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应化所实现以MOF为模板制备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纳米多孔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具有孔径可调、大比表面积、骨架结构多样性、表面可修饰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吸附和分离、多相催化、金属纳米粒子的载体和模板以及微反应器等方面。在制备新颖结构MOF的同时,MOF作为模板进而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研究方向,如何有效合成该类材料并提高其导电性,是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轻金属&电池材料组,在MOF模板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合成了一系列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该类材料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发现,采用共沉淀技术可以有效地将金属阳离子吸附到富有含氧基团的碳纳米管表面,加入有机配体溶液后,配体与碳纳米管表面的金属离子配位形成MOF晶核,晶核生长成为MOF晶体,最终将碳纳米管原位嵌入到MOF中。经过热处理后,可制备出新型结构的多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如图......阅读全文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一类由有机配体和无机金属离子/金属簇自组装形成的新型晶态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结构可调和孔环境可修饰等优点,在甲烷、氢气等能源气体存储和二氧化碳分离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近日,中国

单相白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获进展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具有多孔性、高比表面积、孔道可调等独特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主客体化学的研究以及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973计划、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等基金的资助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涛和研究员朱

金属所金属材料低温应变硬化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基于位错理论的晶体材料应变硬化被视为现代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里重要且棘手的科学问题之一。它的重要性源于提高应变硬化可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塑性;而棘手性在于应变硬化涉及宏量应变载体(位错)的增殖、交互作用、湮灭、重排等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且存储位错的饱和密度依赖于微观结构。普遍认为,粗

金属所纳米碳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积碳是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普遍发生的现象,尤其是在乙苯直接脱氢体系中,反应物乙苯分子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表面很容易快速的产生积碳,导致催化剂的失活。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催化材料研究部刘洪阳副研究员和苏党生研究员,利用乙苯直接脱氢过程反应中的积碳过程,巧妙地设计

金属所新型单质光催化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光催化可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获得新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可有效吸收可见光的光催化材料是实现高效太阳能光催化转化的前提。为获得具有宽谱可见光吸收的光催化材料,改善已知光催化材料和探索未知光催化材料是该领域重要的两个努力方向。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

拓扑半金属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田明亮课题组在拓扑半金属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通过SHMFF水冷磁体33T强磁场下的电输运量子振荡测量,给出了层状化合物Nb3SiTe6为拓扑半金属的实验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 “拓

“金属及金属基化合物层状结构功能化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金属及金属基化合物层状结构功能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船舶工程、航空航天等行业。“十二五”期间,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支持了“金属及金属基化合物层状结构功能化材料研究和应用”主题项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该主题项目进行了验收。   该项目围绕金属及金属

金属所在纳米碳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研究中取得进展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整个工业催化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载体材料对活性金属纳米粒子催化性能的影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剂的载体能够影响金属纳米粒子在其表面的分散情况、粒径大小、暴露晶面等。同时,通过调变载体与金属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可以提高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活

探访中科院金属所熔盐堆结构金属材料研究团队

   在能源供给日趋紧张,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尚无法完全取代化石能源的当下,发展核电成为多个国家的选择。然而,目前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仍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使用的铀资源储量也有限。  针对这一困局,中科院此前启动了先导A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试图研发用钍做燃料发电的新一代核电。

青海轻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通过验收

  6月3日,由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承担的、于2008年开始执行项目“青海轻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进行验收,项目通过验收。   当天,以青海社会科学院冀康平为组长的专家组,首先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房春晖研究员题为“青海轻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对

金属所新型柔性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获进展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一项既定国策,也是保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球约有80%的电站利用热能发电,然而这些电站的平均效率只有~30%,每年约有~15TW的热量损失到环境中,如能将这部分能量回收利用,可有效缓解当前突出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以热电材料为核心的热电转换技术可不依靠任何外力将“热”与

金属所在新型二维材料研究中取得突破

  自2004年石墨烯被发现以来,探寻其他新型二维晶体材料一直是二维材料研究领域的前沿。正如石墨烯一样,大尺寸高质量的其他二维晶体不仅对于探索二维极限下新的物理现象和性能非常重要,而且在电子、光电子等领域具有诸多新奇的应用。近年来,除石墨烯外,二维六方氮化硼、过渡族金属硫化物、氧化物、黑磷等二维材料

大连化物所发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研究综述文章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立贤研究员应邀为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撰写了题为Mesoporou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介绍了中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金属组学研究汞及纳米材料环境健康效应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李玉峰副研究员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李玉峰副研究员发表主题为“金属组学研究汞及纳米材料环境健康效应”的精彩报告。金属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之后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目的是系统研究生物体系内金属元素的分布、含量、结构特征、功能等。涉及分析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医学、

金属所新型光催化还原材料研究获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光催化技术由于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上的巨大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光催化反应中,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如TiO2)吸收光被激发,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光生电子和空穴迁移到材料表面后,既可以发生氧化反应,也可以发生还原反应。以光生电子为主导的光催化还原反应能够有效去除水

金属材料低温应变硬化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基于位错理论的晶体材料应变硬化被视为现代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里最重要、最棘手的科学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卢磊团队在这一科学难题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研究团队发现,上述问题的重要性源于提高应变硬化可同时提高

金属所发表材料素化战略研究成果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研究员卢柯和李秀艳关于材料素化的战略研究成果Playing with defects in metals 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发表。  材料素化是卢柯近年来在对材料科技发展趋势的综合研究分析下提出的新概念。多

合肥研究院在金属负膨胀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鹏课题组在金属负热膨胀(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omp. Sci. Tech.、Scrip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国际期

合肥研究院在金属负膨胀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鹏课题组在金属负热膨胀(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omp. Sci. Tech.、Scrip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国际期

合肥研究院在拓扑半金属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田明亮课题组在拓扑半金属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Extremely large magnetoresistance in topological semimetal candidate pyrite PtBi2 为题,作为编辑推

合肥研究院在金属负膨胀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鹏课题组在金属负热膨胀(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omp. Sci. Tech.、Scrip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国际期

合肥研究院制备出金属、非金属共掺杂石墨相氮化碳材料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等多项课题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室环境放射化学研究团队提出以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特性来构建环境材料的设计思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该研究团队设计利用石墨相氮化碳基纳米材料,实现了对水中有毒染料的有效降解以及重

金属套管材料介绍

中文名称金属套管材料英文名称metal sheath material定  义用以保护热电偶丝使其不与被测物和周围气氛等直接接触的金属管。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仪器仪表材料(二级学科),测温材料(仪器仪表)(三级学科)

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一.金属成分分析传统方法 1.分光光度法 是基于Lam bert-Bee定律而对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与表征的分析方法。在此法中会用到不同波长的光,并将其连续射入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与此同时会得到不同波长所对应的吸收强度。通过绘出该金属离子的吸收光谱曲线,就可以对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其

常用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是指除金属以外的其他一切材料,非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原料来源丰富,品种多样,适合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一种有着广阔发展的工程材料。非金属材料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有陶瓷、搪瓷、岩石、玻璃等,有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有橡胶、塑料、涂料等,复合材

研究揭示高比能锂/钠金属电池正极材料研究新进展

  以金属锂/钠为负极的二次锂/钠金属电池,凭借负极极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极低的反应电位拥有远超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在电动汽车和基于绿色电网的大规模储能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远超传统嵌入型正极能量密度的氟化物和硫化物转化反应正极,相比S8和O2分子型正极具有更高的振实密度以及更

高性能柔性液态金属复合屏蔽材料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孙蓉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Flexible liquid metal/cellulose nanofiber composites film with excellent th

金属所天然生物与仿生结构材料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葛庭燧奖研金”获得者刘增乾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天然生物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开辟了天然生物与仿生结构材料研究的新方向。该研究旨在探索各种天然与人造材料体系变形、断

金属所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锂离子电池是当今社会移动电子设备的必要电源,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组成,其关键性能指标(如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由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决定。LiFePO4是公认的正极材料,为提高其电化学性能,人们长期致力于缩短锂离子的扩散距离,即减小[010]方向的尺寸。最近的研究表明,电极由大量粒子组成,

大连化物所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立贤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已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DOI: 10.1039/c1ee01380g)上,并将于11月作为封面文章正式发表。此前,孙立贤还受邀撰写了三篇关于储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