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Per E. Ahlberg。朱敏研究员是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及相关生物地层学、古动物地理学研究。 下巴是一个标志性的特征,不仅我们人类有,而且所有的有颌脊椎动物都有,这也就是为何斯皮尔伯格要用“Jaws”作为他著名电影大白鲨的标题。 人类的颌骨可以比较清楚地一直追溯到我们的原始硬骨鱼祖先中。三对主要的颌骨,包括前上颌骨(在人类中仅存孑遗)、上颌骨和齿骨位于口的边缘,与面部其他骨骼紧邻。在原始的硬骨鱼中,这些边缘颌骨内侧还有犁骨、翼骨、冠......阅读全文

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初始全颌鱼化石

经过扫描获取数据获得的还原图片与古鱼化石对比(9月24日摄)。   《自然》杂志9月25日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及其团队的新发现进行在线报道,朱敏和他领导的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方面取得进展,新发现将填补盾皮鱼纲和硬骨鱼纲两大类群之间的“缺失环节”。   朱敏等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

跨越千万年的演化“谜团”——下巴的奥秘

  来自远古的生物总能为人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供“蛛丝马迹”。比如,人类牙齿的形成,或许就与数亿年前的一种鱼有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在重庆秀山县发现了一条全新完整保存的志留纪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为颌与牙齿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实证,重庆市秀山县也成为目前全球

人的相貌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儿的相貌更像父亲,儿子的相貌更像母亲。但是,这也不能深入解释,一个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决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来源是父母的遗传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脸部形态。既然相貌是父母给的,那就一定与遗传有关,因此可以说基因决定相貌,确切地说,是父母的基因决定一个

古脊椎所等揭示肺鱼类食壳性起源与快速演化

  最古老的肺鱼干群成员先驱杨氏鱼是早泥盆世西屯脊椎动物群中原始肉鳍鱼类的典型代表之一,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命名并采用连续磨片法、制成蜡质模型开展研究以来,这条鱼便引起国际上延续至今的对肉鳍鱼类系统关系和四足动物起源问题的反思与讨论。后续相关研究逐渐证明杨氏鱼是肺鱼形类的原始代表,与包括

同期Science发表三篇中国学者成果

  最新一期(10月20日)Science杂志公布了三项中国学者的最新成果: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体之一——隐花色素的工作机制、揭秘脊椎动物颌演化之路,以及2型Ryanodine受体RyR2门控机制的结构基础。  首先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体之一——隐花色素的工作机

使用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探索4亿年前脊椎动物颌部演化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几次飞跃之一,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是身披大块膜质骨片的盾皮鱼类。过去曾经认为,盾皮鱼类只是有颌脊椎动物一个特化的旁支,已经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末全部绝灭。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颌脊椎动物类群均由盾皮鱼类的一个早期支系演化而来。因此,盾皮鱼下属各支

中国科学家发现重庆化石库,将影响该领域未来几十年

   导 读  2022年9月28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四篇古生物学领域的论文,它们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  虽然四篇文章中研究的对象分别是近年在贵州与重庆两个地点发掘的化石,但它们之间却有内在联系:都是与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相关的研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古脊椎所等揭示2.4亿年前最小的预言鱼目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

古脊椎所等揭示2.4亿年前最小的预言鱼目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这些新发现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朱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直以来,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脊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这些新发现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朱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直以来,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脊

中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在云南地区发现了距今4.09亿年的基干四足动物化石,填补了基干四足动物早期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四足动物支系的演化历史前推了1千万年,为了纪念我国泥盆纪脊椎动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先生,这一化石被命名为 “

鱼纲分类实验(三)

(4)鳗鲡目体呈棍棒状,现存种类无腹鳍,鳃孔狭窄,背鳍与臀鳍无棘,很长,常与尾鳍相联。鳗鲡(Anguilla japoniea) ——体延长成圆筒状,有胸鳍,奇鳍彼此相联,鳞退化。(5)鲤形目背鳍1个,腹鳍腹位。各鳍无真正的棘,具假棘。体被圆鳞或裸露。鳔有管,具韦伯氏器。多数种类具咽齿而无颌齿,多数

研究揭示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新框架

  1月28日凌晨0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幼安、卢静、朱敏带领由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关于4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盾皮鱼类脑腔、内耳和内淋巴系统精细解剖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对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框架的冲击

鱼纲分类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1.  熟悉鱼类各主要目的特征;2.  认识常见代表种和有经济价值的种类; 3.  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实验材料鱼类标本仪器、耗材解剖盘解剖器测量尺实验步骤一、鱼类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全长:自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体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头长:由吻端至鳃

超市用禁食鱼类冒充鳕鱼-当心吃到“麻麻鱼”

油鱼麦德龙的两种鳕鱼价格相差近十倍 记者 周舸 摄鳕鱼  “爱吃鳕鱼的朋友注意了,原来很多超市卖的并不是鳕鱼,而是和鳕鱼相似的油鱼。油鱼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被禁止食用,主要用来提炼工业润滑油……”重庆网友“泪飞倾盆雨”日前在天涯论坛发帖,引发人们关注。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昨日,记

原始胴甲鱼揭秘有颌脊椎动物祖先的鳞列格局

  鱼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体表覆盖的鳞片,鳞片承担了防御、进攻、摄食、过滤、感觉、保护躯体免受磨损和防止寄生虫等功能。此外,鳞片表面的纹饰和腹侧的结构可接收并引导水流、减少阻力。鳞片按照一定的生长模式整齐地排成鳞列,即为成语“鳞次栉比”的出处。鱼类的鳞片是骨质的,属于外骨骼或膜质骨的一部分。鳞片和鳞

研究揭示早志留世软骨鱼类新进展

  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近60余年来,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连续发现已使人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化石记录表明,志留纪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无颌类已相当繁盛,有颌类所有重要类群如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皆已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志留纪鱼类化石不

污染物可传导至鱼类-野生鱼未必更“绿色”

  相比人工养殖,野生大黄鱼可以卖出天价。然而,华东师大生物学系主任杜震宇教授昨天给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们上了一课:原来野生鱼未必比养殖鱼更“绿色”。   作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的水生物特聘专家,杜震宇对国内五大城市海域的野生鱼和养殖鱼进行了体内污染物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人们通常持有的食品安全认知存

中科院团队完整呈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最新完成对产自云南曲靖“古鱼王国”、约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新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终于使玉海翼角鱼的全貌得以完整呈现,并填补了盔甲

早期鱼类游泳速度如何演化?最新研究揭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18.shtm 中新网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早期鱼类游泳速度如何演化?传统的“积极的捕食策略倾向导致有颌类起源”假说是正确答案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

以斑马鱼为例,科学家试图揭开鱼类繁育密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22.shtm 科学家重点研究对象——斑马鱼。受访者供图                              鱼是很多人钟爱的食物,鱼类繁育品质事关民生需求。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

中国鱼化石首次揭示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

  中国科学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记述了两种早期鱼类的腰带,首次揭示了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该研究否定了硬骨鱼纲的腰带与肩带结构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传统观点,为研究有颌类的早期分化并探讨腰带与肩带在发育上的同源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这是

两例手术提前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

两例手术提前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分析 临床上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多以颜面不美观或口腔功能不佳为主诉就诊,其改善外貌的要求较迫切。既往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常见的矫治方法为正畸掩饰性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掩饰性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但改善患者凹面型效果有限,且对严重

盔甲鱼类研究佐证了发育生物学有关颌起源的假说

  颌的起源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关键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据七鳃鳗和有颌类头部发育遗传学的对比研究,科学家了提出了颌演化异位理论的假说,即颌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层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发育调控基因的异位表达所导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创新,认为无颌类鼻垂体复合体的分裂是颌发育的最根本的先决

云南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鸭吻鱼类

橄榄纹曲师鱼头甲化石照片及其复原图(郭肖聪绘)  橄榄纹曲师鱼生态复原图(郭肖聪绘) 近日,《历史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朱敏,山东科技大学姜文瑜和曲靖师范学院施晓东、李强等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文报道了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大约4

泥盆纪肺鱼化石新属种揭秘肺鱼取食新模式

会泽滇双翼鱼生态复原图 (罗彦超、马萌绘,罗彦超供图) A,会泽滇双翼鱼犁骨细节;B,会泽滇双翼鱼副蝶骨细节;C,会泽滇双翼鱼翼骨与齿板细节。比例尺为5mm。(罗彦超供图) 有一类非常特殊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