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动物摄入蛋白质的“饱腹信号”

人们已知促进进食的“食欲信号”,但对动物终止进食的神经分子机制知之甚少。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悉,科学家们最新鉴定出诱导饱腹感的“饱腹信号”,有望为解决肥胖难题提供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等人完成这项研究。他们以与人类基因同源性较高的果蝇作为动物模型,巧妙设计实验,从而在果蝇体内发现调控蛋白质进食行为的新分子“FIT”。 据介绍,在日常摄入的三种营养物质即蛋白质、脂肪、糖类中,蛋白质对进食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此前研究还证实,过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大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压力,引起酸碱平衡。科学家们因此以“蛋白质”为突破口。 结果显示,FIT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果蝇摄入蛋白质食物后显著升高,但对其他类型的食物并无响应。当FIT基因过表达时,会抑制果蝇进食蛋白质。而FIT突变体果蝇即便刚刚大量摄入蛋白质,仍无法“管住嘴”。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FIT可被释放到果蝇的血淋巴中,还可促进果蝇大脑释放一种类胰......阅读全文

中国科学家发现“饱腹信号”-有望解决肥胖难题

  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最新鉴定出诱导饱腹感的“饱腹信号”,有望为解决肥胖难题提供方法。在日常摄入的三种营养物质即蛋白质、脂肪、糖类中,蛋白质对进食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此前研究还证实,过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大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压力,引起酸碱平衡。  科学家们因此以“蛋白质”为突破口,

中国科学家发现动物摄入蛋白质的“饱腹信号”

  人们已知促进进食的“食欲信号”,但对动物终止进食的神经分子机制知之甚少。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悉,科学家们最新鉴定出诱导饱腹感的“饱腹信号”,有望为解决肥胖难题提供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等人完成这项研究。他们以与人类基因同源性较高的果蝇作为动物模型,巧妙设计实

中国科学家发现动物摄入蛋白质的“饱腹信号”

  人们已知促进进食的“食欲信号”,但对动物终止进食的神经分子机制知之甚少。记者2月8日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悉,科学家们最新鉴定出诱导饱腹感的“饱腹信号”,有望为解决肥胖难题提供方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岩等人完成这项研究。他们以与人类基因同源性较高的果蝇作为动物模型,巧妙设

-BBC:对抗“肥胖难题”,含糖饮料应增税20%?

  据BBC报道,英国医学协会(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BMA)声称,为了解决肥胖危机,对含糖饮料应额外增税20%。据估计,不良饮食每年导致约7万人过早死亡。  如今,从牙齿到2型糖尿病、肥胖,糖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BMA的《Food for Thought》

为何暴饮暴食?Science:原来是“吃饱了”信号传递被干扰

  全球流行的肥胖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吃”有关。如何合理克制饮食?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找到背后的机理。近期,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破坏性机制,证实其会导致一种与肥胖相关的经典现象——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  8月22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

为何暴饮暴食?竟然是“吃饱了”信号传递被干扰

  8月22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以封面形式发表了这一篇题为“Cleavage of the leptin receptor by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promotes leptin resistance and o

Nat-Med:如何不再让胖子吃的更多?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柏林Charite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成功治疗了因遗传性缺陷所导致的肥胖患者,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药物除了对患者有益之外,还能帮助他们理解这种新型药物调节机体饱腹感的基础信号通路。图片来源:focusmalaysi

垃圾食品会“蒙蔽”大脑:总以为没吃饱

   垃圾食品容易导致肥胖众所周知,其中原因却莫衷一是。美国佐治亚大学研究人员用老鼠做实验显示,垃圾食品可能破坏负责向大脑发出饱腹感信号的神经,导致摄入过多食物。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研究带头人克日斯托弗·察尧的话报道:“当我们给老鼠换成高脂肪饮食后,(老鼠)大脑回路重组,在负责饮食行为的大脑区

肠胃激素和褐色脂肪共同告诉你的大脑是时候停止进食了

  来自德国和芬兰的科学家们在《Cell》发表文章, 阐明了在吃饭时身体向大脑传递营养饱足信号的新途径。这项研究,增强了我们对褐色脂肪组织(BAT)在控制食物摄取中的作用的理解。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证明,肠道、大脑和褐色脂肪组织之间存在联系,揭示了控制能量平衡的复杂调节系统不为人知的方面,”文章

减肥新思路:药物哌甲酯有助于体重控制

  我要减肥!但是吃饭时左看看右看看,奶茶、蛋糕、小龙虾、芝士球、螺蛳粉……结果总是在美食前败下阵来,不断吃吃吃,怎么也不觉得饱。于是乎饱了还在吃,摄入大于需要,体重不但一点没下还往上蹭蹭蹿,减肥计划理所当然泡汤,你是不是也在这种循环中挣扎呢?  饱腹感和食欲一样重要,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

Cell:“吃饱了”?这事,肠道激素和脂肪说了算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机体含有两类形态和功能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BAT)。其中,白色脂肪堆积在皮下,负责储存多余热量,引发肥胖;而棕色脂肪会燃烧脂肪将其转变为热量,是哺乳动物保持体温的关键。  11月15日,《Cell》期刊发表这一篇题为“Secretin-Activate

吃货福音!英研发新型减肥药可制造饱腹感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29日报道,伦敦的玛丽女王大学四年来致力于新型减肥药的研究。这种减肥药可以向人类大脑发出饱腹感的信号,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研究人员计划进行新药的人体试验,如果这种方法奏效,将有望成为解决全球肥胖危机的有力武器。  玛丽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将招募了40名年龄在18-75岁的志愿者

Cell:瘦素发现者团队揭示“控制肥胖”新途径

  最新一期《Cell》有篇名为“Identification of a Brainstem Circuit Controlling Feeding”的文章。据文章第一作者Alexander Nectow称,他们确定了2个脑细胞新种群,两类细胞都负责调节食欲,它们坐落于脑干中被称为中缝背核(dors

雀巢发现肥胖生物密码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内脏型肥胖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一组独特的生物密码,这些密码在将来可用来发现那些面临因肥胖而产生健康问题风险的人群。   来自雀巢瑞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内脏型肥胖的女性进行了研究。科学家发现她们的血脂和氨基酸都具有明显的“代谢指征”,并且其肠道微生物活动产生了特殊的变化。雀巢

胆汁酸的新作用和你想的正好相反

  EPFL的科学家们发现了胆汁酸的一个新作用:它们通过进入大脑来抑制食欲。他们的发现最近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上,为控制饱腹感的信号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可能对治疗肥胖有影响。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我们的大脑通常能很好地防止来自外周的不受控制的分子流入,血脑屏障是血管

抵御肥胖新疗法肠道味觉受体

  尽管抗肥胖药物已经有超过25年的研究历史,但是很少有药物能表现出长期的功效.现在发表于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一篇新的研究报告指出,靶向肠道中的味道传感器可能是抗击肥胖的一个有前途的新策略。  肠道能品味我们吃到的味道——酸、甜、苦、辣,这基本上

Nat-Commun:抵御肥胖相关脂肪肝的重要信号通路

  近日,一项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瘦素刺激肝脏分泌脂质并减少肝脏脂肪产生的分子机制,该过程的发生或是大脑脑干中神经元的激活所致,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研究者开发抵御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与肥胖相关)的新型疗法。  瘦素是

神经元的肠脑交流以不同方式控制进食和葡萄糖代谢

  肠道和大脑相互交流,以适应进食过程中的饱腹感和血糖水平。迷走神经是这两个器官之间的重要通讯器。来自科隆马克斯普朗克代谢研究所、科隆大学衰老研究中心 CECAD 和科隆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现在仔细研究了迷走神经控制中心不同神经细胞的功能神经,并发现了一些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虽然神经细胞位于同一个控制

怕胖却无力抵抗美食?物理学家可以这样帮你

  发达国家居民在变得更加肥胖。英国的肥胖率在过去25年中几乎增长到原来的4倍;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多数富裕的成员国中,超重和肥胖人群占据了大部分人口。导致群体性肥胖的原因多种多样,久坐的生活方式和高热量即食食品显然是重要因素,但事情并不完全如此。  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体内会进行极

果糖和葡萄糖有什么区别?

  比砂糖甜味强,更容易发胖?  除水果含果糖以外,米饭和面包等谷物以及玉米、薯类中含有淀粉和砂糖等糖类经肠胃分解后,可分解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类而被吸收。  果糖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与葡萄糖一起构成蔗糖(砂糖)。  即使不吃水果,我们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果糖。因为清凉饮料、乳饮料和冷饮等饮料

瘦素更敏感,才能对大脑“来电”抑制肥胖

  和朋友一起吃饭,大家吃相同的食物,有的人几乎不增肥,有的人则易变胖,这是为什么?其实,不变胖的那些人体内很好地“激活”了可抑制食欲的激素——瘦素(leptin),进食时往往“点到为止”,而易变胖的人却没有“激活”瘦素,因此他们食欲更好,吃得更多。  瘦素通过调节大脑下丘脑神经元AgRP和POMC

德国科学家发现新的调控体重的神经信号

  德国海姆霍茨大研究中心慕尼黑糖尿病和肥胖研究所与柏林夏里特大学医院的科学家共同发现了此前功能未知、代号GPR83的分子受体,该分子不仅参与体重调控,而且在能量代谢调控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体重调控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和脂肪组织不断的将能量代谢实况传输给大脑。大脑通过神经信

科学家攻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重大科学难题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领衔的交叉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视紫红质与抑制型G蛋白(Gi)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6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GPCR是最大的一类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家族和最重要的药物靶标,其通过偶联下游G蛋

科学家攻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重大科学难题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领衔的交叉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视紫红质与抑制型G蛋白(Gi)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攻克了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6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GPCR是最大的一类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家族和最重要的药物靶标,其通过偶联下游G蛋白

肥胖如何影响大脑?研究减弱对营养物质应答且不可逆

肥胖除了增加体重,还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吗?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代谢》最新发表一篇生理学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对60人开展的研究显示,大脑对特定营养物质的应答在肥胖个体中会减弱,而且减重后也不会恢复。其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的长期适应可能发生在肥胖个体中,而且会影响进食行为。该论文介绍,

Pediatrics: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儿肥胖风险

  对于高危肥胖婴儿,他们喂母乳时间越长,就越不可能会成为超重。近日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似乎对超重和肥胖的早期征兆越有保护作用。研究员Stacy Carling博士生和她的同事追访595名孩子(从出生到2岁),他们在这个时间内追踪记录孩子的重量和身高,并比较将儿童的成长轨迹与这些

Diabetes-Obes-Metabo:二甲双胍对肥胖儿童的影响

  根据公布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杂志上一则研究提示,对于肥胖儿童,二甲双胍似乎可以降低饥饿感和增加饱腹感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Mopelola A. Adeyemo和他的同事对年龄在6至12岁的100名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儿童,进行了一项为期6

怕胖却无力抵抗美食诱惑?物理学家可以这样帮你——

  发达国家居民在变得更加肥胖。英国的肥胖率在过去25年中几乎增长到原来的4倍;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多数富裕的成员国中,超重和肥胖人群占据了大部分人口。导致群体性肥胖的原因多种多样,久坐的生活方式和高热量即食食品显然是重要因素,但事情并不完全如此。  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体内会进行极

服用药物的“饭前饭后”怎么分?什么又是“-空腹饱腹”?

「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即餐前 1 小时或餐后 2 小时服用以利吸收。如果在吃饭前刚吃进水果或者一大堆零食,那此时的「饭前」可不等于「空腹」。 「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即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当然,如果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也不必教条的非要等到

研究揭示减肥后反弹秘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783.shtm美国科学家在一项通过60人开展的研究中发现,大脑对特定营养物质的应答在肥胖个体中会减弱,且减重后也不会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的长期适应可能发生在肥胖个体中,且会影响进食行为。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