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质地球所发现印度大陆俯冲板片撕裂

自印度与欧亚发生碰撞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冲了数百公里,俯冲板片东西向变化明显,西部为平俯冲,中部为小角度俯冲,东部为大角度俯冲,俯冲距离由西到东逐渐变小。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发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堑),近年来的研究根据裂谷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成分、地震波走时和剪切波分裂,推测印度大陆俯冲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撕裂,然而一直缺乏直接的深部观测证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壳幔结构探测学科组博士后刘震与合作导师田小波等利用课题组在青藏高原中部布设的两个宽频带流动台阵(图1)记录的天然远震事件的波形记录,提取了S波接收函数,并通过大量接收函数的共转换点叠加成像获得了高原中部岩石圈底界面的起伏形态(图2)。结果显示:在亚东-谷露裂谷下方,印度俯冲板片底界面都发生了明显的东西向错断,两侧板片深度相差70 km;在裂谷的两侧,青藏高原岩石圈底界面在东西向也存在30 km的深度差异......阅读全文

地质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新模型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构造事件,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海陆分布格局、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青藏高原是研究陆-陆碰撞最为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和碰撞动力学过程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印

地质地球所发现印度大陆俯冲板片撕裂

  自印度与欧亚发生碰撞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冲了数百公里,俯冲板片东西向变化明显,西部为平俯冲,中部为小角度俯冲,东部为大角度俯冲,俯冲距离由西到东逐渐变小。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发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堑),近年来的研究根据裂谷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成分、地震波走时和剪切波分

吴建国调研地质地球所

  12月5日下午,中科院副秘书长吴建国率领院基本建设局、行政管理局相关人员来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科研、管理骨干座谈,调研“3H工程”、基本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情况。   地质地球所所长朱日祥向吴建国一行介绍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基本情况和实施进展,提出了研究所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

哥斯达黎加科技部长访问地质地球所

    会谈现场  11月19日上午,哥斯达黎加科技部长阿莱杭德罗·克鲁斯一行5人在我国科技部工作人员和哥斯达黎加驻华使馆官员的陪同下访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吴福元副所长会见了哥斯达黎加客人。在会见中,吴福元向客人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情况,阿莱杭德罗·克鲁斯介绍了哥斯达黎加

地质地球所解析俯冲带硫循环

  硫(S)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挥发分之一,在地球圈层形成与分异、岩浆演化与氧化还原状态、金属成矿元素富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地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俯冲带是全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俯冲板片携带大量地壳物质进入深部地幔是壳-幔物质输送的关键环节,俯冲板片释放流体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导致岛弧岩浆作用是

地质地球所华夏陆块地质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华夏陆块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是华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都遭受广泛的岩浆侵入、变质和构造变形,华夏陆块被普遍认为是经历了高度“活化”的古老板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针对华夏陆块地质演化研究的争议,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1)华夏陆块古老基底岩系的时代、空间分布范围及其地

地质地球所研究建立火星全球磁场模型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通常认为,火星在大约40亿年以前具有类似地球的全球偶极磁场,并存在宜居的生命环境。但由于某种原因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内部磁场发电机停止、全球磁场消失,导致外部太阳风直接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加剧了火星大气的剥蚀和逃逸,火星也逐渐演化成为一颗大气稀薄、气候干冷的行星。  当前

地质地球所最新推断华北东部侏罗纪构造

  侏罗纪是华北板块从早中生代印支构造体制向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或破坏主控构造体制转换的过渡期。然而,对该期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认识却存在很多争议,如周缘构造域的作用差异和主控机制、华北东部“高原”是否存在或存在时限等问题,进而也限制了对其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进一步认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

地质地球所研究建立火星全球磁场模型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通常认为,火星在大约40亿年以前具有类似地球的全球偶极磁场,并存在宜居的生命环境。但由于某种原因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内部磁场发电机停止、全球磁场消失,导致外部太阳风直接与火星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加剧了火星大气的剥蚀和逃逸,火星也逐渐演化成为一颗大气稀薄、气候干冷的行星。  当前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地球内核体心立方结构不稳定

  地球内核条件下铁及其合金究竟具有怎样的晶体结构?这是地球深部研究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该问题的解答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影响到“内外核平衡温度”、“内外核轻元素分配”、“外核物质对流机制”等一系列核心科学问题。目前人们对地球内核结构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综合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