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亚洲蕨类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

11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召开了第五届亚洲蕨类植物学大会。这次会议由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深圳仙湖植物园共同组织。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15个国家的15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15日上午,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会长张宪春研究员主持了开幕仪式。深圳仙湖植物园主任李勇博士致开幕词,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宋建春副局长、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中国花卉协会陈建武副秘书长参加会议并对所有来宾表示欢迎。 国际蕨类协会和(IAP)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CFS)特向植物研究所邢公侠教授和Kunio Iwatsuki教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对蕨类研究作出的长期贡献。李勇主任代表仙湖植物园接受了台湾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赠送的10种珍稀蕨类植物。 亚洲蕨类植物国际研讨会是亚洲蕨类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各国学者进行学术合作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阅读全文

第五届亚洲蕨类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召开

  11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召开了第五届亚洲蕨类植物学大会。这次会议由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深圳仙湖植物园共同组织。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15个国家的15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15日上午,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会

华南植物园完成秘鲁植物学野外科考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下,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葛学军、夏念和、邓云飞、李世晋、罗世孝博士5人组成的科考队与秘鲁国立San Marcos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植物学家一起,于8月3日至29日对秘鲁西北部Ancash省的瓦斯卡兰(Huascaran)国家公园(包括秘鲁最高峰—

昆明植物所完成横断山川西地区植物学野外考察

  在美国国家自然地理协会资助下,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乐霁培、李新辉博士等与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加州科学院的植物学家一道,对横断山川西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植物学野外考察,考察活动顺利结束,队员于近期返回昆明。   据悉,地处我国西南部

华南植物园开展大规模植物野外考察和系统采集工作

    科研人员在采集植物  为了进一步增加植物迁地保育的种类,加强有关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工作,4月下旬至6月初,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开展了新一轮的植物野外考察与系统采集工作。黎昌汉、宁祖林、罗美珍、曾振新等工作人员先后赴武陵山地区、江西赣南(井冈山、齐云山等)和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地开

上海植物园考察团到武汉植物园交流考察

   上海植物园考察团到武汉植物园交流考察   7月14日,上海植物园考察团在党委书记施俊、副园长陈必胜率领下一行17人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考察交流。武汉植物园主任助理、园艺中心主任刘宏涛等接待了来宾。   座谈会上,刘宏涛向客人详细介绍了武汉植物园的发展概况以及在引种驯化、园地管理、科

科研人员发现蕨类植物新“科”

  9月17日,记者从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获悉,该园刘红梅博士及其合作者经过6年研究论证,终于研究发现蕨类植物—新“科”——“爬树蕨科”。这一科研成果8月24日已在国际最权威的植物分类学杂志《分类学》(Taxon)上发表,标志着深圳的蕨类植物研究正式跻身国际前列。   据了解,从1929年我国的

百年盛会落鹏城-仙湖借势展宏图

  7月29日,被誉为植物科学界“奥林匹克”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闭幕。百年大会首次来到中国就“花落深圳”,并非偶然。除了看重深圳的城市建设、会展设施、植被资源、物种保护与利用等因素外,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从2008年倡议申办大会到2011年获得举办权,至今,仙湖植物园始

国家植物园:科学研究与园林展示的综合机构

  近期,位于北京香山脚下的国家植物园,成为热门打卡地。4月18日正式揭牌的国家植物园,分南、北两园,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春季赏花期,国家植物园北园的郁金香等球根花卉竞相绽放、色彩斑斓,200余种牡丹陆

成都生物所举行野外考察安全知识讲座

    讲座现场  为普及野外安全知识,增强野外安全意识,提高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于6月11日下午在生态中心会议室举行了野外考察安全知识讲座,讲座特邀生态研究中心陈庆恒研究员主讲,生态中心副主任潘开文主持。该中心近40人参加了会议。  陈庆恒结合自

科学家首次证明蕨类植物间接防御机制

齿缘刺猎蝽在姬蕨上捕食鳞翅目幼虫。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分子生态与功能演化研究组在蕨类植物的间接防御研究中获新进展,发现姬蕨和齿缘刺猎蝽之间存在化学交流机制。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昆虫学期刊Insects。 蕨类植物和昆虫是非常古老的两类生物,在

国家植物园:几代植物学家的梦想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相关资源,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国家植物园的设立经过了长期推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学家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当前北京南北两座植物园的格局又是怎样形成的?如今国家植

最大英文版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出版-历时25年

  历时25年,包含25卷文字、24卷图版,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英文版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已于近日全部编撰完成并出版发行。这是自2004年《中国植物志》出版后完成的又一重大植物学巨著,标志着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入“后植物志时代”。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植物多样性

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在缅甸发现濒危新种克钦木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在缅甸北部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木兰科木兰属一新种克钦木兰。该新种成年个体不超过50株,濒危等级为极危。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植物分类学》上。  据介绍,木兰科全球共有大约35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南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和温

2023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

  近日,由中国植物学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3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举行。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多肉植物科普展”和“‘蕨’处逢生——蕨类植物展”科普展览。  本次年会以“保护中国的植物多样性”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植物园的高质量发展,加强植物园的管理

朱道本参观考察华南植物园

  任海(左1)向朱道本院士(左2)介绍华南植物园情况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道本教授在广州分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园党委书记任海及科研处和综合办的同志热情接待了朱道本一行。  考察途中,任海向客人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的历史与现

“剧本杀”如何为科普“加戏”?

  由于人类无休止的索取,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2122年的地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病毒肆虐,其中X病毒已经感染了全球人类的1/3,而且感染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巨大的危机笼罩着全人类。  科学家发现需要寻找一种抗病毒成分k,才能抑制X病毒。Z植物中含有大量的抗病毒成分k,但在几十年前年已经灭绝。据文献记载

《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王发国,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John Tenhunen教授等主编的《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悉,这是目前由中国学者编纂且率先全面完成的外国植物志。 加那利群岛位于非洲西北面,距摩洛哥和西撒

《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王发国,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John Tenhunen教授等主编的《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悉,这是目前由中国学者编纂且率先全面完成的外国植物志。 加那利群岛位于非洲西北面,距摩洛哥和西撒

版纳植物园蕨类植物倒挂铁角蕨研究获进展

  蕨类植物倒挂铁角蕨Asplenium normale D. Don并非一个单型种,而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类群(Asplenium normale complex),其具有广泛的分布范围,关于该复合体内包含的类群和范围以及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目前还存在有较大的争议。而且,倒挂铁角蕨存在二倍体和

成都生物所在越南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中获进展

   受人类活动和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物种多样性持续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更有不少物种在人类认识它们之前就已灭绝。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对大量未知植物种类在灭绝前发现它们并加以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西南至东南亚部分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山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植物提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项目研讨会召开

  10月29日至31日,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资助的“基于当地社区参与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项目研讨会在鹤山站召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傅声雷、BGCI中国项目官员文香英女士以及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鹤山站)、鹤山市林业局和鹤山林

上海辰山国际植物园研讨会召开

  首届上海辰山国际植物园研讨会于10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外90多家植物园(学)研究机构的25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特邀出席的国内外著名植物园负责人、植物学界著名学者以及植物园保护国际组织的官员共90余人;与会的海外

版纳植物园“高级生态学野外培训班”开班

培训班现场  继2009年成功举办第一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高级生态学野外培训班”之后,经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批准,版纳植物园于11月23日在新科研中心举行了第二期“高级生态学野外培训班”开幕仪式。  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研究员等

严岳鸿小组首次发现昆虫与蕨类的动态伪装过程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严岳鸿课题组首次发现昆虫与蕨类植物的动态伪装过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蕨类植物杂志》。该研究是在蕨类植物中首次发现具有动态伪装特性的昆虫,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蕨类植物与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  昆虫和蕨类植物均为地球上较古老的生物类群,距今已

中美入侵植物与全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10月20日至28日,中美入侵植物与全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美国内华达大学、杨百翰大学一行6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会,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的共同资助。  研讨会上,

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团队发现树蕨类活化石桫椤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等于广州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这是首次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  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的时间还早,恐龙灭绝后,桫椤独存。桫椤属植物是现今发

武汉植物园发现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的过渡形态

  目前已知的蕨类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核心型,高等核心薄囊蕨类水龙骨目和树蕨目具此类型;另一是基部型,见于其他蕨类基部类群。与基部型相比,核心型叶绿体基因组的反向重复区和大单拷贝区的rpoB-psbZ区(BZ区)发生过复杂的基因组重排,同时它们还丢失了5个相同的tRN

蕨类植物鉴定实验——蕨类植物鉴定

实验材料石松标本卷柏(或中华卷柏)腊叶标本石松茎横切片石松卷柏抱子叶穗纵切片问荆(或节节草)新鲜叶片(或腊叶标本)蕨腊叶标本蕨地下茎横切片蕨孢子囊群水封 片(或永久封片)蕨原叶体装片常见蕨类植物的标本仪器、耗材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滴瓶实验步骤(一)石松亚门 Lycophyt

每年发现一个以上新物种,他是山野间的福尔摩斯

  发现全新的物种,自己来命名,绝对算得上一件很有趣的事。但发现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抽丝剥茧的细致工作:既要在漫山遍野间找到蛛丝马迹,又能在实验室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最终找出新物种的“真相”。近20年来,中国每年平均发表植物新物种约180个。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李新伟和合作者一道,从2010

2011年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10月26日至27日,2011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