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英文综述类期刊《国家科学评论》正式推出

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推出新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该刊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出版,创刊的最初阶段每年出版四期。该刊旨在刊载中国及世界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其内容涵盖国际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全球性的科学和技术发展问题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 作为中国首个以全英文形式出版的具有学科综合性的综述类期刊,NSR将中国迅速发展的科学领域与全球科学技术的领先研究相结合,向全世界的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前沿信息。NSR的目标是吸引全球对中国科研成果的关注、报道全球前沿科学进展、促进国际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NSR的报道范围涵盖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六大领域。在报道这些领域在全球的科研进展的同时,该刊还将追踪中国主要的科研进展并对科研政策进行深度分析。 除常规栏目外,N......阅读全文

如何规避科研、出版和管理间的“谷仓效应”

  目前,科研、出版、评价与管理体系间究竟存在些什么问题?如何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科研在国际科学共同体中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不妨站在科研出版的视角大胆地对这些体系之间的“谷仓效应”做一些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是“谷仓效应”   “谷仓效应”,也可以称为“筒仓效应”,是由英国《金融时报》的

时评:开放获取是中国科技出版新机遇

   任何国家的科研成长和发展都与研究经费的投入成正比。近年来,我国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多,已经占到全球科研投入的20%,数量仅次于美国。仅2015年,我国在研发方面就投入了1.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1%。同时,我国还拥有370多万全职科研人员,绝对总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不断

开放获取与付费墙的拉锯之战:谁来为传播知识买单?

  一场因“开放获取”引发的“学术战争”已经爆发。  过去两年,由700家德国学术机构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先后向国际学术出版商存续了上百年的付费订阅模式发起冲击。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又译作开放存取),意味着研究文献免

暴利的SCI产业 缘何让无数科研人员为之打工?

制图:Dom McKenzie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很难找到像学术出版一样匪夷所思的行业: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免费供稿、审稿,却还要花钱看论文;来自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没有让科研人员成为高收入群体,却给出版商带来胜过苹果、谷歌的收益率;订阅费用压得预算喘不过气,高校却不敢不买;同类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竞争激烈,收

《科学》承认曾发布“问题”定制出版物

   2014年底至2015年初,《科学》(Science)杂志连续在正刊中刊发三期与传统医学相关的增刊(Supplement)。这三期增刊分别获中医药规范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赞助,均由定制出版办公室(Custom Publishing Office)操作。  增刊发布后,便引发“中

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揭开科学重器神秘面纱

说起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反应堆、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长短波授时系统和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相信很多人都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实。作为近年来中国投入巨资建起的一批大科学装置,它们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却不为公众所熟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第一辑,用《种子方舟》

《自然》执行主编:质量是数字开放获取成败关键

         1869年,《自然》杂志在英国创刊,现已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顶级学术刊物之一。自创刊近150年以来,《自然》始终如一地报道全球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重大、最前沿的发现。时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科学期刊。2

自然出版集团发布里程碑式白皮书《转型中的中国科研》

  2015年11月25日,中国上海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于今天发布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的白皮书,为处在关键发展期的中国科研“把脉”。这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该类报告,其依

《科学报告》所发表内容近三成来自中国

   近日,《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两篇论文入选“改变世界”的180篇年度杰出论文。这些论文被认为能对当前世界最紧迫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疾病、社会不公平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但中国有些科研人员对《科学报告》有所争议,特别是针对其发表论文量太多,时有质疑。对此,自然科

中国科技期刊出路何在?

  今年适逢学术期刊诞生350周年,从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创办世界第一份学术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几万

汪志:科学小说在中国的兴起和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但由于历史和多方面的原因,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不解和遗憾。比如说,在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和由财政拨款办的一些科普刊物中,都是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科学普及来进行强调和支持的,这推动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

徐耀:科学创新并非科研人员的生存之道

   长久以来,科研人员高估了科学创新的意义。科学创新的意义在于给予研究者长期的质疑目标,科学会在这种不断的质疑中发展,而不是给研究者提供跟风依据,这就是诺贝尔奖总要颁给很多年前的发现之故。这种高估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与普通人对天才的崇拜有关,这是人类的潜意识,表现在科学领域,就是科研人员将对科学偶像

化学担当——记著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195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有机所研究员、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顾问、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

盘点2015年在争议中前行的科学研究

  和以往一样,质疑、争论甚至激辩,依然贯穿了2015年的中国科学发展。而这些质疑、争论的存在,也让科学有了更加丰富而真实的内涵。盘点这一年发生在中国科技界的种种争议,在前进的路上时不时地停顿下来、省思自我,未尝不是为了前路上更有益的跋涉。  原初引力波是否存在未被证实  回放:2014年,宇宙原初

专访MDPI CEO:促进开放的科学交流

MDPI前身是1996年由林树坤博士在瑞士成立的国际分子多样性保护组织,起初主要工作为收集和交流稀有的化学样品,其目的是通过收集和储存可供科学界研究的样品来保护化合物的多样性。经过22年的发展,MDPI目前已成为拥有200多种同行评审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公司,涵盖全部的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我们的目

印度的科学出版率“发展缓慢”

  印度在过去的20年中科学出版率仅从2.5%缓慢发展到2.6%   印度科学出版产量的一位权威分析人士警告说,印度在过去的10年中科学出版水平“缓慢前行”。   他的这一警告是在一项针对1999年1月1日到2008年10月31日各国在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中发表的自然科学和

杨卫: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上的讲话  杨卫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从2013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先后两次召开过 “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今天我们再次召开通报会,有两个目的,一是通报基金委在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工作,二是通报近两年

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新加坡召开

  7月21-24日,来自全球59个国家的350多名代表出席了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参会者包括科研资助机构的主要决策者、承担科研任务的教育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科研人员、科学出版相关的编辑和审稿人、从事科研诚信相关研究、教育和政策咨询的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和资助机构的科研诚信相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科研诚信是

中国作者有3篇论文入选《科学报告》100篇阅读量最多的论文

  2019年7月9日,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公布了2018年阅读量最多的论文,进一步展现了该刊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科学报告》是一本发表有严谨的科学性及技术扎实的原创研究的领先期刊。这些论文

资源匮乏、与实践脱节:科研诚信不足凸显教育缺位

   2018年以来,大规模撤稿事件、学术造假等重大学术不端事件频发,震动了科学界甚至整个社会,严重损害了中国科学家的形象,也产生了恶劣的国际影响。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近日,来自科技界、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专家代表聚首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

教育是科研诚信建设的治本之策

   2018年以来,大规模撤稿事件、学术造假等重大学术不端事件频发,震动了科学界甚至整个社会,严重损害了中国科学家的形象,也产生了恶劣的国际影响。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近日,来自科技界、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专家代表聚首由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

杨乐院士:科研的“质”比“量”更重要

  杨乐: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函数论中的整函数、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在解析函数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依然被列入2012年主要任务之一。报告中提到“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

中国教科院职称评定遭质疑

  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温才妃摄  教科院举报人的质疑意见包括:  评正高职称没有任何个人学术成果,仅有一些监测报告,但却获得通过;在研究岗位工作却参评出版系列的职称,而且成果未见公示;评上的全是中层领导,评职称也要“官本位”;部分评审导向缺乏文件依据,不符合院

《诺贝尔奖的启示》出版:从诺贝尔奖看我国的科学研究

  《诺贝尔奖的启示》,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48.00元  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中,中国本土无一人上榜,这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中国离诺奖到底有多远?与此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诺贝尔奖对中国真的重要吗?  在《诺贝尔

科协等五部门:鼓励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学

美国科学院院士:改进科研出版之我见

   每个人都力争做到或成为最好,但较以往更为优秀则意味着要不断提高。也许原本就该如此。发表文章对于科研同行来说十分紧要,因为在科学界,个人成果的价值评议依赖于科研工作的广泛认可,最有效的实现途径就是论文发表。难怪乎在读者数量大、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日益成为巨大压力。这个问题在那些以科研工作者

李曙光何传启:科研诚信入教材 补科学道德短板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译的《科研诚信》一书,将成为众多高校科研诚信课程的教科书,第一版印刷定数就突破了3万册。这本书详细讨论了师生关系、署名与同行评议、合作研究、科学记录保存等科学道德规范的细节问题,与人体在生物医学实验中的应用等科学伦理问题。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

李醒民:遨游在科学的三维世界里

  《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李醒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定价:158.00元  他,从1980年写毕业论文开始,到毕业后做研究至今30年里,写了36篇论文,翻译了15本书,出版过17本著作,从未申请过课题,也不参与任何评价,不曾拿过国家一分钱。他就是中国科学院

《自然》首位女性总编:当今科研群体更多元

   “大自然的演出总是推陈出新,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吸纳着新的观点。” 正如1869年的这段创刊词所写,今年迈入150岁“高龄”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见证了百年来科学革故鼎新的变化——科研体系变革、更多民众参与科学以及信息时代科研成果迅速跨国传播……  这一知名科学传播平台本身也随时代不断“进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