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总结会

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结题总结会议召开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结题总结会议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处长张峰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专家和领导还有:项目专家组成员汪品先院士、殷鸿福院士、张弥曼院士、周志炎院士、戎嘉余院士、陈旭院士、邱占祥院士、丁仲礼院士、许世远教授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刘羽博士,项目承担单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杨群,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的50余位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古生物所沈树忠研究员作了项目总结报告,各课题负责人和骨干人员汇报了课题的运行情况和代表性成果。本项目运行以来,项目组成员立足于973这个平台,以中国丰富的化石材......阅读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主持“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被评为“优秀”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计划”2010年结题验收结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项目在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类项目。  该项目于2006年9月立项,2010年10月结题。项目组成员以中国丰富的化石材料为依据,对

古生物专家 齐聚京城

   3月23日至28日,主龙类系统发育——新数据和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世界著名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汇集北京,探讨新数据的特点及其对系统重建的影响等内容。   图为3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主龙类和系统发育方法研究方向的专家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展池。

琥珀解密古生物扩散踪迹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琥珀》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够把远古动、植物近乎完整保存,并形成化石的唯一宝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通过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状态,科学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古气候、物种的进化与灭绝等。  近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亮相

  《古生物图鉴》合集。   3月18日,科学艺术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式发布了319种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学绘画作品,这批作品涵盖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恐龙、古鸟、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结构重建图。   319种古生物复原图出自啄

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总结会

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结题总结会议召开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课题结题总结会议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处长张峰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专家和领导还有:项目专

“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演变”专辑中文版出版

  我国古生物学领域的第二个973项目“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演变”已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为全面反映该973项目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40卷9期)共同组织的专辑已经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鸡鸣寺边上有一个古老的科研单位,它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专业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纪珊瑚及古生物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滇缅马(Sibumasu)地块由位于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古陆之间的一系列外来体组成,包含现今的泰国西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滇西的腾冲、保山地块等。它们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在中二叠世向北漂移,并最终于三叠纪与欧亚大陆拼合。  为更好地了解滇缅马地块在早中二

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7月10日,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邀请,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并与该所在宁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官员和选举委员举行了座谈交流。   研究所所长杨群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有十余位科学家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及其众多

尽快修改《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已经实施8年多了,它对我国化石资源的确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童金南表示。   他举例道,虽然该条例及一系列后续文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