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港媒:人类活动或致季节“消失”消除夏冬差异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类或许要对我们始终认为不受我们控制的一种现象(季节变换)负责。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6日报道,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有证据显示,在北半球,人为的气候变化已经抑制自然的季节性温度波动,消除夏季与冬季的差异。 美国气象学会刊物《气候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冬夏平均温差以每10年超过0.1摄氏度的速度缩小。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3000年后,北京的冬季气温(目前低于零度)可能跟夏季一样高。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按照教科书的解释,季节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时保持倾斜造成的,不同地区全年得到的热量和光照不同。 但这并不是全部情况。地球的轨道和倾斜不能解释为什么获得光照始终最少的南极曾经温暖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为了弄清人类是否对于缩小季节温差发挥了作用,加拿大政府气候研究中心的教授张学斌和中国科学院的程强把观测到的记录与......阅读全文

全球海洋监测网数据监测为全球气候把脉

法国研制的新型浮标“Deep Arvor” Argo全球海洋监测网示意图   近年来,全球围绕气候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科学家仍难以准确预测各种极端天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和升温幅度也存有较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囿于地球气候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另一方面,气候研究仍缺乏系统详实的气象数据资料。

大气所关于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响应机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题为“热带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季节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创新性提出全球变暖下热带降水的变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气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来海温增长的分布型共同决定的,这是全球变化动力学理论的重要进展。

对贝壳化石进行LIBS元素分析与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

对贝壳化石进行LIBS元素分析与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突破性意义1.应用LIBS技术对大量贝壳化石进行快速自动测量,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生物地球化学的数据常作为海洋环流、冰川/间冰期气候、人为气候变化等的环境研究手段。贝壳生命周期中的元素变化能够反映当时的环境状况。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季节预报研究获进展

  作为陆面过程重要参量的土壤湿度,通过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具有年代际、年际、季节内等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气候预测存在一定的可预报上限,对于季节平均的气候变量场,季节内变率引起的年际变化在季节尺度上是不可预报的噪音。那么,土壤湿度的季节内变率(不可预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

科学家利用古气候变化研究方法评估现代气候变化

  随着未来地球计划的实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的重点已经从古环境重建向基于古气候数据评估现在气候变化转变。基于这一理念,兰州大学李育教授及其团队尝试利用古气候变化研究方法评估现代气候变化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相关成果发布于《地球科学评述》。  中全新世是公认的气候大暖期,气候变暖也成为现代全球性的

8月2日Science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苍茫云海间,翻越肯尼亚马加迪湖   在那里,地质学家们从古老的湖床上钻探核心收集详细的气候数据。过去的气候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甚至包括传染病和食品安全。   现代性别起源于大约相同的时间   哪个先出现:男人还

区域海气过程影响春夏转换期间南海降水异常的变化

  北印度洋和南海地区夏季季风通常在5月爆发,因而4月到6月标志着从春季到夏季的转换。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北半球夏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而对春夏转换期间的气候异常研究甚少。春夏转换期间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能影响夏季降水异常。因此,揭示影响春夏转换期间气候异常的因子和物理过程有助于提高对夏季降水的预报水平。

大气所揭示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和表面热通量季节内变化

  季节内变化在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异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地区海面温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研究海面温度的季节内变化及其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耦合关系有助于增进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认识和提高季节内振荡的预报能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仁广和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南中国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海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主要河源区径流未来可能呈增加趋势

  青藏高原是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并且是地球上除南极北极外的第三大冰川集结区。伴随着全球升温,高原上的冰川正呈现出总体退缩的态势。高原上持续的升温和冰川退缩对下游生态和数十亿人口的供水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而已有的青藏高原径流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印

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内在联系

  专栏作者、81岁的林之光先生认为,自己一生学术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便是在“气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开始了系统研究。自本期起将开启“中国气候影响传统文化”系列,记述林之光在此方面研究的5次认识飞跃,把纯气象学范畴扩展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  ■林之光  我于1959年从南京大学气象系

华南植物园在澳门植物物候监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物候现象是环境变化最敏感、最精确的指示剂,包括植物发芽、展叶、开花等。通过一年四季对植物的物候观测,记录各生长发育期到来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天数、年纪变化,来了解植物物候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关系,特别是与气候的关系。植物物候作为分析当地气候变化规律和指示当地自然季节变化的指标,其研究不仅为当地植物

裸鲤耳石解密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水循环的加剧,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加速了冰川退缩和湖泊扩张。然而,这种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环境变化,会对水生生物和食物网造成怎样的影响,高原鱼类又对气候变化如何响应,我们却不清楚。  最近,中

海水温度上升增加海鸟觅食难度

  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气候变化让海水温度上升,一部分鱼虾等物种的繁殖时间因此提前,但以它们为食的海鸟总体上还没有改变自身繁殖节奏,未来海鸟觅食的难度可能会因此增大。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国爱丁堡大学、生态与水文学中心以及英国南极考察处等机构研究人员分析了62种海鸟在1952年至2016年间的繁殖状况

科研人员发现砗磲有潜力成为古天气研究载体

  现代气象站观测资料时间跨度较短(大多不到100年),制约了人们对地球气候/天气变率和机制的理解。为了弥补器测资料的短缺,近100多年以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生物载体,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石笋等,获取了大量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资料。这些古气候知识极大丰富了人们对地球气候历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开幕

  图为大会开幕式现场   当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倒计时的时钟嘀嗒作响时,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WCC-3)8月31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将推动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气候信息服务而努力。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气候预测和信息为决策服务”,旨在充分利用气候预测和

8月2日《科学》杂志精选

  气候对人类冲突影响的第一个综合分析   最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与人类冲突之间潜在关联的研究的数量猛增;现在,在一个也许是迄今为止对这些研究结果最为全面的综合分析之中,科学家们揭示了一个主题:未来,人为的气候变化不仅仅会使海平面上升及空气变得更脏,它还可能大大增加人类发生冲突的几率。   研究

大气所揭示东亚冬季风对南海海温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季节内振荡是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异的一个重要部分。南海是季节内振荡影响华南和中印半岛地区的一个重要路径。以前有关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夏季,而对冬季南海地区海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的研究很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仁广和博士生陈樟的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半球冬季

智能人工气候生长室缩短种子研究周期

    以往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种子生长试验的时候,容易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而现在借助智能人工气候生长室,大大缩短了种子研究的周期,提高了种子研究的效率和效益。    以往自然环境对于种子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无法实现在其他条件

2019年美国野火趋势骤缓 专家称该现象不会持久

201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西尔马市,消防队员正与大火“搏斗”。总体而言,与往年相比,2019年美国野火燃烧面积有所下降。图片来源:DAVID SWANSON/AP  据美国能源及环境新闻网站“E&E新闻”报道,2019年,美国野火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结束了大火造成数

大气所合作研究揭示北太平洋季节内振荡的机理

  中纬度北太平洋西临东亚,东临北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十分复杂的气候系统,其大气/海洋变化对东亚和北美的环流、温度和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理解该区域的环流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报上、下游的天气和气候异常。此前有研究指出,该区域的大气和海温(SST)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尺度变率信号,然而其变化的机

农业部十二五将建400个以上实验室(站)

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部署“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农业科技发

新模式再现海表面温度日循环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气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因子,由太阳辐射和地球旋转引起的SST日变化是SST 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日变化又是SST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全球海域SST日变化幅度超过2℃经常可见。日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凌铁军团队基于湍能闭合模型改进发展了一个海洋混合层模式,该模式可以更加真实地再

气候变暖致灾难后果:中国沿海成“泽国”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期刊最新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晚到2050年,北极圈一直到北极地区,树木覆盖率将增长52%。不仅如此,北极冰盖融化还带来欧洲、北美地区的极寒天气以及北极熊的“自相残杀”。   远在北极5000公里开外的中国未能“逃脱干系”,除冰川融化产生新航道带

气候变暖致灾难后果:中国沿海成“泽国”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期刊最新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晚到2050年,北极圈一直到北极地区,树木覆盖率将增长52%。不仅如此,北极冰盖融化还带来欧洲、北美地区的极寒天气以及北极熊的“自相残杀”。  远在北极5000公里开外的中国未能“逃脱干系”,除冰川融化产生新航道带来机

地化所钙华沉积体系氧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钙华作为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第四纪研究者的重视。由于钙华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0.1~20mm/a),使得其重建古气候的分辨率可达年、季尺度。这有利于对突发且持续短的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如重大洪水或干旱事件、地震等)和年—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揭露。   然而,利用钙华

人类改变季节周期

  对数十年卫星数据进行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正在如何改变低层大气的季节周期。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的累积令夏季气温升高,并且导致北半球出现更大的年度气温波动。  此前研究记录了全球变暖正在如何改变地球上的季节——导致冬季积雪更容易融化,改变动物迁徙并且令火灾季节变长。最新研究利用了1979~2016

版纳植物园发现思茅松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水分状况限制

  思茅松具有耐贫瘠、竞争力强、生长快速、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在云南中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也是重要的经济木材和造林树种。但思茅松的径向生长物候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仍缺乏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展了关于树木径向生长

植物所在青藏高原温度年循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大多数关于人类活动对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都集中于气候变暖,对于温度年循环幅度(夏−冬温差)变化的研究则局限于器测时段。这主要是因为基于代用资料的温度重建往往被限制于某一季节,难以同时获取均一的、两个不同季节的温度信号。尽管基于器测资料的研究发现温度年循环在近几十年有弱化趋势,并且这一趋势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古气候纹层学的应用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古气候纹层学的应用1984年第一台商业化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简称 LSCM)出现,随之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成为了一个热点,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生物和工业检测领域。现今,我们将LSCM首次应用于国内古气候纹层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