜籽等中的脂肪含量,因此可以借助脂肪抽提仪研究油菜种子成熟度对含油量性状的影响。    近年来,油菜机械化收割面积和应用范围逐年扩大,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使用的收

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变异检测获突破

  近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博士后曾长立与合作导师伍晓明研究建立的能高通量检测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的新方法。   据曾长立介绍,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作为植物细胞质基因组,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

二氯吡啶酸除什么杂草,对后茬作物有影响吗

1、杂草防除范围:可以防除刺儿菜、稻搓菜、泥胡菜、苣荬菜、飞蓬、小蓟、鬼真草、龙葵、破子菜、小巢菜、大巢菜等杂草。2、使用方法:春油菜田,每亩地使用9-16g的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兑水喷雾,冬油菜田,每亩地使用6-10g的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兑水喷雾,春小麦田,每亩地使用45-60ml的

人工气候箱应用于油菜低温春化的研究

在这一点上,油菜所需的低温春化季节已经过去,油菜在种植田间的第一年是不能开花得到种子的。小孢子植物的花种子,这一年的可以产生两代,缩短年限的双单 倍体育种和遗传研究中,使用人工气候箱对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植物显著效果被用于人工低温春化的研究。幼苗是在试管中进行低温春化处理,可以处理更多的植物在相对体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