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海天文台等首次探测到本星系群以外星系的蚕食事件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团和银河系结构课题组博士后Sakurako Okamoto为首的国际合作团队发现了一次星系蚕食事件——离我们最近的星系之一M81正在逐步吞噬两个相邻的更小星系,这也是第一次探测到本星系群之外的星系蚕食事件,表明了星系尺度上的等级成团模型。目前该工作已经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天体物理杂志通讯》(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提到星系的成长,等级成团是最受青睐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类似于我们的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是从原初密度场的小尺度扰动,形成小结构,然后通过若干次吸积和并合过程而形成的。如果某些小结构足够幸运,避免了多次被吞噬或并合的命运,便有可能留存下来,成为今天我们观测到的矮卫星星系。因此,对卫星星系、旋涡星系的大尺度结构及晕中恒星性质的研究,是理解等级成团模型的关键。 过去十年中,通过大型测光巡天,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和临近的仙女座星系(M31)中发现了不少......阅读全文

国家天文台旋涡星系初始质量函数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最近利用世界最大积分场巡天数据首次观测到旋涡星系中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的变化。恒星初始质量函数(IMF)是当前星系形成演化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星系中,不同质量的恒星往往是在一个分子云中批量形成的。而初始质量函数则描述了恒星形成时,不同质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即数密度随质量的变

国家天文台旋涡星系初始质量函数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最近利用世界最大积分场巡天数据首次观测到旋涡星系中恒星初始质量函数的变化。恒星初始质量函数(IMF)是当前星系形成演化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星系中,不同质量的恒星往往是在一个分子云中批量形成的。而初始质量函数则描述了恒星形成时,不同质量的恒星所占的比例,即数密度随质量的变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  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射强度比太阳低得多),宜居带位于大约0.1个天文单位附近。海洋热量输送的气候效应将使得该宜居带变

一周太空图片精选 濒死恒星的最后狂欢

  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及其他国家航天机构最新捕捉到的星系“化石”、宇宙全景图以及濒死恒星最后狂欢等壮观景象。1.船舶航迹 船舶航迹  在这张美宇航局7月4日公布的假色照

天文学家发现强磁场恒星 挑战黑洞诞生理论

magnetar概念图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天文学家表示,最近发现的一颗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对恒星的演变和黑洞的诞生理论形成巨大挑战。这颗“磁星 (Magnetar)”位于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天坛星座的著名恒星簇Westerlund 1里。  瑞士天文学

银河系发现最暗恒星 亮度为太阳百万分之一

“2M 0939”褐矮星的亮度仅为太阳的一百万分之一 北京时间12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两颗迄今亮度最暗的恒星,亮度仅相当于太阳亮度的百万分之一。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天文学家伯加瑟尔负责此项研究,据他介绍称,“这两两颗恒星是我们所知道的所有恒

新疆天文台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演化阶段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使用CN、HCN、HNC、N2H+、HCO+等分子,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演化阶段,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欧洲《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A,2015,576,131)和荷兰《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Ap&SS,2016,361,191)。  大质量

美科学家发现恒星在宇宙中诞生新途径

左图为地面观测站拍摄的Star 302,右图为哈勃拍摄的Star 302        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对Star 302的观测研究,密西根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可以在宇宙空间某处独立形成而不需要

耀斑有助发现生命

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行星主星发出的恒星耀斑猛烈且不可预测,但并不一定会阻止生命的形成,而且可能有助于发现它。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 恒星耀斑是由恒星发出的,是磁成像的突然闪光。在地球上,太阳耀斑有时会破坏卫星和干扰无线电通信。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强烈的恒星耀斑也有能力消

银河系厚盘中被预言的“异类”现身

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研究团组邢千帆博士与赵刚研究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数据,在银河系厚盘中确认了吸积成分的存在,为富气体并合模型描述的厚盘形成机制提供了观测上的支持。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厚盘的形成是个谜 夏季晴朗的夜晚,

银河系发现至少五个“地球” 有5亿颗行星处宜居带

  浩瀚宇宙中,究竟是否有与人类类似的生命存在?人类及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对银河系首次“行星人口普查”的初步推断,再次激起了人类对宇宙求索的兴趣。   2月19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来自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宣布了令人惊异的结论:银河系至少有

TESS发现“新地球”

TESS在寻找“宜居带”内的系外行星。图片来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比地球稍大一点的世界,它围绕着一颗距地球约31秒差距的明亮恒星旋转。这颗被称为TOI 700d的行星的轨道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液态水可能存在的区域。目前,天

科学家发现恒星活化石 有助理解恒星形成过程

  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间物质相互作用计算”(GIMIC)模拟生成的图像,和实际观测到的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很类似。图像中可见较冷的气体(红色)流向漩涡星系,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质。这一剧烈的恒星形成过程造成了强烈的外向气流流动(蓝色)。这是一个具备恒星新生区的星系模拟图像。

天文学家发现1000光年外吞噬周围星体恒星

左侧部分是双鱼座BP的X射线和可见光波段图像,它是一颗红巨星;右侧是一幅艺术家想象图,显示近距离观测双鱼座BP的情景。  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期观测到一颗“食人族”恒星,它刚刚吞下了一颗较小的恒星,或是一个巨行星。这颗恒星名为双鱼座BP,

国家天文台发布高可信度大质量无星团块样本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美观测站博士袁敬华带领的国际团队基于多波段巡天数据,证认出的463例高可信度大质量无星团块候选体日前正式发表于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Volume 231, Number 1)

研究团队借助“心电图”监听恒星的“心跳” 揭秘富锂巨星

  锂元素是宇宙中最早产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种天体中的含量均与理论预测存在较大差异。锂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与演化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种被称为富锂巨星的天体,其锂元素含量超过恒星演化理论值的上千倍。针对这些天体中的锂是如何产生的,天文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10月6日,《自然-天文》

欧洲南方天文台首次拍到麒麟座中心区域

这张壮观的红外波段图像显示一个近距离恒星形成区:麒麟座R2,距离地球大约2700光年。  这张图像是一张对比图,对拍摄自红外波段与可见光波段的麒麟座R2进行比较。左侧的图像采用可见光拍摄,图像采用数字巡天2号项目获取的红色和蓝色滤光镜图像合成;右侧采用欧洲南方天文台VISTA望远镜于

国家天文台合作研究颠覆星团演化的传统理论认知

  12月18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科学成果——基于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中等年龄星团的观测(The exclusion of a significant range of ages in a massive star cluster),该项研究颠覆

赫歇尔望远镜首次捕捉银河最年轻恒星照片

新恒星:左图是利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合成的。它拍摄相同太空区域的详细程度比美国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右)更高 新细节:赫歇尔太空望远镜能够发现非常年轻的恒星(左)发出的红外光信号,而以前的扫描则无法发现(右) 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已经在猎户座分子云团里发现7颗新形成的原恒星。而赫歇

英专家通过“听”恒星奏乐找类太阳恒星

  宇宙中遥远的恒星能奏乐吗?能,但我们一般难以听到。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英国天文学家利用恒星发出的光线中所携带的信息,破译出恒星所奏“乐曲”,并借此发现500颗类太阳恒星。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天文学家比尔·查普林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查普

1100光年外发现气体“包裹”行星

这是一张示意图,展示的是一颗质量约为1.4倍木星质量的系外行星正逐渐被一颗恒星摧毁的场景  北京时间11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颗恒星正在慢慢吞噬者一颗近旁行星的生命。然而在这可怕的过程之中,恒星从行星大气中所攫取的气体物质逐渐变成了包围恒星和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裹尸布。

科学家利用LAMOST数据研究发现太阳可能发生“超级耀斑”

  近期,由丹麦奥胡斯大学克里斯托弗-卡罗夫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太阳极有可能喷发“超级耀斑”,一旦发生,将袭击地球大气层。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地球经常

云南天文台在混合型主序变星星震学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组博士陈兴浩、研究员李焱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孝斌合作,利用星震学方法精确得到了主序演化阶段混合型变星CoRoT 100866999的中心对流核尺度。该研究成果于12月26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赫罗

国家天文台研究发现银河系晕内扁外圆结构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徐岩、刘超、薛香香等人改写了银河系晕的结构特征。他们利用LAMOST观测的晕族红巨星直接绘制出银河系40千秒差距内的三维剖面图,从而揭示出恒星晕的复杂构成——内部呈扁球形,外部则逐渐变成球形。恒星数密度则按照单一幂律形式由内向外减少。这一清晰的观测证据推翻了前人

模拟研究显示外星植物可能呈现黑色

   这是一幅想象图,在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上,黑色的植物在两颗暗淡“太阳”的照耀下生长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的模拟研究显示,在围绕双星或多星系统运行的行星上可能会进化出人类肉眼看上去呈现黑色的植物。研究同时还认为这样的生物

天文学家首次探测到超级地球红外辐射信号

天文学家首次探测到一颗“超级地球”发出的红外辐射信号,这颗系外行星位于40光年之外 通过数据,科学家们计算出这颗系外行星,即巨蟹座55e的半径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两倍,而其公转轨道周期为18小时 就像电影《阿凡达》中,当潘多拉星球围绕气态巨行星‘波吕斐摩斯’(Polyphemus)运行,

新发现表明冥王星之外可能潜伏一颗行星

天蝎座的这颗年轻恒星可能曾捕捉过一颗行星。   有些人想要摘星星,而星星似乎却想要摘行星。虽然地球及其行星邻居生下来就与太阳为伴,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银河系中数以亿计的恒星很可能会从宇宙的深处攫取行星。这一发现也许可以解释在远离母星的地方存在的神秘世界,甚至暗示了我们的太阳系

我们已发现多少个“三体”世界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让许多人对三恒星系统及其行星上的生存环境着迷,那么在真实的宇宙中,天文学家已发现多少个这样的“三体”世界呢?美国的一项新研究说,天文学家不久前发现了第四颗存在于三恒星系统中的行星。  美国圣母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天文学杂志》上报告说,新发现的这颗行星代号为KELT

天文学家发现130亿光年外最遥远星暴星系

一个星暴星系的影像,它与近期被发现的遥远的早期星暴星系HFLS3非常相似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约130亿光年的原始星系。这个星系的发现将有望打破原有此类星系的距离纪录,并揭开有关宇宙早期历史中一些最大质量

“开普勒”发现首个倾斜恒星系统

围绕开普勒-56运转的两颗倾斜的行星。   天文学家在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根据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找到了一个“倾斜的”太阳系,这一发现为研究一些行星如何以偏离恒星赤道的路径围绕后者运转提供了重要线索。   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形成于一个围绕太阳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