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袁江洋:科学文化与本土文化之融聚

科学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科学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这一点无论从其产生还是传播的历史都可以看出来。而西方世界和西方文明如古希腊与基督教,对于科学文化的产生和传承确曾有过独特贡献,但科学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其他文明中,譬如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及中国宋代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发展。 科学文化总是生长、运作于特定的本土文化之中,总是作为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要素或是作为其中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文化而存在。在近代欧洲,随着科学革命与科学制度化进程的开启,科学作为一种子文化事业,曾经获得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但时至今日,科学制度化进程步入科学国家化发展的阶段,科学的自主性也正随之下降,科学事业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政策也被世界各国普遍视为国家政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科学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共变。科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是科学文化与各种本土文化相互凝聚、融合的过程。科学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作用途径和机制。在基督教文化中,曾经有过一个科......阅读全文

《诺贝尔奖的启示》出版:从诺贝尔奖看我国的科学研究

  《诺贝尔奖的启示》,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48.00元  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中,中国本土无一人上榜,这不能不成为国人心头之痛:中国离诺奖到底有多远?与此同时,也有人发出质疑——诺贝尔奖对中国真的重要吗?  在《诺贝尔

杨卫平:缺乏科学精神是缺少科学大师重要原因

  当宗教接受理性的时候,科学就没有了最后的思想羁绊,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来源于思想的自由。  对功利的追求在多数情况下会削弱对真理的热爱;对功利的追求会诱惑我们减少必要的认知成本,进而损害理性实证的复杂过程;对功利的追求可能使我们放下必要的批判武器而屈从于权威和权贵;最后,对功利的追求必

专家称中国离世界科学中心尚远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成果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那么,中国的科研实力是否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何时可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中国在迈向科技大国的道路上亟待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本报约请了几位专家,共同探

王作跃:当代美国科教政策的变迁 从卫星危机到“9·11”

卫星危机 二战后,美国的科技体制更加多元化,政府、大学、工业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资助机制也随之发展,如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这些机构的发展,对促进美国科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就在美国科技快速发展时,处于冷战

中国人才环境面临的“新常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综合国力的日臻强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伴随着来自国内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说,我国的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常态”。  那么,这种新常态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新常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科

我国启动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记者从9月23日召开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启动了物理学、医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科学家的学术谱系是学术‘家谱’,反映一个学科或学术群体中主要成员的学缘关系和传承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化凯教授介绍说。   中科院

饶毅对话鲁白:海归要带头营造好科研环境

饶毅的演讲尖锐、诚恳鲁白的发言引人深思  讲座吸引了近300名海归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以及关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

施一公:当院士, 不是我的归国目标

  施一公并不是那类“明星科学家”,但却两度成为社会焦点。   上一次,他放弃千万美元的优厚科研待遇,从普林斯顿大学辞去终身教职,在美国引起震动。《纽约时报》2010年1月7日头版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高度关注在美华人科学家的“返流”。   这一次,是在中国。12月9日,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选

熊庆年:大学应推行“通识教育”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然而,社会上的人们对什么是通识教育并不一定都知晓,有不少人对推行通识教育心存疑虑。即使在大学,甚至在已经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校,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未必一致。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这里想谈谈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并通

范良藻:中国科技走向何方

党管人才是历史实践的必然回归  走高技术跟踪路线30年了,实践证明,不重视基础研究、单纯跟踪将永远落后。发现和发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还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世上事殊途同归是经常有的。当然创新比跟踪难得多,难在何处?是体制问题,还是队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刘伟委员: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创建“双一流”

  1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刘伟认为,“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在于科学规划,而科学规划的难点是如何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来确定重点。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左)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 郭小天摄

忆钱永健:一个耕耘在科学最前沿的朴素之人

   昨天,钱永健的师友、拥有六顶院士桂冠的伟大科学家钱煦宗长,给我发来信函道:“汉东宗长:非常伤感告知钱永健在8月24日不幸因脑中风逝世,享年64岁。永健天资卓越超群,构思深远创新,科研全心投入,成就举世敬钦。为我钱氏之荣。可惜天不假年,与世长逝。希望以后能晋入名人堂。敬祝安好!煦上。”闻此噩耗,

赛默飞世尔科技:本地化战略 人才为本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之一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

历史深处渴望现代科技光芒

       打捞“南海Ⅰ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像这样的沉船,在中国领海有2000条以上。但我国现有的技术装备还远未适应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需要。从全国范围看,出土文物保护急需科技支撑历史深处渴望现代科技光芒。    各类历史遗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入选理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14年的研讨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相关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析,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

世界知名大学校长:全球大学面临共性问题

   近日,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为契机,来自海内外44个国家和地区的261所知名大学校长及各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举行了“双一流”建设国际研讨会暨北京论坛(2018)。围绕“变与不变——120年来全球大学与世界文明”这一主题,世界知名大学校长的讨论让我们看到,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

BBC关注中国科学革命5个“高大上”工程

   从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到大范围内推广最新医学进展;从幽深的海洋到遥远的太空,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正在展示出万丈雄心。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

闵维方:应从制度上强化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

      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高度重视大学之道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是对知识创造充满期待的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 来,我国大学教育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体系,为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

万众期待!这所新兴高校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起点,2021年的深圳大学已经足以满足人们对于深圳本土高等教育的期待。中央的高度关注给了它前所未有的高起点,深圳精神赋予了它体制创新的独特基因,深圳市的大力支持让它创造了堪称奇迹的发展速度。既拥有一所年轻大学应有的创新活力,又具备着一所成熟大学应有的完善体制和清晰的发展路径。如今

施一公 饶毅:靠什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 本文的两位作者是在各自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海外青年学者。带着拳拳报国之心,如今他们全身心地回到国内;带着对中国强盛的热切期盼,他们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并不“专业”的领域。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任教的经历,使他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创

朱庆葆 王永义: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差距在哪里

  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的差距   高校招生大幅度扩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用1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尤其是“985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一流大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科研水平也不断

《科学》宣布 施一公领衔的西湖大学即将获批开建

  关于西湖大学的消息一直不断,但是看到《科学》杂志关注报道西湖大学的筹备情况还是头一回。这可以说学术界或者高等教育界将迎来一场盛事,或者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局面的开端!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以“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

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研发投入增长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学术期刊是我国当前科技界的一块短板,我们国家对科技投入了大量资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活动外,还要向国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费。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本刊

中国“她”力量闪耀世界科技圈

  屠呦呦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诺贝尔奖和证书  张弥曼(右一)等“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合影  安塞姆·佩恩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张俐娜  (均来自百度网)  干练的短发、慈祥的面容、深灰色的中式盘扣上衣搭配同色长裙,这就是近日被刷屏的张弥曼女士。近日,这位82岁的中国科学家就是以这样优雅的形象出现

北大前校长周其凤:就科教改革说三个“不”

  “政府不要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博士后、中学文理不要分科、不要贬低中国本土教育”。谈起教育科技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北大前校长周其凤,提了三个“不”。  不要设置博士后管理机构  两年前退休“卸任”的周其凤,是中国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他个子不高,话音不重,总是一副不慌不忙的从容,却透着某种坚定。  

安捷伦贡献西部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西部地区生活品质

第三届安捷伦科技节以“西部、科技、品质”为主题在成都隆重举行世界级生物化学开放实验室——安捷伦卓越客户中心落户成都  成都,2010年9月13日——以“西部、科技、品质”为主题的第三届安捷伦科技节今日于安捷伦成都基地拉开序幕,同时启用了安捷伦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卓越客户中心(以下简称“卓越客

张月红: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质量任重道远

  30多年的拼命追赶,使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空前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科技论文数量世界第二,及GDP超过日本位居全球亚军等等。这些不争的事实的确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板。但中国科技界一直有块心病在纠结,即何时能与我们亚洲邻国日本一样,在同根同源的亚洲文化土壤中,荣出几位本土培养的中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