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提出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快速成像新技术

中新社武汉4月16日电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6日透露,该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欣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提出人体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术,实现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MRI)高分辨动态采样速率,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利器。 肺部重大疾病(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MRI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胸透、CT和PET等方法相比具有无放射性的优点。然而,肺部大部分是空腔组织的特性,导致肺部成为常规MRI的盲区。 周欣介绍,不同肺疾病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会导致不同的通气模式,通过观测肺的通气模式能有效解释肺通气缺陷的病因。但是,目前已有技术难以精准刻画肺部通气的动态过程。因此,亟需发展对肺部通气的动态可视化的新技术。 周欣团队基于武汉物数所独立自主研发的超极化氙-129人体肺部MRI仪器,实现了对肺部气体交换的可视化观测,“点亮”了肺......阅读全文

中国科研人员提出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快速成像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6日透露,该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欣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提出人体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术,实现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MRI)高分辨动态采样速率,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利器。 肺部重大疾病(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国科研人员提出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快速成像新技术

   中新社武汉4月16日电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6日透露,该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欣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提出人体肺部的快速成像新技术,实现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MRI)高分辨动态采样速率,为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利器。   肺部重大疾病(

重大科仪专项“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期评估会召开

  2015年11月27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中期评估会议在武汉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副主任孙瑞娟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是基金委鼓励创新性研究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

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向一流迈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823.shtm   周欣正在分析人体成像仪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思辉 刁雯蕙 “‘四个率先’的殷切期许,坚定了我们攻坚克难、实现高端医疗设备‘从0到1’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

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

  为了能够进行慢速扫描,医生们一直在和那些不停扭动的儿童作斗争。   如今,幸亏更快速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研制成功,他们可能再也不用焦虑如何让自己的病人保持长时间的静止了。   图中所展示的对一名6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血流情况进行的成像仅需要10分钟,而非传统MRI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上海诞生

  一种新的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日前在上海张江科技园诞生。这种高温超导射频线圈技术是目前世界磁共振领域灵敏度最高的电子眼,它造价相对低廉,达到的效果却堪比昂贵的高场磁共振系统,从而使我国医疗机构有望用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的磁共振设备,进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负担。   磁共振成像检测系统是一种对人体无损伤的疾

我国自主研发的超极化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仪获得首幅影像

人口健康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我国肺部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发出更有效的仪器进行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当前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010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22届工博会“创新科技馆”引关注-中科院这些项目获奖

  9月15日至19日,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博会)在沪举行。中国工博会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科研人员介绍 “北斗三号

核磁共振新技术:歌唱时也能成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唱歌或是说话时,需要人的胸部、颈部、下颚、舌头和嘴唇等处上百种肌肉相互协作才能发出声音。利用新发明的一种超高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美国贝克曼高等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现在能够对这些肌肉的协作进行成像,研究这些协作的进程。  “人能够发出各种声音,能够唱歌,这一点让我感到惊叹”,

核磁共振新技术:歌唱时也能成像

  贝克曼生物医学成像中心的核磁共振仪采集到的人歌唱时的喉部运动图像,采集速度每秒100帧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唱歌或是说话时,需要人的胸部、颈部、下颚、舌头和嘴唇等处上百种肌肉相互协作才能发出声音。利用新发明的一种超高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美国贝克曼高等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现在能够对这些肌肉的协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看清”大脑神经活动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望给了解大脑带来革命性突破。 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获取活人的大脑图像。这项技术并不是直接观察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一项指标追踪大脑中血

科研人员提出基于鬼波分离的多次波成像方法

  传统地震成像方法仅利用地下一次反射波成像,然而在典型的VSP、OBS以及三维表面观测系统中,由于震源或者检波器的稀疏采样,传统成像方法的地下覆盖不足,在部分区域出现成像缺失或者成像脚印。表面多次波在地震数据中是一种能量很强的同相轴,在地下经过多次波反射,能够为下地表成像提供更高的覆盖次数,对传统

超灵敏MRI技术:照亮人体肺部

 人口健康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我国2013年发布的肿瘤发病率统计年报表明,肺癌是我国目前首位恶性肿瘤,是癌症死亡的头号杀手,目前城市中每4名死亡的癌症患者中,约有1名是肺癌。如何开发仪器进行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当前国际医学界和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

周欣矢志研究肺部磁共振成像技术——奋斗的人生-不会虚度

  肺癌,是我国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由于缺少一种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仪器来获得肺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极大阻碍了肺部重大疾病的深入研究。但是,今年2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欣(见图,资料照片)牵头研发的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系统仪器,通过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家组验收,并且性能远远超

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仅需10min

图中所展示的对一名6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血流情况进行的成像仅需要10分钟,而非传统MRI所需的1个小时。   为了能够进行慢速扫描,医生们一直在和那些不停扭动的儿童作斗争。如今,幸亏更快速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研制成功,他们可能再也不用焦虑如何让自己的病人保持长时间的静止

氙129肺部磁共振仪器检测:一口“仙气”点亮肺部

  上图为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周欣在操作“点亮”肺部的核心设备:一台能放大氙气信号的自主研发设备。中图为中科院武汉物数所的研究团队发布我国首幅超极化氙-129肺部磁共振影像。经济日报记者 杜 芳 摄 下图为受试者被推进核磁共振谱仪进行检测。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气体产率高

全球领先!我国高端磁共振装备成功“点亮肺部”

  1月4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和中科院精密测量院了解到,由湖北省整合资源,中科院精密测量院等单位研制的新一代高端磁共振装备——“医用氙气体发生器”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据悉,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核心装置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高端磁共振装备是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的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3

4.3 误差分析上述成像结果表明,基于干涉处理和频域CS的频域稀疏3维成像算法能够在稀疏采样条件下恢复目标场景,且图像具有与满采样相当的分辨率水平。为了定量分析所提方法在稀疏采样下的图像重建性能,本文将满采样对应的图像近似作为目标真值,采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2

由于人体目标在空间域为连续分布,其图像在频域应具有稀疏性。但在毫米波人体复图像中,由于分辨单元间复散射系数不同、空间采样间隔通常远大于波长,其图像分辨单元初始相位是随机变化的[11],该随机初始相位主要是由于斜距方向分辨单元间复散射系数不同和斜距方向采样间隔较大而产生,由此使复图像频谱 α 较宽难以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1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列设计田鹤①②, 李道京①, 祁春超③    摘要:该文研究工作包括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数据处理和用于快速安检成像的稀疏阵列设计两部分。首先基于柱面扫描成像模型,采用巴克码随机稀疏采样方式减少成像所需数据量;提出一种基于干涉处理和频域压缩感知的3维

深圳先进院3.0T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进入正式运行

  华南地区首台3.0T 科研用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MRI)8月19日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医学影像科技平台完成安装调试工作,并进入正式科研运营及对外合作研究服务。至此,该高端医学影像科技平台已配备了磁共振系统、CT成像系统、功能超声、光学成像、太赫兹成像、图像引导手术等多模

GE医疗正式推出新一代Discovery-MR-750-3.0T磁共振仪

  3月24日,GE医疗在京正式推出新一代Discovery MR 750 3.0T磁共振仪。它拥有内冷梯度、光纤射频、128通道平台三大创新科技构建的智能平台,实现了科研开发与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适合满足高端用户的多方位需求,开创了磁共振应用的崭新时代。  Discovery

磁共振成像的优点

  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普通X射线或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相比,磁共振成像的最大优点是它是当前少有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全、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万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武汉物数所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2012年12月31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周欣研究员主持申报并担任负责人的“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项目经中科院推荐、学部审核、立项论证、申请书函评、现场考察、答辩申请和预算评估等8轮的严格评审和答辩遴选,成功获得批准立项,获得基金委

武汉物数所在人体温的磁共振成像精确探测研究中获进展

  磁共振是一种优异的非侵入性临床诊断技术,但是受限于其灵敏度,针对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微环境间的差异,特别是微小温度差异的检测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欣带领的超灵敏磁共振研究组,发展了一种针对人体生理温度范围内微小温度差异进行磁共振探测的新方法,相关成果以封

合肥工业大学等研制出我国首台“-氦三极化靶”

  12月23日,由合肥工业大学研发的我国首台“氦三极化靶”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  氦三(3He)是稳定氦(2He)的同位素。由于自然界中中子的寿命很短,人们难以找到稳定的中子靶。而氦三极化靶作为理想的中子靶,在核子结构及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发达国家掌握该技术。 

叶朝辉院士访问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9月2日,应福建物构所所长曹荣邀请,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叶朝辉院士应邀访问海西研究院,并作了题为《为什么核磁共振长盛不衰?》的卢嘉锡讲座报告。洪茂椿院士主持报告会,并为其颁发了海西研究院“卢嘉锡讲座专家”荣誉纪念牌。叶院士讲述了核磁共振仪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自主研制核磁共振谱仪方

脊索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实验—磁共振成像法

实验方法原理原子核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一定的体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接近球形的固体。实验表明,大多数的原子核如同陀螺一样,都围绕着某个轴作自旋运动。例如,常见的 H11和C136(6是质子数即原子序数,也是电荷数;13是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等都具有这种运动。原子核的自身旋转运动称为核的自旋运动。一

磁共振成像历史发展介绍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较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国际上从一九八二年才正式用于临床。它采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在成像过程中,既不用电子离辐射、也不用造影剂就可获得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它能够从人体分子内部反映出人体器官失常和早期病变。它在很多地方优于X线CT。虽然X-CT解决了人体影像重叠问题,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