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清华施一公院士Science同期发表两篇新文章

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曾荣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 2008年施一公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选择回国,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同时他也搭建起了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人才引入桥梁。现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本月17日,施一公院士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采用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首次成功获得了完整完整人类γ-分泌酶(γ-secretase)的原子结构。8月20日,施一公院士再度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同期发表了两篇姊妹研究论文。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称,采用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获得了分辨率为3.6埃的裂殖酵母剪接体(s......阅读全文

人类蛋白质组学计划将从启动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访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   不久前,第六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在江苏泰州成功召开,会议盛况空前,可以看出我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会后的间隙,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主要参与会议组织的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希望杨教授为大家介绍一下国际

视频:揭秘施一公的超级实验室

   最好的时光在最好的时代,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当代中国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最好的舞台。在科技创新中,国家各学科领域的一批顶尖实验室发挥着关键的先锋引领作用。新闻联播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超级实验室》,带您走进中国顶尖实验室,一睹追求卓越、

上海生科院揭示反式剪接的发生机制

  4月1日,Genes & Development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徐永镇研究组题为A conserved intronic U1 snRNP-binding sequence promotes trans-splicing in Drosophila

上海设施质谱分析系统助力剪接体三维结构重要发现

  8月21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简称“上海设施”)质谱分析系统用户清华大学施一公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 的研究论文。该文章中解

黄超兰:为达人类健康终极目标 构建精准医疗新路径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新冠疫情肆虐下的全球,无数科学家正在努力破解COVID-19致病和诊疗的难题。2020年11月17日,黄超兰教授课题组和高福院士合作的课题在《自然.通讯》上发表[1],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后轻及普通症的免疫抑制和到重症的“双阶段”现象,并发现了疾病变化阶段的一系

上海生科所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BCLAF1和它的剪接调控因子SRSF10调控了结直肠癌细胞的致癌潜能。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8月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冯英(Yi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探索物质结构之透射电子显微镜

眼睛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架“光学仪器”,但它的能力却是有限的,通常认为人眼睛的分辨率为0.1 mm。17世纪初,光学显微镜(图1)出现,可以把细小的物体放大到千倍以上,分辨率比人眼睛提高了500 倍以上,这也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次巨大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接观察到原子是人们一直以来的

冷冻电镜:为医药学等领域研究带来新曙光

  2017全国冷冻电镜大会圆满结束  “心脏疾病、代谢疾病、癌症……在冷冻电镜的帮助下,这些病症研究及药物开发将会有新突破。”这是清华大学王宏伟教授在会上对冷冻电镜技术的评价。如今,冷冻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是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工具,不仅国外冷冻电子显微学应用方兴正艾,国内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黄超兰Cell发文 绝对定量质谱揭示CD3ε的多重信号转导功能

2020年7月29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黄超兰团队,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许琛琦团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团队,联手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Multiple signaling roles of CD3ε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R-T cell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二)

1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 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12. 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b

汇全国显微学精英 2018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蜀开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8年10月24日,2018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共有千余位专家学者以及200余位厂商代表参与。本次年会旨在了解电子显微学及相关仪器技术的前沿发展,交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新进展。分析测试百科网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将共同全程跟踪报导本次年会的盛况

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

如果想绘制出蛋白质最微小的部分,科学家通常选择不多:使数百万个单个蛋白质分子排列成晶体,然后用X射线晶体学分析它们;或者快速冷冻蛋白质的副本,然后用电子轰击它们,这是一种低分辨率的方法,叫做冷冻电镜技术。 据《科学》报道,现在,科学家们第一次将冷冻电镜的分辨率提高到原子水平,以精确定位各种蛋白质

基础研究开启新一轮“加速跑”

  10年前,施一公在清华的实验室刚刚启动,开始第一个科学实验。如今,他的实验团队于2015年发表的RNA剪接体结构已经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时,有很多人疑惑不解。今日回头看,再没有人会怀

清华施一公院士Nature子刊发表重要新成果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获得了26S蛋白酶体(proteasome)的原子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18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

清华施一公院士Nature子刊发表重要新成果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获得了26S蛋白酶体(proteasome)的原子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18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

Science深度综述:冷冻电镜的激荡40年

  “It is very easy to answer many fundamental biological questions; you just look at the thing!”——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教授  正如费曼教授所言,结构生物学的核心正在于“看清事物”。只

施一公:“一心为公”的学术大师

  就像人类的遗传密码储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风也“隐藏”在父亲的生活言行中。父亲给他起名寄予厚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理科产生兴趣,热心肠地帮助邻里乡亲解决生活困难,带领工厂做技术革新……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响到他如今做科学的准则:育人、为民,一心为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用了10年,从留学生成为世界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但却用短短一夜,为了一个梦想放弃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他说,用科学报国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大学毕业,选择出国留学,后来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经全部更新完毕,而对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将分别会12月19日及20日进行更新),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9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2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

杰出女科学家再发Cell解析调控机制

  来自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DEAD-box家族蛋白中两个成员:UAP56和Vasa在piRNA生成和功能行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指出了一种新型核周转录沉默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麻省大学医学院生物信息学和整合生物学部的翁志萍

Nature杂志12月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不知不觉,再过天2016年就离我们远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那么即将过去的12月里Nature杂志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一起学习。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与衰老存在因果关联  doi:10.1038/nature20789  衰老是

杨靖等发表半胱氨酸氧化还原修饰全景分析

  Nat Comm |   半胱氨酸残基(Cys)的氧化还原作为重要的翻译后修饰机制,能够可逆地调节蛋白质功能、互作与定位,进而实现对诸多生物学进程与氧化信号(如过氧化氢H2O2)转导的精准调控【1】。半胱氨酸的氧化还原修饰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中。线虫作为常用的模式生物,可用于从网络水

周正洪组:冷冻电镜研究蛋白组比传统方法强在哪?

  自DNA重组技术和蛋白亲和纯化方法问世以来,研究人员利用蛋白异源表达纯化技术与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法解析了大量蛋白的高分辨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细胞中各种重要生命过程分子机制的认知【1】。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高纯度蛋白样品,无法应用于异源系统表达量较低或或不易结晶的蛋白样品,比如大的蛋白复合物。

人线粒体tRNA牛磺酸修饰酶GTPBP3催化GTP水解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小龙课题组和研究员王恩多课题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题为The human tRNA taurine modification enzyme GTPBP3 is an acti

2018年度领军人才和科技新星入选名单公布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对外发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入选人员名单  领军人才工程  领军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十二项重点人才工程之一,是针对5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突出对领军人才自身发展

第五届金属组学国际研讨会在京开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9月9日,第五届金属组学国际研讨会(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lomics)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院高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