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大气所合作研究揭示北太平洋季节内振荡的机理

中纬度北太平洋西临东亚,东临北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十分复杂的气候系统,其大气/海洋变化对东亚和北美的环流、温度和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理解该区域的环流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报上、下游的天气和气候异常。此前有研究指出,该区域的大气和海温(SST)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尺度变率信号,然而其变化的机理尚不清楚,热带季节内振荡对其是否存在贡献亦存在争论。 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王璐(2012年在大气所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夏威夷大学博士后)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Tim Li、大气所研究员周天军合作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揭示:(1)SST的季节内振荡(20–100 天)与低层大气环流的季节内异常以及高频风扰动(< 20天)有关(海洋模式试验表明后者的影响约占20%)—海温增暖位相对应反气旋式环流及弱的高频风扰动,海温变冷位相对应气旋式环流及强的高频风扰动;SST暖异常可通过激发对流促使大气环流从异常反气旋转变为气......阅读全文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发展之路

  刘秦玉教授在指导学生  中国海洋大学八关山气象观测站  4月3日晚,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星光璀璨,吸引着全球华人的目光,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14~2015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此举行。当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教授王斌第一个上台领奖的时候,远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们为这位19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引起的海洋次表层环流变异规律揭晓

  日前,《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流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响应新进展,首次定量化揭示了MJO引起的海洋次表层环流变异规律和动力学机制。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系统对印度洋-太平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60年来,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无论是筚路蓝缕中勇于求索,还是春涌神州时的敢闯敢试,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将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学研究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大气磅礴、绚烂辉煌的优美华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2018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2018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共推荐了24项。经学会理事投票,评选出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确认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项目进展:该

基金委新发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重大计划 速看指南!

  4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项重大研究计划和1项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指南。  其中,2项重大研究计划为“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1项重大项目为“焦虑障碍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 

吴立新:“透明海洋”拓展中国未来

   吴立新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大学力学系硕士、博士,留美11年从事科学研究,2005年回国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第十届中科院杰出青年终评推荐人选公示

  根据《关于评选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发京党字〔2009〕128号)文件规定,第十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评选程序性评审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进行,评选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及评选程序邀请相关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选出了30位候选人进入最终的评选。   现

1100学者齐聚杭州 第二届质谱大会开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质谱大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中国海洋大学在热带气旋活动增强厄尔尼诺方面获进展

  2019年8月22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热带气旋活动增强厄尔尼诺》(Tropical cyclones act to intensify El Niño)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日冕环”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孙志刚研究员、张东辉院士、杨学明院士合作,首次利用自主发展的目前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技术,观测到了化学反应散射中日冕环的现象,并结合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分析,首次揭示了该现象所隐藏的反应动力学机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N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等重大计划项目2016项目指南发布

关于发布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16〕5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2016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及通告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2019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名单公布

(城建与环境)科学拟资助项目编号拟资助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申请者职称合作单位拟资助金额(万元)重点项目8191001海绵城市视角下源头体积控制与城市面源污染削减及地表水环境改善的响应关系研究北京建筑大学李俊奇教授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808191002大气细颗粒物与肺内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和损

南海海洋所印太洋环流与气候年际变化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研究员杜岩近年来致力于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区域的大尺度海洋热力过程研究,2009年至今与合作者一起在国际SCI期刊《气候学报》(Journal of Climate)发表论文4篇,对目前印太海区研究热点提出新观点。  2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影响课题通过验收

“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会现场  10月9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建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在北京召开了课题结题验收会。课题验收专家组由973计划顾问组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项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家揭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机制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全球变暖‘停滞’现象的辨识与机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是由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所调控。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暖池,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热量和水汽来源,其变化对海洋物理环境有重要影响,对亚洲及我

海陆联动,“探脉”碳循环与气候互馈作用

   由林光辉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其与气候系统耦合的研究”即将验收。谈起项目特色,这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一个耦合,一个连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环和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连接就是建立陆—海之间动态的、多维的、时空上的碳交换。”他特别强调“

12月14日《科学》杂志精选

养鱼场威胁野生鲑鱼 一项新研究预测,加拿大西海岸鲑鱼养殖场的海虱暴发可能在大约10年内导致当地野生鲑鱼的灭绝。鲑鱼养殖场容易受名为鲑疮痂鱼虱的寄生甲壳纲虫的侵扰,这种又叫鲑鱼海虱的寄生虫能杀死细鳞鲑鱼苗。在野生种群中,那些接触过养鱼场的鱼苗通常得到保护,因为任何被感染的成年鲑鱼在鱼苗进入海

大气物理所召开2012年“一三五”年度会议暨全体研究员大会

  会议现场   2012年12月28日,为及时总结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实施情况,促进“一三五”战略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组织召开了2012年“一三五”年度会议暨全体研究员大会,共计约90余人参会。院资环局副局长王凡等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王会军所长简要介绍了大气所“

我国学者揭示次冰消期大洋环流演化和CO2浓度变化机制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研究员万世明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国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虫

与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一、设立宗旨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

大气所等发现印度洋海温长期变化中来自太平洋强迫的足迹

  印度洋周边居住着大约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且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印度洋海温的变化对于非洲和南美洲地区的降水和大气环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印度洋气候变率和变化的研究一直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以来,印度洋海温呈现海盆尺度的显著增暖趋势,该现象被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多所引起。然而,叠加在

DA大气环流模式可影响海冰平流和融化过程

  近日,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海军研究员同中山大学、自然资源部环境预报中心合作,在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缩小及影响机制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海冰平流与融化过程对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海冰减少的贡献》5月8日在国际冷冻圈杂志The Cryosphere在线发表。  近年来北极地区海冰覆盖的惊

教育部揭晓2014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鼓励创新科技

  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日前在京揭晓。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主任办公(扩大)会终评和项目公示,北京大学主持的单个纳米颗粒光学检测新原理研究等10个高校科技项目,获评本年度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据介绍,“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自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