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浮游植物可能适应全球升温能高效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新华社伦敦12月1日电 (记者张家伟)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浮游植物或许能适应未来全球气温升高后的环境。研究人员认为,鉴于这类生物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未来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评估不应忽视它们的作用。 浮游植物指水中以浮游方式生存的植物,包括多种浮游藻类。这类植物尽管微小,但能高效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探讨它们能否适应全球升温非常重要。 据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在实验室中将一种名为“小球藻”的藻类置于温度变化的环境中,一开始它们在环境温度达到30摄氏度时生长就放缓了,但这种寿命短暂的生物经过100代的繁衍后(大约45天),进化出能适应更高温度的能力,逐步恢复生长速度,且其固碳效率还有所提升。 研究人员说,此前有预测说全球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水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或被削弱,但从新的研究结果看,浮游植物对温度上升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未来建立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时候也需要把这一因素考虑......阅读全文

浮游植物培养器用于在实验室内培育藻类等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培养器连接灯光组合是一个简单的系统,培植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有光、肥料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微藻在孵化器中繁殖生长。这些藻类可直接用来饲喂很多种掠食性的无脊椎动物,尤其是浮游动物。在孵化器中,微藻生长速率是非常快的,如果持续提供阳光、二氧化碳及营养,微藻的生物总量在24小时内可提高

浮游植物可能适应全球升温 能高效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新华社伦敦12月1日电 (记者张家伟)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浮游植物或许能适应未来全球气温升高后的环境。研究人员认为,鉴于这类生物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未来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评估不应忽视它们的作用。  浮游植物指水中以浮游方式生存的植物,包括多种浮游藻类。这类植物尽管微小,但能高

浮游植物的调查和鉴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植物中的一些种类组成,其类群主要有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七类。浮游植物一般为小型,肉眼难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其细微结构。它们之中有单细胞体、群体,有的则是丝状体(大多不分枝)。水体中的大部分动态特征,如清晰度、营养状况、浮游动物和

浮游植物的调查和鉴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植物中的一些种类组成,其类群主要有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七类。浮游植物一般为小型,肉眼难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其细微结构。它们之中有单细胞体、群体,有的则是丝状体(大多不分枝)。水体中的大部分动态特征,如清晰度、营养状况、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的调查和鉴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植物中的一些种类组成,其类群主要有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七类。浮游植物一般为小型,肉眼难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其细微结构。它们之中有单细胞体、群体,有的则是丝状体(大多不分枝)。水体中的大部分动态特征,如清晰度、营养状况、浮游动物

气候变化使海洋浮游植物大幅减少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由于气候不断变暖,全球海洋上层的浮游植物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大幅减少,这个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将对海洋食物链和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899年以来的海洋植物考察记录,统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几

气候变暖对海洋关键微生物的影响尚不确定

  海洋中遍布着极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将海洋表面“染”成了绿色,它们既能够吸收也可以释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对地球的碳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在关于全球变暖将给海洋微生物带来何种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  据趣味科学网报道,科学家试图回答的一个大问题是:微生物吸收到海洋中的碳量会因海洋升温

美研究发现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

研究发现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极大影响气候变化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未来较暖的海水可以显著改变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的分布,微小生物体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快讯》杂志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称,到21世纪末,较暖的海洋会导致这些微小海洋生物种群在两极附近蓬勃发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缩。该报告的合著者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