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PNAS》八大热点文章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 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关注的文章(生物类)如下: Emergence of function from coordinated cells in a tissue 某一类细胞是如何组成器官的?由基因到蛋白质、蛋白质到细胞、细胞到组织、组织到器官,机体是如何完成的?生物系统这些复杂的互动让人匪夷所思的同时,也促成了生命科学产业。 来自美国的两位数学家为生命科研工作者们带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和其他生物。他们指出,这是一个有关“功能的产生”的高度理想化的框架,并没有考虑到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通过跳出条条框框,建立一个简化的基于数学的模型,他们希望提供......阅读全文

艾滋病和埃博拉病毒感染机制揭开 有望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英国利兹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日前首次观察到艾滋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如何附着于细胞并传播病毒感染。这项发表在《应用化学》杂志上的最新成果有望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方法:阻断病毒与细胞之间的互动,而不是消灭病原体。  据利兹大学官网报道,研究论文主要作者、阿斯特伯里结构分子生物学中心的袁国(音译)博

清华大学向烨研究员发表Science新文章

  发表在2月25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两篇文章,描述了一位1995年刚果埃博拉疫情的幸存者生成的两种埃博拉病毒(EBOV)中和抗体。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清华大学和Geisel医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其中的一篇Science论文中揭示出了这些抗体独特的结合特性。  N

IBM用超级计算机设计出了万能抗病毒药

  研究者从所有病毒的共同之处出发,找到了对任何病毒都有效且不怕它们变异的药物。  众所周知,致病性的病毒非常难以对付,例如,两年前在非洲爆发疫情的埃博拉(Ebola)病毒以及最近流行的寨卡(Zika)病毒。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病毒的个头儿非常小,比人类细胞的平均直径小一百倍。虽然它们并不能

采用新一代测序法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直到不久之前,宏基因组学研究还因为高费用、低流通量以及在应用Sanger-方法克隆步骤中出现的结果不准确而受到限制。而今借助于新一代序列测定方法即可获得宏基因组样品全面的图像。宏基因组学研究(metagenomics)是指研究一种复杂微生物群体在其生命空间的全部基因信息。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刻画

Cell公布最新基因组测序结果

  去年夏天西非埃博拉爆发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测序了这种致命病毒的基因组,为人们揭示了许多疫情蔓延的关键信息,比如说病毒只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病毒在多次传播中获得了许多新突变等等。  虽然埃博拉爆发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这场疫情并未结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答。为此,哈佛大学

埃博拉病毒致病效应研究获进展

  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对人类最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达的致病效应。  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王华林学科组介绍,埃博拉病毒可编码多种形式的糖蛋白,但是

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原理

  前言   病毒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需要在宿主内复制,并促进它们传播到其他地方。在人类中,大多数临床相关感染来自其他动物,这一过程仍在继续。最近的例子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们对单个细胞具有高

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的研究中获进展

  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对人类最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达的致病效应。  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华林研究员学科组介绍,埃博拉病毒可编码多种形式的糖蛋白,但是

NEJM/Science:基于Remdesivir的组合药物对抗冠状病毒前景

  据数据,在中国,截止北京时间1月31号9时,全国确诊人数已经达到9811例,疑似15238例,死亡213例,治愈214例。在美国,截至目前为止,确诊的病例为六例,并且首次出现人传人现象,目前患者分别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地区,伊利诺伊州(2例),加州(2例)和亚利桑那州。AA(美国航空)、DELTA(

埃博拉疫苗10年前已研制 因无市场未做人体试验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早在约十年前就宣布,研发了在猴子身上百分百有效的埃博拉疫苗。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8日报道,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早在约十年前就宣布,研发了在猴子身上百分百有效的埃博拉疫苗,但因为埃博拉疫苗当时没有市场价值,以致科学家一直没有展开人体试验。  《纽约时报》报道,早在约十年前,美

一个课题组两篇Cell发布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重要研究

Drug targets for Dengue, Zika and Ebola viruses。图片引自:https://www.drugtargetreview.com/news/38327/drug-targets-virus/  病毒是与其宿主共同进化数百万年的分子机器,以利用其专门的细胞内环

九问新冠病毒:比SARS狡猾哪儿?抗生素为啥不管用?

  这个春节,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对于鼠年的憧憬,不断滚动的疫情播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在这场战“疫”中,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参与医务工作,还不断通过互联网做科普。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这些天面对的线上咨询

埃博拉疫苗因安全性及有效性而面临艰难审批过程

  有史以来,没有哪个疫苗像默克公司生产的埃博拉疫苗一样如此迅速地向前发展。从去年秋天第一个人接种该疫苗,到9个月之后的今年7月,一个不同寻常的临床试验在几内亚几乎令人无法相信的条件下进行——偏远山村、研究人员的质疑、案例稀少。无论如何,结果证明,这种疫苗确实有效,而且,预计效果为74.7%~100

不要打针,请将疫苗传染给我 未来疫苗能在人群中传播

科学家正在开发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的疫苗,以减少接种疫苗的人数。图片来自网络  在人类对抗各种传染病的进程中,疫苗为我们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今天,天花和风疹几乎被根除,每年数以百万人免于因感染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而致死,背后功臣非疫苗莫属。  当足够数量的人群接种疫苗后,获得的群体性免疫力将

《细胞》:揭示致命病毒的组装机制

  来自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致命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组装的分子机制,这将为研究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靶标。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研究表明,组装和释放新病毒的同一个分子也能将其自身重新组装成不同的形状,并且每个形状控制着病毒生长周期的不同步骤。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

2015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理论的改写、技术的更迭,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2015年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对基础物理的求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对人脑功能的发掘,也有对争议性技术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而最让我们欣喜的是,今年的国际“十大”,有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消息。  1.中科大首

大众科学评出2015年最佳的12项拯救生命的科技

  预防下一个流行病  VSV-EBOV埃博拉疫苗  一种新的疫苗常常需要6~10年来完成临床试验,而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仅仅花了10个月。2014年8月,当人们意识到它在西非的爆发是全球性的健康危机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加快疫苗的研究过程。这种疫苗通过将埃博拉病毒的蛋白质转移到其他病毒上来,以引发一种防止

大众科学评出2015年最佳的12项拯救生命的科技

  预防下一个流行病   VSV-EBOV埃博拉疫苗   一种新的疫苗常常需要6~10年来完成临床试验,而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仅仅花了10个月。2014年8月,当人们意识到它在西非的爆发是全球性的健康危机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加快疫苗的研究过程。这种疫苗通过将埃博拉病毒的蛋白质转移到其他病毒上来,以引发一种

纳米酶试纸条:控制埃博拉传播的利器

  曾在西非地区肆虐的埃博拉病毒,令近两万人感染,夺走了上万人的生命。这种在当时缺乏治疗手段的传染病,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疫情,精确诊断成为了发现感染者的关键所在。纳米酶试纸条新技术示意图  《自然》杂志曾发文呼吁,希望科学家能够尽快研制出符合现场检测需求的新技术。

寨卡疫情紧急状态解除,且看2017寨卡病毒研发管线

  自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例以来,寨卡疫情不断发酵,开始在巴西等美洲国家持续肆虐,对疫情地区带来了一定的恐慌。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传播,还可经性交传染,多数感染者不会发病,但是偶尔会出现发烧、红疹、关节疼痛等轻微病状。其对人类的威胁主要在于孕妇一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发

美研究人员发明寨卡病毒候选疫苗

  利用可编辑RNA疫苗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明出一种寨卡病毒候选疫苗。这种疫苗由信使RNA簇构成,信使RNA簇被封装到一种纳米微粒中,一旦进入细胞,RNA将转译为蛋白质并引发宿主免疫反应。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疫苗效果如同合成病毒,但不是病原体、不会传染,人类可以控制疫苗表达的时间。因为它

冠状病毒17问:2019-ncov疫苗有多重要?

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种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链线性RNA病毒,也是一种最大的RNA病毒。冠状病毒属于网巢病毒目。我们通常说的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两个亚科之一。该亚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个属。  冠状病毒的包膜是由双层脂质和跨膜蛋白组成。病毒的

冷冻电镜可用来检测化合物

  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能够对快速冷冻在接近天然状态的蛋白复合物进行结构分析。现在,冷冻电镜不仅可用于测定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还可用于分子量相对较小的蛋白复合物,包括膜蛋白。这种强大的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方法如X射线晶体学(XRD)和核磁共振(NMR

PLoS Pathog:埃博拉病毒蛋白导致大量炎症和血管渗漏

  发表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的一则报告:覆盖在病毒表面的,并在感染过程中从受感染细胞脱落的埃博拉病毒GP蛋白,可以引发免疫反应失调,影响血管的通透性。  埃博拉病毒有7个基因。其中一个叫GP,其编码两个相关的蛋白质:一个较短的分泌蛋白,一个为更长的贯穿病毒膜、伸出病毒表面的

PLoS Pathog :埃博拉病毒蛋白导致大量炎症和血管渗漏

  发表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的一则报告:覆盖在病毒表面的,并在感染过程中从受感染细胞脱落的埃博拉病毒GP蛋白,可以引发免疫反应失调,影响血管的通透性。  埃博拉病毒有7个基因。其中一个叫GP,其编码两个相关的蛋白质:一个较短的分泌蛋白,一个为更长的贯穿病毒膜、伸出病毒表面的蛋白。在病

华人学者为HIV、埃博拉治疗照亮前路

  最近,由利兹大学领导的一个华人研究小组首次观察到了“艾滋病病毒(HIV)和埃博拉病毒如何附着于细胞以传播感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天出版的《Angewandte Chemie》,为这类病毒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不是破坏病原体,而是阻断它们如何与细胞相互作用。  本文首席作者、来自利兹大学

华人学者为HIV、埃博拉治疗照亮前路

  最近,由利兹大学领导的一个华人研究小组首次观察到了“艾滋病病毒(HIV)和埃博拉病毒如何附着于细胞以传播感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天出版的《Angewandte Chemie》,为这类病毒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不是破坏病原体,而是阻断它们如何与细胞相互作用。延伸阅读: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发表

一文读懂全球新冠疫苗进展 20种疫苗正在进行人体试验!

  《纽约时报》网站载文称,今年1月,SARS-CoV-2基因组的破译工作开始进行,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超过145种新冠病毒疫苗,其中20种疫苗正在进行人体试验。文章梳理了已经进行人体试验以及一些仍在进行细胞或动物试验但有望成功的疫苗的进展情况。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文章将疫苗的测试过程

盘点:2015年医学与生物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国家Top10

  美国  人脑研究取得新成果,医学与疾病防治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学成果纷呈。  2015年,美国科学家在人脑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学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类大脑,尽管它只有铅笔上橡皮擦那么大,发育程度与一个5周大胎儿的大脑相当,尚没有任何意识,但具备人脑绝大多数细

免疫系统如何清除病毒?湖大科研团队有新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病毒感染有自限性。这个自限性就来源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然而免疫系统究竟是如何去清除病毒的,在科学界仍是一个谜。近日,湖南大学生物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所团队新发现了一种免疫抵抗RNA病毒的工作机制,揭示了蛋白质TRIM21通过调控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参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