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1 16:30 原文链接: Nature:科学研究应当考虑“性别”与“性别认知”因素

  根据最近发表在《Nature》杂志150周年纪念特别版中的一篇文章,五位科学家一致认为:科学研究要想进一步改善,那么需要考虑试验对象的性别以及性别认知因素。

  作者认为,在研究中将性别(Sex, 女性,男性或两性/雌雄同体,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特征)和性别认知(Gender,即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纳入考量,可以改善实验结果,减少偏见并有助于新的发现的诞生。

  本文重点介绍了许多例子:雄性和雌性贝类会对气候变化做出不同反应;社交机器人开始出现性别特征;面部识别系统因为肤色特征而导致性别分类错误的发生,因此需要提高计算机的视觉处理能力。

图片.png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埃克塞特大学的Robert Ellis博士说:“科学界对性别的忽视程度是令人震惊的。根据实验证据,我们需要在每个研究中包括性别或性别认知因素;或者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表明为什么性别因素在该研究中不重要。

  “例如,最初的碰撞测试中使用的假人是基于男性体格的,但是一项研究发现,与之相比,美国女性驾驶员遭受重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47%。这一发现无疑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更复杂的测试平台,从而更好地挽救生命。”

  “性别和性别认知在研究中越来越重要,但是误解和考虑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该论文集中在四个关键领域-海洋科学,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

  加拿大卫生研究所的Tannenbaum博士指出,我们对免疫力性别差异的遗传基础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现在知道免疫细胞的功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它们是否具有XX或XY染色体补体或体内性激素的浓度差异。目前抗体治疗和新的癌症免疫疗法的成功令人赞叹。但有可能女性患者会出现与男性患者完全不同的治疗结果。因此,患者应首先询问医疗服务人员,他们所建议的治疗方法此前对同性别的患者是否同样有效。”

  一项对小鼠的研究表明,受试动物表现出的疼痛程度取决于研究者的性别。作者认为,这些动物能够对男性气味做出反应。此外,尽管雌性和雄性动物都表现出特定反应,但雌性小鼠对其更为敏感。

  海洋生物学家Ellis博士说:“在海洋学研究中,有许多例子凸显了考虑物种内部性别差异的重要性。例如,对海龟来说,孵化温度决定了幼体的性别,因此气候变化可能对海归群体的性别构成产生重大威胁,并可能导致一些乌龟种群性别单一化进而导致物种灭绝。

  “海洋生物学也使我们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审视‘性别二元论’这一主张。例如,小丑鱼成熟时均为雄性,之后某些个体会转变为雌性。整个种群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只有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雌性,它能够与整个种群中的大型雄性个体交配。“所有剩余的个体仍然是未成熟状态。将其中的“优势雌性”个体去除,会导致其中的“优势地位”雄性将性别改变为雌性,而伴随着的,是所有下级个体的等级的上移。这种自然现象无疑强调了生物学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对诸如气候变化之类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资讯出处:Scientists should have sex and gender on the brain

  原始出处:Cara Tannenbaum, Robert P. Ellis, Friederike Eyssel, James Zou, Londa Schiebinger. Sex and gender analysis improv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ure, 2019; 575 (7781): 137 DOI: 10.1038/s41586-019-1657-6


相关文章

多年磨一剑!西湖大学周强/宿强最新Nature

γδT细胞是一种独特的T细胞亚群,在各种免疫反应和免疫病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γδT细胞受体(TCR)由γδT细胞产生,能够独立于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识别多种抗原。γδTCR与CD3亚基结合,启动......

Nature:文化并非人类独有,猩猩传承文化能力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发表了题为:Chimpanzeesusesocialinformationtoa......

数据存在虚假陈述该杰出学者NCB的文章也被撤回

2015年6月22日,St.Jude儿童研究医院DouglasR.Green团队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神话破灭!轰动全球的4篇Nature、PRL等4项研究成果陆续被撤回

2022年8月11日,内华达大学AshkanSalamat及罗彻斯特大学RangaPDias等团队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Carboncontentdrives......

燕山大学发表2024年第2篇nature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科学中心田永君院士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采用功能基元序构的设计策略,通过调控高能亚稳态到低能亚稳态的固态相变,合成出层状基元转角序构的氮化硼陶瓷,成功实......

Nature: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它是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层出不穷,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浪潮,人们不禁好奇: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Nature》杂志发布了未来的一年里,将密切关注......

七院院士,最新Nature:高性能柔性纤维问世,可穿戴电子新突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华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张其冲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陈明,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高性能半导体纤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篇题为“High-qualityse......

Nature发布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首位中国科学家成果入选

2024年1月22日,《自然》发布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设计蛋白质、脑机接口、细胞图谱、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3D打印纳米材料和DeepFake检测。七大技术中,生......

北京大学合作最新Nature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由一个固体钙钛矿吸收体夹在几层不同的电荷选择材料之间,确保设备的单向电流流动和高压输出在p型/intrinsic/n型(p-i-n)PSCs(也称为倒置PSCs)中,电子选......

零下273.056摄氏度我国科学家Nature发文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

大约一个世纪前,人类首次将氦气液化,开启了利用液氦进行极低温制冷的新纪元。随后,极低温制冷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科学装置、深空探测、材料科学、量子计算等国家安全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然而,用于极低温制冷的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