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基本介绍

Drenth等通过家系分析于2001年将原发性红斑性的致病基因定位于Zq31-q32。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杨勇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1个钠离子通道基因scn9a,其他研究组针对该基因进行基因敲除后的结果也提示了该可能性。然而,由于该疾病可能具有遗传异质性,该致病基因尚未在其他家系中得到确证。更深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将为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阅读全文

关于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基本介绍

  Drenth等通过家系分析于2001年将原发性红斑性的致病基因定位于Zq31-q32。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杨勇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1个钠离子通道基因scn9a,其他研究组针对该基因进行基因敲除后的结果也提示了该可能性。然而,由于该疾病可能具有遗传异质性,该致病基因尚未在其他家系中

诊断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基本介绍

  本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可急可缓,多同时累及两侧肢端,以双足更为多见。表现为足趾、足底、手指和手掌发红、动脉搏动增强,皮肤温度升高,伴有难以忍爱的烧灼样疼痛。多在夜间发作或加重,通常持续数小时。受热、环境温度升高,运动、行立、足下垂或对患肢的抚摸均可导致临床发作或症状加剧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基本介绍

  红斑性肢痛症(erythromelalgi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肢端远端皮肤阵发性皮温升高,皮肤潮红、肿胀,并产生剧烈灼热痛为特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环境温度升高可诱发或加剧疼痛;温度降低可使疼痛缓解。任何年龄均可起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关于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病理介绍

  本病常无明显病理解剖变化,不伴有局部组织的器质性异常和营养性改变。主要同时累及双足,少数仅累及足底、足跟、足趾,手足同时发病者仅占3.3%,常呈对称性。发作取决于皮温,皮温升高到临界温度(31.7~36.1℃)以上即引起发作,在各患者中临界温度点相当恒定。血管扩张和其后的充血是皮温升高的原因。然

关于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检查介绍

  (1)皮肤临界温度试验:将足或手浸泡在32~36℃水内,若有症状出现或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2)甲皱微循环检查示毛细血管袢轮廓模糊、扩张,其内压力增高,给予热刺激后更为严重。  (3)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  (4)血管超声检查。

关于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简介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国际范围内仅报道过6个家系及一些散发病例。该病虽无生命危险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以肢端阵发性剧烈灼烧样疼痛以及对温度敏感为主要特征,但其发病机制一直不明。

关于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鉴别诊断介绍

  血管疾病经完满的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随着远端灌注压的恢复,缺血区可有明显的反应性充血。这种现象称为“暂时性红斑性肢痛症”,其表现可能持续几天,甚至几周,应注意鉴别。  本病须与冻疮、闭塞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雷诺现象、糖尿病性神经病、脊髓痨及中毒性末梢神经炎等相鉴别。

关于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分析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血管运动中枢的某些障碍所致,故受累部位常呈对称性分布。有人认为是由于两侧肢体的浅表和深部动脉的血流增加,使皮肤循环量增加,皮肤发红而温度升高。扩张的小血管压迫和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烧灼样疼痛。也有人认为,本病与周围循环中五羟色胺增高,或皮肤微血管对热的反应过

治疗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相关介绍

  (一)热的脱敏  降低肢端血管对热的敏感性。先将患肢浸入临界温度以下的水中,然后逐渐升高水温直至出现轻微不适。每天浸泡并逐步提高水温,直到病人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水温中不引起发作为止。  (二)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 口服一次0.5~1.0g,可预防疼痛发作数天。  2、血管收缩剂 ①麻黄碱,口服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分类介绍

  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一般分两类:  1、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  病因不明,可能与自主神经或血管神经中枢功能紊乱、皮肤对温热处于过敏状态及血中某些致热物质增多有关,少数病人有家族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患者易感基因在染色体2q31-32上。  2、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  继发于某些疾病,如多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内容概述

  红斑性肢痛(erythermalgia)是一种肢端血管发生过度扩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在温热环境中阵发性肢端发红、皮肤温度增高和烧灼样疼痛。原发性者比较多见。本病属少见病。病人多为儿童或>40岁者。国外报导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约为2/1。但广州报告的433例中,青年女性最多,占92.86

预防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简介

  患者宜穿多孔的凉鞋,夜间睡眠时足部不宜覆盖,足部尽量避免暴露于温热的环境中,特别是干热。发作重者可搬到气温达不到引起疼痛发作的临界温度以下的地方居住。但亦不宜用冰块或冰水局部降温的方法来缓解发作,以免损伤肢端血管和周围神经,反而使发作持续或加重。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鉴别诊断介绍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雷诺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局部缺血现象,遇冷是主要诱因。临床表现主要为苍白、发绀、潮红,局部温度低。治疗原则是保暖,使用血管扩张剂或交感神经封闭。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主要为血流不足引起的症状。可分为局部缺血期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病因分析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寒冷导致肢端毛细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由于肢端小动脉扩张,血液流量显著增加,局部充血,血管内张力增高,压迫或刺激动脉及邻近神经末梢而产生剧烈疼前。常因气温骤降受凉或长期行军诱发。

简述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常在温热环境中肢体下垂、站立或运动时,引起发作或使发作加重。局部皮温超过临界温度时常引起发作,夜间发作常较白昼为重。发作时的特点为两足对称性、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多为烧灼样,偶呈刺痛或胀痛。皮肤潮红充血,皮温增高伴出汗。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增强。冷敷、抬高患肢或将足露出被外,局部温度低于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实验室检查介绍

  1.血5-HT检测: 5-HT含量增高。  2.微循环检查: 可见肢端微血管对温热反应增强,毛细血管内压升高,管腔明显扩张,甲皱毛细血管襻模糊不清。  3.皮肤临界温度试验: 将手或足浸泡在32~36℃水中,若有症状出现或加重,即为阳性。

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概述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久站,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将肢体置于冷水中,以减轻疼痛。急性期后,坚持加强肢体活动锻炼,避免任何引起局部血管扩张的刺激。  2、药物治疗  (1)局部可以应用中草药外敷,如黄柏、黄芩、大黄各30g,青黛15g,蜂蜜调匀敷于患处。  (2)阿司匹林,对继发于血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流行病学介绍

  1878年Mitchell首先报道以指端皮肤红、肿、热、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并命名为红斑性肢痛症。1964年Babb等将此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995年还将主要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类具有流行性特点的红斑性肢痛症定义为特发性红斑肢痛症​。近30年来,中国南京、西藏、贵州和两广等地区,曾在健康人

简述红斑性肢痛症的诊断要点

  (1)肢端阵发性红、肿、热、痛四大症状。  (2)无局部感染炎症。  (3)受热后疼痛加剧,冷敷后疼痛减轻。  (4)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及雷诺病等。但须与冻疮、闭塞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雷诺现象、糖尿病性神经病、脊髓痨及中毒性末梢神经炎等相鉴别。红斑性肢痛症有时是红细

简述红斑性肢痛症的临床表现

  1.本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可急可缓,进展缓慢。多从双侧肢端起病,以双足多见,少数患者可仅见于单侧。表现为足趾、足底、手指和手掌发红、动脉搏动增强,患处皮肤阵发性温度升高、潮红、肿胀和难以忍受的烧灼样疼痛。疼痛为阵发性,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以夜间明显且发作次数较多

概述红斑性肢痛症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1、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  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与自主神经或血管舒缩神经中枢功能紊乱有关,不过在血管舒缩系统、下丘脑中枢或神经节并未发现导致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在切除有些患者的交感神经后,其临床症状获得改善。因此有人就提出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学说,认为红斑性肢痛症的疼痛是因为扩张的动脉和痉挛缩小

骶管注射治疗红斑肢痛症病例报告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近日我科应用骶管注射疗法成功治疗1例红斑肢痛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方法 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52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底疼痛伴发红.呈灼热及针刺感,阵发性加重,夜间明显,站立、行走时间长及热水浸泡后症状加重,休息或将双足置于较冷环境

关于痛性痉挛的基本介绍

  痛性痉挛(tic douloureux)又名三叉神经痛(trigminal neuralgia),是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最典型的神经痛。国外统计每百万人口中有118.2人发病,中国国内有人调查其发病率为10万分之182。本病诊断虽较容易,但由于神经

关于红斑症的基本信息介绍

  红斑症是锦鲤有时会罹患一种疾病,是在进行筛选时,鱼被拖网、小捞网擦伤,擦伤的部分,很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而引起的。除了锦鲤之外,许多水栖动物也很容易罹患红斑症。

关于痛性肌痉挛的基本介绍

  腓肠肌痉挛性疼痛是指一侧或双侧小腿因寒冷,或姿势突然改变等,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局部疼痛,不能活动。转筋俗称小腿肚抽筋,现代医学称为“腓肠肌痉挛”。其病机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肝主筋,藏血以荣筋,夜卧则血归于肝而藏,荣筋之血,尤显不足,故于夜间发生筋脉抽搐疼痛;二为下肢受寒养凉,经气不利,使肢体(

关于腿痛性痉挛的基本信息介绍

  腿痛性痉挛是一种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发生在小腿和脚趾的肌肉痉挛最常见。发作时疼痛难忍,尤其是半夜腿部肌肉痉挛时往往被痛醒,长时间不能止痛,影响睡眠。腿部肌肉痉挛大多是缺钙、受凉、局部神经血管受压引起。平时可适量补钙,多晒太阳,注意局部保暖,也要注意体位的变化。

结节性红斑的基本介绍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认为该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结节性红斑常见于小腿伸侧,临床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青年女性多见,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复发。

关于渗出性多形红斑的基本信息介绍

  渗出性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 exudativum)又名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重症称史-约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了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好发于手足背、前臂及小腿等部位,多见于春秋季节。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

关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基本信息介绍

  原醛症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体内潴钠、排钾、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伴低血钾。原醛症主要分为5型,即醛固酮瘤、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异位醛固酮分泌瘤或癌。研究发现,醛固酮过

关于四肢麻木的基本介绍

  四肢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症状,如怀孕、不正确睡姿、如厕蹲久了均可引发,一般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健康人手脚麻木,多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或四肢受压后发生。这类麻木很少超过十分钟,且可迅速消失,也不伴有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