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人脑直接成像中心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成立

2008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了“人脑直接成像中心成立仪式暨首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出席成立仪式做了重要讲话,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特别鼓励脑与认知科学、脑成像领域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为增进国民精神健康做出贡献。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所长和MIT McGovern脑科学研究所Robert Desimone所长分别代表生物物理研究所和MIT McGovern脑科学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协议。 “人类大脑皮层功能的直接测量和成像”(简称“人脑直接成像”)(Human brain recording)是当前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最新亮点和尖端技术。“人脑直接成像”结合临床脑系科手术环境条件,利用各种时空尺度的脑成像和神经信号记录的技术和方法,应用认知科学的各种实验模式,使我们能够直接“看到”人类大脑的认知和智力活动。它对于人类关于自......阅读全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脑”在清晰“成像”

勇于进取的生物物理所队伍智慧的“脑”已运转起来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创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讨会”召开,与会的近100位所长就像各路征战的将领般云集北京,从党和国家赋予中科院的战略定位出发,围绕事关我国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和“创新2020”深入实施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50年义无反顾的105岁寿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语气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作为亲历者,我深知,是以50年义无反顾坚持学科交叉、坚持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换来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发展。” “当年,对于生物物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活性“蛋白质” 捕光“梦工厂”

  蛋白质,英文名称“protein”,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时值春暖花开,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寻访,本报记者在这里看到的“蛋白质”,不仅充满科学的奥妙和神奇,而且彰显出其应有的活泼、活性与活力,恍若走进一所“梦工厂”。那么

纪念贝时璋:创生物伟业 抒科学豪情

  2009年10月29日上午,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在安睡中辞世,享年107岁。   贝时璋仙去,留给中国生命科学的是闪闪发光、永不熄灭的思想光芒。因为他,中国生命科学从上世纪初就开始部署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现象研究,不仅迈出了

饶子和:好教练大都是好球员

饶子和在书房  “这就是科学院的特点,它总是比较开放,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总是比别人先走一步。”饶子和感慨,仅凭组织关系就可以到研究所当法人,在改革开放30年来,还是第一次。  “老一辈教育家们,如张伯苓、蔡元培、梅贻琦,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我们吃透了几分?做了几分?还没有吃

张凯、赵永芳研究组Cell Research发表新成果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使耐药菌日渐增多,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通过耐药泵将药物排出是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而多重耐药泵可以排出多种药物和有毒的代谢产物。  以质子为驱动力的MFS(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反向转运蛋白,是一类备受关注的多重耐药泵。不过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多重耐药泵

中科院首个生命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成立

  9月10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仪式暨生命科学仪器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举行。据悉,这也是中科院在生命科学领域成立的首个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表示,生命科学正从分子水平进入系统水平,从而更需要实

中科院成立首家生命科学仪器与技术中心

  9月10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仪式暨生命科学仪器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举行。据悉,这也是中科院在生命科学领域成立的首个科学仪器与技术创新中心。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表示,生命科学正从分子水平进入系统水平,从而更需要实

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8月8日至12日,第三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校暨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  郭可信先生培养的81级硕士生、现纽约大学教授王大能是这项活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之一。他回忆说:“郭先生虽然是著名的材料物理学家,但对电子显微镜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也有很多思考。

将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产出任务

  7月13日上午,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来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就该所“十三五”规划进展情况、“率先行动”计划暨“一三五”规划落实情况,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展等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与研究所领导班子、院士代表及科研骨干进行了交流座谈。  上午,白春礼率先来到生物物理所7号楼,考察了仪器技术创新中

中科院新综述:揭秘内质网的“社交圈”

  真核细胞的内质网(ER)是一个连续的膜系统,其片状和管状结构组成了复杂的网络。科学家们发现,ER形态是由一些整合膜蛋白塑造的。他们正在用突变蛋白进行功能研究,揭示ER形态和膜动态的生物学意义。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Hong Zhang)研究员和胡俊杰(Junjie Hu)研究员在Trend

2016年激光共焦超高分辨显微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3月22日下午,北京市2016年度激光共焦及超高分辨率显微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北科大厦举行。会议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和北京市电镜学会共同举办,旨在推动北京市及周边省市激光共焦超高分辨显微学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广大相关工作者的学术及技术水平,促进

《Science》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新发现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实验室、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实验室、以及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实验室在干细胞衰老机理方面的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结合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以及表

第22届全国色谱会圆满闭幕 再享色谱新技术盛宴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4月23日,中国化学会第22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圆满落下帷幕(相关报道:第22届全国色谱会在沪召开 5位专家获中国色谱贡献奖)。闭幕式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先恩研究员、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

袁增强:最大愿望是阻止大脑“跳崖”

  实验室里,试管中如同黑芝麻粒儿大小的“小腻虫”在快活地蹦跳着。通常,人们见到它们时,一定会想尽办法将其驱赶或干脆一掌拍死,但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们对其珍爱有加,每天都小心翼翼地侍候着。    一位学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小腻虫是他们培养的一种果蝇。他们

“干细胞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期总结会议

        2012年8月4-5日,科技部“干细胞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干细胞编程与重编程中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中期总结会议在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举行。   

关注激光共聚焦超高分辨显微学年会 领略微观世界精彩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北京市2018年度激光共焦超高分辨显微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天文馆举行,会议由北京市电镜学会和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主办。本次会议旨在推动激光共焦超高分辨显微学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广大相关工作者的学术及技术水平,促进上述学科在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发展和交流。两百余位专家学者、近

中科院Nature子刊发重要成果:帮助癌症干细胞的lncRNA

  癌症干细胞(CSC)能够通过自我更新和分化,启动并维持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人们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肿瘤中分离和鉴定到了癌症干细胞,比如结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胰腺癌。  肝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常见恶性肿瘤。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也是恶性

刘光慧/汤富酬/曲静在骨关节炎基因治疗获新进展

  细胞衰老和干细胞耗竭作为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是驱动老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衰老相关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伴随着衰老,关节内的多种细胞,如软骨细胞、滑膜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均发生细胞衰老及功能退化。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被认为是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国内优秀科学家“衰老”课题重磅研究一览

  众所周知,衰老关乎人类的健康和寿命。随着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关于衰老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抗衰老、染色质结构与衰老、氧化还原与衰老、影响衰老进程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下面盘点一下近年来人类健康衰老领域的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遗传增强的优质干细胞

  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到原位编辑动物遗传密码,再到靶向摧毁发生基因突变的线粒体,乃至特异性矫正病人细胞中的致病基因突变,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不同层面的改变。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课题组联合开展的研究

Cell Stem Cell专家点评 通过基因编辑获得优质人类血管细胞

  干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获得的多种类型细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达到促进病损组织再生、恢复组织器官稳态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细胞治疗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碍了该技术的普及。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

编辑长寿基因,获世界上首例遗传增强的人类血管细胞

  科学家们通过靶向编辑单个长寿基因产生了世界上首例遗传增强的人类血管细胞。  干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获得的多种类型细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达到促进病损组织再生、恢复组织器官稳态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细胞治疗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碍了该技术的普及。 

叶克穷博士再发《PNAS》文章解析未知蛋白功能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中心生物国家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National Laboratory of Biomacromolecules)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NIBS)的研究人员通过揭示存在于线粒

白春礼:将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产出任务

7月13日上午,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来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就该所“十三五”规划进展情况、“率先行动”计划暨“一三五”规划落实情况,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展等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与研究所领导班子、院士代表及科研骨干进行了交流座谈。 上午,白春礼率先来到生物物理所7号楼,考察了

2017年7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7月份即将结束了,7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章新政课题组从结构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机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作为一种VI-A型CRISPR-Cas系

生物谷7月份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一览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章新政课题组从结构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机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种免疫系统,被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在CR

唐宏组揭示丙肝病毒慢性感染建立的免疫学新机制

  病毒免疫逃逸和宿主免疫耗竭是导致慢性病毒感染建立的重要因素。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化比例大于70%,但机制尚不清楚【1】。长期以来,临床上缺乏对HCV急性感染期肝脏原位免疫病理的观察,基础研究中缺乏合适的小动物模型,相关的研究受到非常大限制。  4月3日,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唐宏团

盘点|2018年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贡献卓越的女科学家!

   2018年临近尾声  这一年科学家们的科研结出累累硕果  转化医学网年终特别策划  盘点今年科研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们  0/1  Liu Li Mei  刘丽梅  刘丽梅,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员,2018年9月23日,刘丽梅教授团队率先揭秘中国MODY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密

关于生物催化交叉偶联-光驱动卤代芳烃羟化脱卤酶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江云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钟芳锐、吴钰周课题组合作,在JACS上,发表了题为Biocatalytic Cross-Coupling of Aryl Halides with a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hotos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