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综述亮点推荐同济大学教授最新研究发现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磷酸肌醇依赖性的细胞极性在肾脏发育以及纤毛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从而阐明了人类Joubert综合征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在肾脏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JASN)在线发表,并迅速被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杂志作为亮点进行推荐(Ciliopathies: Inpp5e links lipids, cysts and cilia)。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曹莹教授,曹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其实验室主要以斑马鱼为模型,从细胞极性和表观遗传变化两方面入手,研究多囊肾的疾病机制,同时,用斑马鱼的多囊肾模型进行中草药的筛选。 磷酸肌醇是磷脂酰肌醇由不同的磷酸激酶和磷酸酶催化而成的衍生物。由于不同的磷酸激酶和磷酸酶有不同的时空表达,使得不同的磷酸肌醇在细胞内的......阅读全文

Nature综述亮点推荐同济大学教授最新研究发现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磷酸肌醇依赖性的细胞极性在肾脏发育以及纤毛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从而阐明了人类Joubert综合征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在肾脏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JASN)在线

同济大学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京医科大学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揭示了人类和小鼠早期胚胎的遗传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薛志刚(Zhigang Xue)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的刘嘉茵(Jia-yin Liu)教

同济大学教授最新文章:癌症与长链非编码RNA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LC cooperates with MALAT1 to aggravate liver cancer stem cells growth through telomere repeat-binding factor 2”的文章,长链非编码RNA-

Nature综述亮点推荐上海交大教授新发现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TNF-α疫苗研究方向取得突破进展,他们将白喉毒素的转膜结构域DTT作为内源性靶点的载体蛋白,不仅可以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且单个表位的应用也避免了TNF-α本身的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

同济大学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9月4日,欧洲科学院院士大会公布2017年新增选院士名单,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同济大学中欧纳米声子学联合实验室主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冠名教授李保文凭着对声子学发展的杰出贡献,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声子学是研究如何将声子作为能量和信息载体进行调控和处理的科学,它奠定了如何调控热流的

上海同济大学Nature发表疟疾研究重要发现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核酸外切酶介导的新生(nascent)RNA降解导致了与重症疟疾相关的一些基因沉默。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张青锋(Qingfeng Zhang)研究员和法

同济大学教授发明电子垃圾绿色变身系列关键技术

  一台普通电脑的制造材料中,含有7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大多数材料无法降解。如何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记者25日从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获悉,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光明研究团队已研发出电子垃圾“绿色变身”的系列关键技术。   李光明说,废旧的电子产品

同济大学刘琦教授在Nature旗下刊物发表了研究论文

  2015年3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琦教授在Nature旗下刊物,临床药理学国际著名期刊《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Mining drug-disease relationships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Nature子刊解决长期癌症争议

  一项研究揭示了有关前列腺细胞的一些新发现,有可能为未来治疗侵袭性及耐药形式的前列腺癌指出了一些新策略。这项研究证实,前列腺基底细胞层包含有一些成体干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与最致命形式的前列腺癌相似的独特基因表达谱。相关论文发布在2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

同济大学最新发表Nature文章:首次发现cGAS酶的促癌作用

  同济大学戈宝学/毛志勇联合团队发现cGAS酶有促癌风险,为基于干预cGAS进入细胞核而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个人体内的合成酶具有“善恶两面性”,如果它置身于细胞浆内,通常做好事,能抗感染、激活免疫应答;一旦从胞浆内逃逸进入细胞核内,就开始作恶,抑制细胞的DNA修复,从而促进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