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韩春雨:科学研究要“只顾攀登莫问高”

资料图:韩春雨在向媒体记者介绍技术细节。 一个月来,中国生物学界很不平静。搅动一池春水的,是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 灰T恤、绿马甲、运动裤、电子表……记者在学校实验室见到韩春雨时,这位42岁的“网红”科学家看上去就像个刚运动完的大学生。 而让他成为“网红”的,是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2016年5月2日发表的一篇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被称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在生物学界引起轰动,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让十年来默默无闻的韩春雨,一夜成名。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基因编辑工具,就是能够进入活细胞里的‘手术剪’,可以精确剪开基因某个部位。”在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分子药物研究室里,韩春雨背靠着实验台向记者介绍他的研究成果——NgAgo-gDNA,一项通过DNA作为介导寻找替换目标的基因编辑技术。 学界公认先进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已经相对成熟,......阅读全文

韩春雨:“冷板凳”上坐出科学新秀

  韩春雨火了。这位曾经没有任何名誉标签的科学新星,近日遭到了多家媒体的轮番“轰炸”。  今年42岁的韩春雨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今年5月,他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提出的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当前最火热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

专利保护越无力,越是只能“给人打工”

  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日前因为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科研论文,引起国内外科研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人因此推断,韩春雨会成为屠呦呦之后的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然而,屠哟哟用论文公开最初的青蒿素研发技术之前,由于历史原因,并没

专利保护越无力,越是只能“给人打工”

  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日前因为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科研论文,引起国内外科研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人因此推断,韩春雨会成为屠呦呦之后的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然而,屠哟哟用论文公开最初的青蒿素研发技术之前,由于历史

张锋:如何在34岁跻身于世界顶尖生物学家?

  豉汁蒸凤爪端上桌后,一个小女孩顽皮地用筷子哒哒地敲打着餐桌。一位穿着Polo衫和牛仔裤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儿、妻子和母亲享用着广式点心。在波士顿唐人街这个喧闹的餐厅,没人会多瞄一眼这位男青年。  没人能猜到,34岁的张锋会是这一代人中公认的最具转化能力的生物学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在两个领域

韩春雨回应质疑:《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韩春雨介绍,《自然》是第三方,调查是公正、正式的,结果是公开的,《自然》的结果就是,这个实验是可以重复的,但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做不出来。  韩春雨承认,NgAgo这个工具目前确实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实验结果的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定的门槛。  3个月前,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

四问“基因编辑婴儿”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一石激起千层浪。记者注意到,两天来,科学界、法学界不少人对上述基因编辑婴儿行为提出质疑。有专家认为,基因编辑对人类获益有限,而风险是长远和不可预期的。一些法学界人士也指出,所谓的“基因编辑婴儿”涉嫌违法。  1问  “基因编辑”技术难度如何?  中科院院士:是一项门

中国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基因惹争议

  观点一: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发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类的。  观点二:如此一来,迟早会有基因修饰婴儿出现,非医疗目的的基因修饰技术也会乘乱而入。  如果不是因为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将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蛋白质与细胞》上,这本国内的英文杂志

中国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基因惹争议

   观点一: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发展到安全而有效,是可以造福人类的。  观点二:如此一来,迟早会有基因修饰婴儿出现,非医疗目的的基因修饰技术也会乘乱而入。  如果不是因为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将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蛋白质与细胞》上,这本国内的英文杂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中国最年轻院士盘点:比颜宁还开挂的科研人生

  2017年8月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 已经结束, 共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其中 年仅39岁的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 颜宁在列 ,成为此次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在今年的初步候选人中  年龄最大的为72岁  年龄最小的为39岁  近些年院士年轻化趋势不断加强  中国当代科研创新

仅采用NgAgo蛋白质,研究人员称跟韩春雨实验没有关联

  这是自韩春雨之后,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有关NgAgo基因技术的第二篇学术论文。刘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从学术角度确实无法评价,“我们用不同的系统,也没有重复他(韩春雨)的实验,仅仅是都用了NgAgo这样一个蛋白质而已,无法做任何关联和讨论。”  ▲刘东,2011年获德国马克斯-德尔布

韩春雨事件照出的众生相

   持续了近一年的韩春雨事件,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回应:  《自然-生物技术》北京时间8月3日发表了韩春雨等论文作者的主动撤稿声明,并刊发了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杂志社措辞极为谨慎:“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表示韩团队之

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大校长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

《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方舟子发文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

  方舟子发文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   近日,方舟子公开发文质疑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并批评韩春雨对质疑的回应态度。  今年5月2日,《自然》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

方舟子发文质疑“诺奖级”实验:不需高深技巧

  方舟子公开发文质疑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并批评韩春雨对质疑的回应态度。  今年5月2日,《自然》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中文名《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

ES打靶和CRISPR/Cas9如何选择?

近年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快速迭代,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基因治疗等个性化治疗方式成为生物药创新的主要方向。国内企业亦纷纷向生物药领域挺进或转型,生物药市场愈发火热。 其中,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虽然近日被《科学》杂志列入201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的负面事件,但从一年前的专利之争,到年底基因编辑公司Editas人类

美国科学基金新发展蓝图及启示

   《科学》2016年5月13日发表文章,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任France Cordova女士放出大招:6大科研前沿和3大机制(process)改革建议,为NSF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描绘蓝图,并力争下一届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支持。  2016年4月,Cordova召集其麾下的高管团队,举办

2018那些人那些事:从施一公林建华到贺建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1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您会选择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一年中,高教界发生了太多形形色色的悲喜剧。这其中,有对高考恢复40周年的感慨,也有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愤怒;有西湖大学成立时的希望,也有高校教师自杀事件背后的忧心忡忡……  这是失望与希望交织、欣喜与愤

BioWeek一周资讯回顾:糖尿病能像疯牛病一样传播?

  这一周8月3日,韩春雨,撤稿了!Science封面颠覆认知!破解世纪之谜:首次揭秘人类活细胞中的DNA结构;打破常识!每周饮酒3到4次,降低糖尿病风险;国内首个宫颈癌疫苗正式上市!各社区医院可提供接种;专访胡光辉博士:首个DNA APP Store上线,或颠覆传统健康管理模式……更多资讯,请跟随

韩春雨详解新版实验方法 称新旧实验方法无本质区别

   8月8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向非营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数项应当注意的问题。  此前,韩春雨领导的课题小组发明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被国内媒体誉为做出“诺奖级”实验成果。然而,论文发表两个月后,全球仍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

措手不及的重磅:基因检测或将进入可植入时代

  我还记得去年在看可穿戴健康设备的时候,心中突发奇想,「现在都有监测心率、运动状态和血糖水平的可穿戴设备了,要是人体的基因突变状况可以连续实时监测的话,那该有多好哇。」以我有限的智商,我能想到的应用包括,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治疗后监测。要是真可以这样的话,患者可以时刻掌握自己的健康状态。那真是妙不可言

措手不及的重磅:基因检测或将进入可植入时代

  我还记得去年在看可穿戴健康设备的时候,心中突发奇想,(现在都有监测心率、运动状态和血糖水平的可穿戴设备了,要是人体的基因突变状况可以连续实时监测的话,那该有多好哇。)以我有限的智商,我能想到的应用包括,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治疗后监测。要是真可以这样的话,患者可以时刻掌握自己的健康状态。那真是妙不可言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

韩春雨论文事件:撤稿验证科学界“自净”机制

  备受关注的韩春雨基因编辑论文争议事件近日有了结果,韩春雨团队在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术》网站上发表撤稿声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告诉新华社记者:“此次撤稿展现并证明了科研群体对于维护科学发现过程基本规律的承诺。”  确实,这次撤稿首先证明了科学界的“自净”

中外20家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声称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

  今天,由国内外二十家实验室负责人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学术论文在Protein Cell杂志上发表(Burgess et al., 2016),首次公开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提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实验,将针对韩春雨的NgAgo技术的争论推入了

韩春雨:8月停电损坏了实验材料 让我很被动

  对于河科大恳请给予“多些时间的说法”,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提出,“这个实验的周期就两到三个星期,(韩春雨)想要证明,并不会花费太长时间”。  纷扰半年的韩春雨谜题,谜底依然没揭开。  时至今日,打开河北科技大学生科院网站,一首《浣溪沙/贺韩春雨博士发明基因剪刀》的词还挂在第三条,后面

韩春雨事件:论文发表不是科研成果的盖棺定论

论文中有多少发现和结论符合客观规律,需要重复研究来证实。在没有验证之前,一切都只是有此一说和假说,不宜急着奖励,当成真理来膜拜。 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生物技术》撤销。 《自然-生物技术》

显微注射技术介绍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现已是公元2019年,回望2018,请允许小编以这古龙先生之词怀金庸先生之作。2018,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生命科学领域可谓是悲喜交加,前有科学家利用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胚胎发育过程助力生命医学研究,后有饱受争议的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1],科学的脚步以超乎人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