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外国学者发现“变色龙”基因使蓝藻可适应不同环境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新近发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蓝藻有着“变色龙”特性,能根据环境中的光照情况调节体内色素,更好地利用阳光能量。图片来源于网络 蓝藻并不是藻类,而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也称为蓝细菌。蓝藻是地球上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生物之一,也是海洋食物链的第一环。 蓝藻拥有多种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为了研究色素类型与地理分布的关系,英国华威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各海域的蓝藻样本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样本属于蓝藻的代表性类群——聚球藻,由法国塔拉海洋科考队收集。 分析显示,对环境光照条件的适应,是影响聚球藻色素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通过一批“变色龙”基因来实现。在蓝光充足的开阔海域,适合吸收蓝光的色素特别丰富;在温暖的赤道海域和沿海,色素类型适合吸收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绿光;而在光线偏红的河口,色素类型比较适应红光。 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研究人员说,这一成果加深了对蓝藻生物......阅读全文

《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一书出版发行

  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等合作撰写的《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一书于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出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为书作序。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两位作者所在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重

美国科学院院士Susan Golden等访问水生所

  7月4日上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教授Susan S. Golden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James W. Golden一行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作为国际蓝藻生物学领域的知名专家,Golden夫妇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两个题为“蓝藻怎

美国科学院院士Susan Golden教授等访问海洋所

  7月10日,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教授Susan S. Golden和James W. Golden教授访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Susan S. Golden教授作了题为How Cyanoba

中国科大等揭示调控蓝藻碳氮代谢平衡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丛照、陈宇星课题组,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张承才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nit

中科大最新《PNAS》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周丛照教授和陈宇星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张承才教授课题组合作,阐明了蓝藻全局性转录因子NdhR通过结合不同的代谢小分子,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协同调控碳氮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oordinating carbon and n

中科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举行

  7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暨第一次学术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启动仪式上,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筹)副局长刘桂菊和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晓亚院士为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揭牌。   会议由副所长徐旭东研究员主持,党委书记胡征宇研究员致欢迎辞。刘

288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公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

  国家自然基金委公布与金砖国家、埃及、日本、智利的国际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其中金砖国家146项、埃及82项、日本35项,智利25项通过初审,具体如下。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中华人民共和国

基金委与瑞典研究理事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瑞典研究理事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瑞典研究理事会(VR)双边合作协议,2018年双方共同在“Renewable energy”和“Biotechnology”领域征集和资助中瑞合作研究项目。经过公开征集,

941项/人,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科技奖候选项目/候选人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教育部对外公布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候选项目/候选人结果。此次评选工作教育部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专家有效推荐/提名候选项目/候选人1046项/人(含专用项目32项)。其中,自然科学奖396项,技术发明奖140项(通用项目124项,专用项目16项),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水生所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学研究获进展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乙酰化等,是调节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关键步骤,是蛋白质动态反应和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也是细胞信号网络调控的重要靶点。由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在样本中含量低且动态范围广,其研究极具挑战性。近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员学科组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学及其功能方

我国学者首次阐述糜蛋白酶环酯肽类化合物三维结构

  华南植物园农业及资源植物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鼎湖山土壤来源的一株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SC0581代谢产物中,获得了4个具有显著糜蛋白酶选择性抑制活性的环酯肽类化合物(Dinghupeptins A-D),首次运用量子化学DFT理论计算阐明了这些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并通过酶动力学分

复旦钟扬教授Nature子刊基因组测序成果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QTP)引起极端环境而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为研究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天然实验室。近期,来自复旦大学、云南大学、青海民族大 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牛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

研究发现蓝藻代谢与环境适应新途径

  本报讯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杨琛研究组利用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发现一条新的代谢途径,揭示了该途径为蓝藻适应环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进化及生态学意义。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外界营养环境变化的代谢系统及调控机制。如陆生动物进化出著名的鸟氨酸—

冷冻电镜“新玩法” 近原子分辨率助力观察完整藻胆体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技术成果——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揭示完整藻胆体的三维结构。其中利用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获得了完整藻胆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攻克了藻胆体在冷冻制样时盐浓度高、稳定性差、具有优势取向等难题,整体结构分辨率达到3.5,核心区域分辨率达到3.2。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的生物

窃取CRISPR的免疫“黑客”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感染主要淡水细菌的病毒使用“偷来”的CRISPR劫持宿主的免疫系统。这种病毒黑客在控制宿主免疫系统之后,迅速给系统打上补丁,以确保其他黑客无法闯入。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的mBio杂志上。  细菌一直在与病毒或入侵核酸进行斗争,为此它们演化出了多种防

研究发现蓝藻代谢与环境适应新途径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杨琛研究组利用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发现一条新的代谢途径,揭示了该途径为蓝藻适应环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进化及生态学意义。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外界营养环境变化的代谢系统及调控机制。如陆生动物进化出著名的鸟

研究解析硅藻PSI-FCPI超级复合物2.38埃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硅藻是海洋中的主要浮游藻类之一,在地球碳氧等元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硅藻含有岩藻黄素、叶绿素c、硅甲藻黄素等与绿色光合生物不同的光合色素,具有特殊的光能捕获、能量传递和光保护机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致力于光合膜蛋白三维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破解羽纹纲硅藻-三角

东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消化藻类全新机制

2018年6月6日,英国皇家科学会会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以历史最长篇幅(10页),在线报道了东南大学陆祖宏、何春鹏师生等撰写的研究性论文《Phagocytic intracellular digestion in amphioxus (Branc

藻类表型研究全面解决方案

藻类是蓝藻门、眼虫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等一系列水生生物的总称。其形态种类众多,小至微米级的单细胞微藻,大至长达几米乃至几十米的大型褐藻。藻类作为水体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整个生态系统乃至地球圈的稳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莱茵衣藻、蓝藻等模式藻类为功能基因、生物进化、光合作用

Science:生物钟为何是二十四小时

  众所周知,为了适应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改变(尤其是光强和温度),地球生物会通过生物钟调控自己的活动。生物钟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符,大约是24小时。那么,这个周期到底是怎样决定并执行下来的呢?  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 (IMS)的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自转周期(24小时)铭刻在生物钟蛋白KaiC的原子结

神秘微生物的发现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带来新视角

首篇利用454测序系统全新GS FLX Titanium试剂发表的论文聚焦宏基因组学 一种在公海中发现的非同寻常的微生物迫使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理解。一个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罗氏属下454生命科学公司全新的GS FLX Titani

癌症竟然和寒武纪大爆发有关?

  癌症学家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会有癌细胞?动物干嘛要演化出“癌症体质”?  生物学家有一个谜题:为什么有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多细胞动物为何突然出现?  一个新理论绑定了二者:癌症或许是多细胞动物繁荣昌盛的副产品。  大约5.4亿年前到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一下子出现了各种无脊椎动物化石,这被称为寒

1100学者齐聚杭州 第二届质谱大会开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质谱大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华大学柴继杰课题组、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周俭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王宏伟课题联合同期背靠背发表两篇重量级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复合物的组装、结构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两篇文章分别是: "Li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王明伟,浙江大学张岩及匹兹堡大学医学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m5C高分-m5C甲基化修饰技术研究方向汇总(二)

3. m5C——RNA测序提出对拟南芥转录组复杂性的新见解发表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影响因子:11.5发表时间:2020.08.20文章链接:New insights into Arabidopsis transcriptome complexity revealed b

Science专题:生物钟生理学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细菌真菌,在生理或者分子机理作用方面都存在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但是要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容易,首先需要跨越模型系统,昼夜节律研究包含了核心生物钟蛋白和其调控因子之间的详细分子相互作用,维持多变环境中,一段持续时间内稳定的系统整体水平分析,还有对于不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揭示完整藻胆体的三维结构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获取更多的光能,生物体发展出了多种捕光蛋白系统。其中存在于蓝藻和红藻中的藻胆体是迄今已知的最大的捕光蛋白复合物,它位于膜表面,并与位于膜中的光和反应中心结合,能将吸收的太阳光以极高的效率传递给光合反应中心以便进一步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个巨大的超分

生物物理所 绿藻光系统I高效捕获及传递光能的分子机制

  3月8日,Nature Plant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与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Antenna arrangement and energy transfer pathways of a green algal photosystem I-L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