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与老挝生物技术与生态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8月18日,老挝科技部部长Borviengkham Vongdara、老挝科技部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所常务所长Ratsamy Phanthavong等一行12人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交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座谈会上,双方就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进行会谈交流并达成共识,昆明动物所副所长赖仞与Ratsamy Phanthavong分别代表昆明动物所和老挝生物技术与生态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动物资源调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该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推动昆明动物所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与老挝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昆明动物所的国际合作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继泰国和越南之后,昆明动物所第3次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合作协议。 会后,Borviengkham Vongdara一行参观了昆明动物博物馆。 座谈会现场协议签署仪式......阅读全文

昆明动物所举办GLP培训

  4月13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举办GLP培训会,研究所生物产业化中心及实验动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生物产业化中心副主任杨启成博士就GLP的理念、管理准则及目标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在GLP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数据可追溯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解释。同时,生物产业

昆明动物所揭示家养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

  青藏高原低氧低压、寒冷、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养动物高原适应性状遗传机制的解析,不仅能够研究环境与遗传发育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助于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长远开发利用,为高原家畜育种、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和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文

昆明动物所揭示新的肿瘤靶标

  肿瘤目前是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中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除了传统的放化疗等方法外,靶向治疗是肿瘤临床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该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特异的分子靶标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而不杀伤或较少损伤正常细胞。相比传统放化疗方法,靶向治疗具有耐受性好、毒副作用轻微

昆明动物所完成“一三五”国际评估工作

  11月18日至20日,秋意浓浓,阳光暖人。  中国科学院组织国际专家对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了“一三五”现场诊断评估。评估专家组由来自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的9位专家组成,王小凡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张凤代表中科院向远道而来的专家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

昆明动物所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关于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论文Transgenic rhesus monkeys produced by gene transfer into early-cleavage–stage embryos using a simi

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认证

  11月29日,昆明市科学技术局为昆明动物研究所颁发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许可证,许可生产的七种饲料包括:实验猴繁殖、维持饲料,树鼩繁殖、维持饲料,大小鼠繁殖、维持饲料,实验兔维持饲料。   根据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许可证的认证程序,首先七种饲料要通过实验动物饲料检测部门的抽样检测,且各项营

昆明动物所保密体系建设工作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10月14日,中科院安全保卫保密办公室和昆明分院一行9人,对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现场审查验收。昆明动物所领导及保密领导小组成员和涉密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院安保办主任吴立光首先分析了当前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全面推进保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朱鹮群体演化历程

  1月11日,《当代生物学》以The Genomic Footprints of the Fall and Recovery of the Crested ibis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国捷课题组、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将57份博物馆

昆明动物所家养动物线粒体DNA数据分析取得进展

  作为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线粒体DNA(mtDNA)被广泛应用在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评估、群体进化历史解析等诸多研究中。随着测序技术的改进,目前已有大量的mtDNA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并提交到公共数据库。然而,相关数据的质量却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评估。之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人类mtDNA数据中存在着

昆明动物所哺乳动物回声定位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回声定位是一种基于听觉能力的特殊感觉机制。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动物利用回声定位进行导航、搜索食物和躲避障碍物等,从而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人们已经在动物行为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对回声定位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其产生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

昆明动物所揭示动物高原适应在分子水平的趋同性

  探讨动物的高原适应是研究物种对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的理想模型。以往研究中通过比较高海拔物种与低海拔近缘种,在分子及表型层面鉴定了很多高原物种的适应特征。然而,已有研究多侧重于高、低两物种的比较,而高原环境存在很大的异质性,高海拔是个较宽泛的范围,不同海拔地区(2000米、3000米、4000米、50

昆明动物所揭示rRNA加工机器的进化机制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核糖体RNA的加工成熟及其与核糖体蛋白的结合是核糖体亚基装配的基本过程。真核生物的该过程是在核仁中进行的。在酵母上已有报道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的加工成熟,是由一个被称为SSU Processome(小亚基rRNA加工体)的核酸蛋白复合体

昆明动物所金鱼起源研究取得新进展

  金鱼是一种珍贵而独特的观赏鱼类,由于其颜色五彩缤纷,体形婀娜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以观赏为目的的长期人工选择,使得金鱼的外部形态(眼、背鳍、尾鳍、体型、鳞片等)同其野生鲫鱼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变异,这在动植物的变异中是相当罕见的,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进化与进化基

昆明动物所揭示非洲家犬复杂的源流历史

  近日,《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杂志》(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课题组题为A Cryptic Mitochondrial DNA Link between North European and West African Dog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摸清云南鱼类“家底”

  记者8月15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副研究员陈小勇在《动物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4期上发表了云南鱼类名录,种数达620种。该研究进一步印证了云南是中国淡水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并刷新了《云南鱼类志》的纪录,为全面摸清云南鱼类的“家底”、厘清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陈小勇介

昆明动物所研发新的生物气味探测装置

  在人类社会的多种场合中都有气味探测的需求,尤其现代社会中反恐、缉毒问题日益突出,而啮齿类动物在研发生物气味探测系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认知障碍病理实验室研究员马原野组的何静等开发设计了的一套新的生物气味探测装置,在该装置中5只受训合格的小鼠同时探测指定目标气味,正确率可达9

昆明动物所揭示肺癌侵袭转移新机制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吸烟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增加,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首位死亡原因。肿瘤细胞分子水平的改变,如染色体、基因改变,已被认为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最主要机理。寻找新的肺癌相关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深入研究肺癌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发现新的诊断标

昆明动物所瞳孔检测诊断疾病研究获突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认知障碍病理实验室马原野研究员介绍说,早在唐朝,中国的珠宝商就发现,购物者对珠宝的喜爱程度越强,瞳孔就变得越大。珠宝商往往根据购物者瞳孔大小来喊价。在现代,瞳孔大小的变化特征一直是眼科和神经科检查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研究发现,瞳孔的动态变化与某些神经精神病关系密切

昆明动物所Nature子刊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旱稻(upland rice)优良品种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位基因(elite variety tag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lleles ,ETASs)。相关论

昆明动物所揭示海豚水生适应的分子基础

  随着基因组数据的迅速增加,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是目前分子进化的研究热点。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针对已公布的海豚基因组,通过与其他近缘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系统地鉴定出海豚中经历正选择的基因及位点,为理解海豚等鲸目动物的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澳洲野犬群体起源机制

  澳洲野犬(Canis lupus dingo)英文名dingo,分类学上属于犬属,灰狼种,澳洲野犬亚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野生动物。它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首先,它生活在与外界孤立的澳大利亚,却不是澳洲的原生物种,由于澳洲的特殊地理位置,澳洲野犬只会是人类迁移澳洲携带过去的,因此研究澳洲野犬

昆明动物所构建秀丽线虫脂代谢途径网络

  动物模型对研究脂代谢调控和代谢性疾病是必不可少的。模式生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第一个全基因组被测序的真核生物(1998年)。在过去的10多年中,由于其生活周期短、低成本、易培养和操作等优点,秀丽线虫成为一个研究脂代谢调控、肥胖和肥胖相关代谢性疾

昆明动物所揭密两栖动物强大的免疫系统

  任何生物包括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适应环境,并在不同的有害因素(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刺激下保持自身的稳态。两栖类动物是从水生的鱼类演化到真正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在脊椎动物的系统进化中占有非常关键的位置。两栖动物分布广泛,在平原、丘陵、高山的各种复杂生态环境中均可发现它们的踪影。一方面,

昆明动物所首次发现两栖动物Cathelicidin抗菌肽

  抗菌肽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菌肽由于其不易导致微生物耐药而成为新型抗感染药物研究的热点。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抗菌肽的发掘和利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识别了500种以上的抗菌肽。Cathelicidin和Defensin是脊椎动物中的两类最主要的抗菌肽。Cat

昆明动物所参加2012年新疆产学研洽谈会

  7月10日至12日,以“促进合作交流,推动跨越发展”为主题的“2012年新疆产学研洽谈会暨院士企业行”活动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   此次会议有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疆内各地州市、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及有关企业的代表逾千人参加。洽谈会规模大、层次高、内容丰富,是近年来新疆举办的最盛大的一届产学研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心境障碍易感机制

  心境障碍是一类遗传力较高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然而,其表型的复杂性及参与因素的异质性导致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仍不特别明确,缺少明确的生物标记物。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指出,参与情绪控制和认知功能的脑区(比如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等)的结构和功能在心境障碍病人中出现异常,而

昆明动物所人类大脑转录组进化研究获进展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脑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得到了极大得增加。脑的结构使得人类有着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极高的认知能力,比如语言能力、抽象思考能力等等。转录后修饰,如RNA编辑、可变剪切等能够由相同的DNA序列生成不同的RNA,进而翻译成不同的蛋白质构体,是扩大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机制。随着二代测序发展,转录后

昆明动物所3项973项目获准立项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以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申报的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历经函评、复评、综合评审等环节的严格评审后获准国家立项。     其中,2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分别是张亚平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和保护研究”项目、中德马普青年科

昆明动物所等完成脂高鲮的分类修订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317.shtml   高鲮属Altigena Burton 1934是一类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底栖性大中型鱼类,属于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Kottelat(200

昆明动物所人类早期逆境猕猴模型研究取得进展

  无论是在啮齿类还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母婴分离常常被用来模拟人类在童年时期经受的不幸打击(早期逆境)。母婴分离能够导致个体应激系统功能紊乱和异常的行为。对于人类,这种负面影响在个体成年之后仍然明显存在,但是对于啮齿类,同样的负性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部分甚至全部被逆转。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