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大学需要严格的规范

《自然》杂志的一篇社论指出,中国的大学需要严格的规范来澄清和检查决策者的权力。 最近,在网上的论坛和博客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第一位按照国际水准聘任的学院院长——和北大植物生物学退休教授崔克明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 崔克明试图把实验室交给他的副教授——这在中国很普遍——但是饶毅拒绝承认这种接班的权威性,相反试图缩减了该实验的规模。 《自然》杂志的这篇社论指出,缺乏明确的指南让新的规定与旧的习俗冲突。饶毅反对“一种世袭的学术系统”,而崔克明指控他“贬低植物形态解剖学”。 《自然》杂志的社论说饶毅很可能会赢。但是它补充说,中国的大学需要确保在将来制定出清楚的规范来加强和确保有序的权力,在招聘的时候要走出自己的地盘,并确保决策者的行为透明。 北京大学 链接到《自然》杂志的全文......阅读全文

饶毅:改革敢担当 科研求趣味

  2007年,饶毅回国,成为北大首位全球公开招聘的院长。2013年,饶毅主动卸任生科院院长,“尽其心,以事天”是饶毅的卸任辞。对于饶毅,公众更熟悉的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在饶毅看来,“担任行政职务要敢于公正做事;从事科学研究要有自己的风格品位”。  “温和的改革派”、“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有担当

施一公:饶毅其人其事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

饶毅:卸任才能检验学术体制的稳定性

  9月3日,饶毅正式辞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职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吴虹教授出任新一任院长。之后,饶毅在博客中用孟子的“尽其心、以事天”总结工作,结尾还写到“我个人感谢今天凌晨学院老师给我寄来的评语/悼词,活着听悼词乃人生一大幸福”。很多人对饶毅的卸任辞表示惋惜,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饶毅:从此不再参评院士

  一只鞋子掉下来了。8月17日清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发布:饶毅出局。  没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紧接着落地,饶毅宣布,从此不再参选院士。  两只鞋子立时引发了公众无数关注。  这或许是一种揶揄。  3天前,饶毅撰写长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学界职称。  8月17

饶毅:北大清华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领袖型人才

饶毅:全国综合性大学生物系用一样的教学指导方针是有问题的 饶毅是生命科学界第一位放弃了美国名牌大学讲席教授,全时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他的回国在我国科教界和海外留学教授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人们在追问:一个在海外20多年的人,如何在国内开展工作?一个经常发表文章探讨科教问题的学者,如何具体搞管理?在海

饶毅:中国需要更多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科学家

“我不认为化学奖委员会评价科学的水平比我高” 10月6日,《科学时报》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题为《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的文章,介绍了荧光蛋白的发现经过。两天后,对这项工作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下村修、钱永健和沙尔菲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无独有偶,6年前,2002

北大教授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中科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共有145人名列其中。此前因涉嫌贪污被刑拘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毫无意外地没有出现在这份最新出炉的名单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初选出局,昨天(17日),他更新博客称,今后将不再成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

饶毅专访:不要院士荣誉对我个人影响不大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145人的名单上没有出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名字。随后,饶毅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一篇题为《》的声明,称“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饶毅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2007年,45岁的饶毅放

北大院长谈落选中科院院士:海归最怕处理关系网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采访。   对话

科研明星的高考

  高考季已过,分数线和志愿填报也都已经尘埃落定,“天之骄子”们现在都是拿着入学通知书坐等进入高等学府的时候了。然而社会上总有一种言论:书读得好不一定社会混得好。小编认为这话看你怎么理解了,怎么算混得好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作为关注医学科研的我们,今天忍不住八卦心,想要八一八生物医学领域当红科研

对话北大教授饶毅:科研经费不是福利

  他是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生物学家,是北京大学教授;对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他一直保持冷静关注,也是一个经常提出批评建议的建设者。《北京大学校报》评论他是最有趣的科学家、坚定的改革者。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曾致信《自然》杂志,督促他们因不严谨的报道向中国运动员叶诗文道歉。最近,他

饶毅受访谈院士落选:有人对我们回来感到不安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每两年增选一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8月17日一经公布,314位候选人锐减为145位,淘汰过半,但还是因为一个人的出局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他就是49岁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享誉海内外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已经是美国著名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  回国就出任北京大学生命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以积极心态支持优秀科学家回国:饶毅谈施一公回国

2007年9月底,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全职回到北京大学,出任生命科学院院长一职。无独有偶,今年2月,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施一公亦宣布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出任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一职。 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教授等之后,在国际上成名后、壮年阶段全时回国的两位讲席教授。据不完全统

饶毅:转基因期待理性

   饶毅  2012年10月末,有感于公众人物郎咸平公然称广西大学生精子数下降是因为转基因所致的“无耻造谣”,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发文抨击,把此言行喻为“保龙种”,并与清末“扒铁路”的愚行相提并论,以反讽郎咸平在反对转基因上的“偏执”。  对于方舟子后来在微博中转述的

Neuron:饶毅等提出脑研究的“化学连接组”新概念

  “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2019年2月21日,重要国际学术期刊《神经元》发表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实验室的论文:“化学连接组学:绘制果蝇的化学传递图谱”。 其摘要中明确提出“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

海外学者饶毅就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

9月25日下午,在北大生命科学大楼报告厅,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从北大校长许智宏手中接过北大生命科学院学院长聘任书。此举表明,自2006年始北大面向海内外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告一段落。 饶毅于1985年留学美国。1991年获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

施一公:风一样的男神

   2015年9月19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场科技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场的有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不少科技界的大腕。当天,施一公作为嘉宾应邀到场,他一直坐在观众席上,并不是这次活动的主角。然而活动一结束,他瞬间被潮水般的人群包围,年轻的学子们一脸兴奋地排队等待与他照相、索要签名。施一公

饶毅:中国论文数量充足而质量不足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布名为 《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的报告,称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很快将成为全球领导者。报告负责人预计,中国将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科技强国。  对此说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昨

施一公:经得起推敲的理想主义者

  “人活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让自己内心最深处得到安宁与满足。中国还有很多东西亟待改进,我今年43岁,正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些事,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很重要。”   施一公,43岁,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饶毅对话鲁白:海归要带头营造好科研环境

饶毅的演讲尖锐、诚恳鲁白的发言引人深思  讲座吸引了近300名海归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以及关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

饶毅:科研需去除“夹着尾巴”文化

  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院长、现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的饶毅,他的行为一直被广受关注——放弃了国外20多年的生活、工作,来到中国投身科研领域,经历过美国和中国的两种科研体制,对于他来说,所承受的不仅仅是体制带给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所处环境之下的感受。  对饶毅来讲,回国后到底是一个

许智宏、饶毅、顾红雅:科学的角度看待转基因

三位嘉宾与主持人互动。左二起分别为顾红雅、许智宏、饶毅  11月24日晚,当许智宏、饶毅和顾红雅三位教授现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学楼邓祐才报告厅时,现场已经座无虚席,不少人在讲座开始前才得以挤进来,寻找空地坐下来。  关注过中美双边关系、克里米亚大变局等宏大话题的“

基因专利大战:杀出个“程咬金”是中国留学生

  摘要:  CRISPR是否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生物学专利尚无定论,但它成为生物学有史以来最大争议的专利恐怕已经成为事实。日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德娜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张锋教授不可开交的争议中,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中国留学生林帅亮。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最新报道,以及此前

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一项“有望拿下诺贝尔奖”的科研发现  身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的归国被看作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科学家的杰出典范。回国后,他为改善中国学术风气与科研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同时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继续硕果累累,2015年,他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

肠道上皮产生的D型氨基酸可调控睡眠

  2019年5月7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 通讯》在线发表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大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饶毅实验室的博士后戴熙慧敏和周恩兴等的研究论文:D-Serine made by serine racemase in Drosophila intestine plays a physiologica

漫谈北大发展与2011年院士增选(二)

  二、   回过头来看北大在本次院士增选中的成绩,6位当选院士当然可喜可贺。其实从本年伊始 ,北大就行显示了良好的态势:27位教授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教授候选中国工程院 院士。无论是被提名人数或者是进入第二轮(中科院称为初步候选人)的人数都位居各 高校第一位。但鉴于北大历来在中科院院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

【追踪报道】韩春雨NgAgo论文撤稿 事件全过程回顾

   【编者按】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有关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不少研究者纷纷跟进这项技术,随后不时传出各种消息,有的说重复不了该实验,有的说能重复但效率低,质疑随之接踵而至。2017年8月3日凌

转基因:精英论战为公众带来什么

“转基因商用”决策过程中不该没有公众的声音   最近一个月,关于转基因的“精英论战”如火如荼。   7月6日,上海《文汇报》刊登留美学者曹明华的文章《转基因食物在美国的争议》。作者以在美国见闻,质疑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此开始,“反转”、“挺转”的精英们,将“中国式”转基因论战推向新的高度。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