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借助“心电图”监听恒星的“心跳”揭秘富锂巨星

锂元素是宇宙中最早产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种天体中的含量均与理论预测存在较大差异。锂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与演化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种被称为富锂巨星的天体,其锂元素含量超过恒星演化理论值的上千倍。针对这些天体中的锂是如何产生的,天文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10月6日,《自然-天文》发布一项由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关于富锂巨星“真实身份”的研究成果。借助我国重大基础科技设施LAMOST巡天数据、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研究团队通过监听恒星的“心跳”,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其实都是红团簇星,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巨星。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恒星演化理论,有助于最终解开锂元素的起源之谜。 恒星如同人类一样,有诞生、成长、衰老及死亡等过程。太阳就是一颗正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恒星。不过,随着恒星不断发光发热,其内部物质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改变。红巨星和红团簇星是恒星进入晚年后两种不同阶段,它们内部......阅读全文

校正红团簇巨星的近红外光度

红点表示在疏散星团M67中找到的7颗红团簇巨星   红团簇巨星因为具有明亮且光度弥散小的特点,可用来精确测量天体的距离。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利用有可靠距离的天体可以对红团簇巨星的光度进行校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团簇巨星的性质以及利用它们来精确测量天体的距离。另外,还可以利用红团簇巨星研究星

研究团队借助“心电图”监听恒星的“心跳”-揭秘富锂巨星

  锂元素是宇宙中最早产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种天体中的含量均与理论预测存在较大差异。锂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与演化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种被称为富锂巨星的天体,其锂元素含量超过恒星演化理论值的上千倍。针对这些天体中的锂是如何产生的,天文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10月6日,《自然-天文》

簇发光与团簇发光区别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合作,在发光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团簇间距离相关的激发电子非辐射转移机制,能够解释晶体诱导发光减弱现象、聚集诱导发光淬灭(ACQ)和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  研究材料发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得到

簇发光与团簇发光区别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合作,在发光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团簇间距离相关的激发电子非辐射转移机制,能够解释晶体诱导发光减弱现象、聚集诱导发光淬灭(ACQ)和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  研究材料发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得到

国家天文台精确计算LAMOST巡天巨星的表面重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等人使用LAMOST和Kepler共同观测的约1500颗有精确星震学(Asteroseismology)表面重力的红巨星作为训练样本,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LAMOST DR2的40万颗红巨星的表面重力进行了重新估计。结果表明,新的表面重力的计算误差降到了0.1de

国家天文台利用红团簇星系统测量河内超新星遗迹距离

  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 8M⊙)或者双星系统演化到后期,因爆炸产生激波并向外抛射大量物质,同时激波与星际介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天体。超新星遗迹对整个银河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如重金属元素在星际介质中的扩散。地球上动植物和人类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大部分来源于超新星爆炸。如果没有超新星爆发,可能就没有行

王广厚:耕耘“原子团簇”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广厚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在国内率先翻译了“团簇”范畴,被学术界认可。从1992年起,他带领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装置,发展了可与平面工艺相兼容的低能团簇束流淀积技术,是国际上最早研究支撑团簇和团簇组装纳米结

高自旋磁性团簇研究获新进展!

  开发具有预期稳定性、规则结构和精确组分的功能材料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自旋磁性团簇由于电子结构与几何构型、自旋态以及原子间相互作用区别于块体材料,展现出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为自旋电子学材料和微器件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实验室研究员骆智训课题组利用

星震学探测恒星内部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利用一颗约3倍太阳质量的主序星KIC 10526294的星震学数据,探测了恒星对流超射和内部化学丰度结构,意味着我国天文工作者在星震学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方面获得重要进展,为恒星对流和湍流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结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星震学是当前恒

研究揭示铁钒团簇活化氮气的微观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3.shtm氮气作为大气中最为丰富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氮气的N≡N三键键能极大,难于活化或断裂,目前工业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高温高压工艺进行固氮。因此,实现

合肥研究院在金属团簇研究中取得进展

  金属纳米团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其特殊的尺寸范围、确定的组成结构、独特而又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能激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兴趣。然而,金属纳米团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如精准合成、结构解析等)。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进行了不懈

合肥研究院在团簇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对物质结构的掌握为理解和改善物质性能提供了根本条件,因而结构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金荣超合作,通过精选配体,构筑适当的团簇间/内弱相互作用力,生长出高质量的单晶,成功解析出Au144(SR)6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质量

   近日,国家天文台天体丰度与星系演化研究团组博士后依明阿吉与该台研究员赵刚合作,首次利用我国LAMOST望远镜释放的第四次巡天数据与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释放的第八次巡天数据中的天琴座RR变星,测量出银河系旋转速度与银河系质量,该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  这项研究

梁红斌:野外天团的“金牌队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原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收藏量。在这里,近1000万号动物标本静静陈列,其中有750万号是昆虫标本。而在这些昆虫标本中,至少有100万号是由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梁红斌带队采集的。  当他本人报出这个数字时,同事们的第一反应是“梁老

天文学家发现强磁场恒星-挑战黑洞诞生理论

magnetar概念图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天文学家表示,最近发现的一颗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对恒星的演变和黑洞的诞生理论形成巨大挑战。这颗“磁星 (Magnetar)”位于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天坛星座的著名恒星簇Westerlund 1里。  瑞士天文学

研究发现早期宇宙原星系团外围极端星暴星系聚集的证据

星系团是检验星系形成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理论的独特实验室,其大质量成员星系的主体星族形成于近百亿年前的高红移(z>2)原星系团(protoclusters)。星系团在形成过程中不断从宇宙网中吸积物质,理论预期在星系团外围过渡区域会形成激波,有效增强气体聚集甚至星系并合,从而触发大规模的星暴活动。找到

极轻中子星挑战现有恒星物理学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个很小、极轻的中子星——半径约10千米,质量只有太阳的77%。这颗中子星轻于理论预期,或能扩大对宇宙中存在低温致密物质的状态的认知。 中子星的质量一般为太阳的1.4倍,半径只有几十千米,是宇宙中最致密的天体之

上海天文台证实银河系核球区存在奇特的X型结构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在银河系结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即证实了银河系核球区存在一个奇特的垂向X型结构,并对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动力学解释。这项由该台李兆聿博士在沈俊太研究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成果,日前以通讯快报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杂志》(ApJL)上,并很快被

最新天文观测到海蛾鱼星云隐藏着巨大恒星簇

最新天文观测到海蛾鱼星云隐藏着巨大恒星簇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海蛾鱼是深海一种可怕凶猛的掠食鱼类,它长着巨大的嘴和突出的眼睛,通常倾向猎食荧光海洋生物。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海蛾鱼星云”,在其腹部位置可能是银河系中最大质量的年轻恒星簇。  201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

高电荷态离子测量氦团簇结构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相对论高电荷态离子探测氦团簇(4He2)结构的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氦团簇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二聚体分子,其束缚能小(10-7eV)并具有宏观尺度的分子轴长度(最长可

我所揭示铁钒团簇活化氮气的微观机制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05/t20230517_6758212.html  近日,我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簇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2506组)江凌研究员和谢华副研究员团队利用光电子能谱实验方法,研究了异双核金属团簇FeV–与氮气的

质谱分析在金属团簇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质谱大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盛大开幕。厦门大学化学系 郑兰荪  来自厦门大学化学系的郑兰荪院士带来了题为《质谱分析在金属团簇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  郑兰荪介绍到金属(团簇)配合物的表征几乎完全依赖于单晶的X射

物依稀为贵,这些恒星为何多点锂?

茫茫宇宙之中,似乎有极少数的小质量恒星不知道从什么神秘的地方得到了一些多余的锂元素,使自己成为了极其稀有但却非常重要的一类恒星——锂超丰恒星。最近中日天文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斯巴鲁望远镜(Subaru)合作发现了其中的十二颗。这些小质量的锂超丰恒星着实给理论学家出了个难题。物以稀为

福建物构所合成出富勒烯型钛氧团簇

  具有“富勒烯”结构类型的高对称性纳米团簇一直是科学家们所追寻的明星分子。作为TiO2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模拟分子,多核钛氧团簇也成为最近国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已知的钛氧簇分子的结构对称性都较低,高核高对称性钛氧簇的合成与表征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

大连化物所等贵金属合金团簇合成及其催化应用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家辉与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涛、燕山大学教授孙科举合作,在贵金属合金团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相比单组分金团簇,金银合金团簇

物理所等实现硼幻数团簇的合成和有序组装

  硼是周期表中第5号元素。相比于碳,硼原子最外层缺少一个电子,因而硼与硼之间能形成复杂的多中心多电子的化学键,使得低维硼单质成为结构最丰富的材料之一。由少数分子构成的硼团簇被认为是各个维度下硼单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例如,硼三维块体和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为二十面体的B12团簇

北理工化学学院在团簇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催化剂在化学化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产生活中超过80%的产品在其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表面结构复杂、活性的影响因素众多,使用现有手段,研究人员较难直接获得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构效关系。利用团簇模型,在条件可控、排除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对活性位点进行模拟,可以在单一原子量分辨水平上测量团

大连化物所水溶液中离子团簇化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庄巍研究组与美国莱斯大学郑俊荣教授(大连化物所高级伙伴研究员)合作,在水溶液中离子团簇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尽管科学界为解开水中的离子水合作用结构做出了长期的努力,但是许多未知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1:1强电解质水溶液的离子团簇的存在和结构。过渡金属盐类溶解于水,

国家天文台-银河系中心棒激发的恒星轨道共振新证据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刘超博士等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及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在远离太阳的银河系英仙臂(Perseus arm)附近发现恒星轨道共振的观测证据,并对银盘的旋臂结构有了新的限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1日的国际著名期刊《天

美刊公布十佳天文照片:太阳系行星夺冠

  新浪科技讯 8月17日消息 据美国《发现》杂志报道,凝视夜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等待你的是宇宙那无比壮观的景象。但是当你利用望远镜和照相机观测太空的时候,你甚至能捕捉到连我们的眼睛也察觉不到的美景。   《发现》杂志和美国星特朗(Celestron)公司联合主办了“拍宇宙”大赛,为使用星特朗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