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郭华东: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

大数据的诞生与发展,为“数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学推动力。“数字地球”是国际上1998年提出的概念,它通过航天航空对地观测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与地球科学高度综合集成,实现模拟地球发展变化、支持政府决策、开展数据共享等重大目标。 在这一领域,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99年11月,中国科学院联合19个部委和国际机构召开了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代表出席,发表了著名的“数字地球北京宣言”,并决定每奇数年举办一次“国际数字地球会议”。之后,为满足数字地球全球交流的需要,自2006年起,每偶数年增办“数字地球高峰会议”系列。也是在2006年,“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在北京成立,这是为数不多的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学术组织。2008年,全球第一本数字地球领域英文期刊《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JDE)在北京创刊,其影响因子2015年达到3.291,在全球28个国际遥感领域期刊中......阅读全文

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关注可持续发展

  11月18日,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在京开幕。本届大会以“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聚焦数字地球应用和技术,为科学家与决策者搭建地球大数据背景下的交流新平台,促进数字地球与社会经济接轨,探讨如何基于数字地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先导专项参展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日前,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携最新科研成果,并联合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及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亮相同期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  本次展览中,专项围绕“地球大数据服务‘数字中国’”主题,中科院集中

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15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一种数据共享的新模式。  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是集成多领域海量数据,服务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该平台以共享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

PNAS发表文章——《新一代数字地球》

  6月21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新一代数字地球》(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的文章。论文对数字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对数字地球内涵进行了剖析,对数字地球未来发展做出了前瞻。国际学者认为这是1999年以来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A类先导专项重点方向任务招标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已按照立项程序经过严格论证和审议于近日正式启动。 地球大数据专项将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形成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多学科融合、独具特色的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为支撑国家宏观决策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大数据重大科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A类先导专项重点方向任务招标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已按照立项程序经过严格论证和审议于近日正式启动。 地球大数据专项将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形成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多学科融合、独具特色的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为支撑国家宏观决策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大数据重

郭华东:促进可持续发展,善加利用大地球数据

  2015年9月,联合国在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旨在让所有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

利用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5年9月,联合国在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旨在让所有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

郭华东:大数据+大科学=大发现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 郭华东院士   “大数据是财富,是资源,是科研的战略高地。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研究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行星地球的新钥匙。”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郭华东于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做出的判断。从数据发展历史看,19世纪70年代

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召开

  4月4日至6日,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以“数字地球,改变未来”为主题,由总部设在中国科学院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澳大利亚测绘空间科学研究所、澳联邦空间信息产业联盟等机构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7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6

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召开

  4月4日至6日,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以“数字地球,改变未来”为主题,由总部设在中国科学院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澳大利亚测绘空间科学研究所、澳联邦空间信息产业联盟等机构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7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6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为科学研究带来重大机遇

  “大数据的概念听上去和云计算一样,有些‘高大上’,但是大数据绝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事实上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面貌,更为科学研究带来重大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员郭华东说。  依托海量的数据状态和云级别的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以其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

中科院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启动

   今天(2月12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正式启动。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  地球大数据是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球科学领

助力“一带一路” 地球大数据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手段,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日,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本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会上如此表示。  郭华东在大会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背景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面临的数据

郭华东院士: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新一代数字地球》(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为题的论文。“这是数字地球发展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我们进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又一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

郭华东:应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同处大数据起步阶段,我国应当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郭华东  郭华东说,数据是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产物。谷歌每天运算数据是20PB,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数据量约16 PB,全球至2030年用

郭华东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数据

   1999年,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有记者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华东(现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提问:什么是“数字地球”?郭华东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了他:“从我的观点来讲,‘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装进计算机!”

中科院院士《自然》撰文 诚邀各国专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1月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评论文章,呼吁各国专家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在这篇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文章中,郭华东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

郭华东:打通“孤岛” 让大数据之光普照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这个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数据规模将达到2016年的10倍。郭华东  “数据不但正在加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认为,

大数据解码“植物王国”

  植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植物大数据研究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植物大数据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三峡水淹区多样性调查、濒危物种评估、保护区的有效性评估、入侵种预测、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分布、中医药植物分析等多个领域,支撑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项

郭华东院士:科学大数据将打破传统科学研究

  在近日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提出“科学大数据”概念。他认为,作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驱动着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这一全新阶段。  郭华东打了个比方,“科学大数据是人类

科报问两会之一:怎么补基础科研的短板

   2016年中国的农历春节,却被美国的一则科学新闻刷了屏。引力波的发现,在中国科技界再次引发了关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大讨论。  更高、更快、更强,这六个字用来形容当今国际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一点也不为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加速了学科交叉、新学科涌现以及前沿探索的加速推进,传统意义上

“数字丝路”计划东南亚研讨会召开

  2月25日至26日,“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东南亚研讨会在泰国曼谷召开。泰国副总理Prajin Juntong、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中国驻泰国大使吕健等出席会议。  会议主题为“东南亚各国在地球大数据服

专访七桥基因:云端计算如何与基因学系统的完美结合?

  10月份,记者在高创会期间在硅谷专访了“七桥基因”董事长詹姆斯先生。以下为访谈实录。  记者:谢谢詹姆斯,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可以介绍一下您自己以及您代表的公司吗?  詹姆斯:当然可以,也谢谢您采访我。我是“七桥基因”公司的董事长,我们是一家云端计算公司,致力于生物医学、数据分析;我们专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V1.0)》在京发布

  12月6日至7日,第一届“数字一带一路”(以下简称“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研讨《数字丝路科学规划》、工作实施战略方案等有关工作。  DBAR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中科院院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正式向全球发布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具有多样的环境,但缺乏宏观对地观测监测能力,用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可以并已经为这些国家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服务于他们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12月6日,第二届数

中国芯航天可视化——强大并华丽着

  航天在研制、运行和发布成果的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数据和要求应用大数据。数据既是航天理论的基础,又是航天实践的基石。航天要对尺度远比地球大无数倍的广阔空间进行探索,其总量更多,要求更高。如果没有及时而精确的大数据支持,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也会影响全局的成败。因此,航天大数据不仅具有一般大数据的

Science: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成果

北京时间1月17日,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樊隽轩教授、沈树忠院士等的论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

“珠海一号”数据首发 专家呼吁用好卫星大数据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我国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曾多次提到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目标。  12月17日,在由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商业航天高光谱卫星数据首发会”上,出席会议专家指出,与我国卫星平台、载荷研发水平相比,我国卫星数据应用能力和水平严重不足。  专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曼谷国际卓越中心成立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曼谷国际卓越中心近日在泰国成立。中国科学院、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T)、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署(GISTDA)、亚洲理工学院(AIT)和蓝康恒大学及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等单位的百余位代表出席。   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秘书长颂西韦莱在致辞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