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

6月24日,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仪式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召开。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洪凡、上海生科院院长陈晓亚,以及方荣祥院士、盖钧镒院士、洪孟民院士、林鸿宣院士,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11个成员单位近50位领导专家参加了揭牌仪式。 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是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共同支持和指导下于2009年开始正式建设。中心的建设创新了跨行政区、跨单位、产学研紧密联合的植物基因科研与产业化协作联动发展的新体制,并着力在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主要作物重要功能基因分离、转基因分子育种等方面开展工作,最终目标是要把中心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植物科学研究基地。 植生生态所所长薛红卫主持揭牌仪式。陈晓亚致辞,李家洋、陈洪凡、农业基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段子渊研究员分别对中心的揭牌表示热......阅读全文

国家基因库揭牌仪式在深圳举行

  22日,深圳国家基因库开业仪式在深圳大鹏新区隆重举行。深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田 夫致辞,祝贺基因库主体建筑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对国家基因库筹建5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与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吴道闻、深圳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刘胜、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梅永红,执行主任徐讯等一起

植物转基因技术

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将外植体放入含有外源基因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ociens)菌液中浸泡,然后转入共培养基,再转入筛选培养基诱导抗性愈伤组织和抗性芽,生根后的抗性植株移栽至营养钵生长。(2)基因枪法 又称微弹轰击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外源DNA黏附在微小的金粒或钨粒表面,然后

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

  6月24日,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仪式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召开。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洪凡、上海生科院院长陈晓亚,以及方荣祥院士、盖钧镒院士、洪孟民院士、林鸿宣院士,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11个成员单位近50位领导专家参加了揭牌仪式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转基因动植物

1.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自从人类学会蓄养动物、耕作植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物种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转基因动植物

1.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自从人类学会蓄养动物、耕作植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物种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

植物转基因的相关介绍

  植物转基因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它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稻 、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而且可用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来生产外源基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特点

  利用植物来生产疫苗的最大优点是他可以作为食品直接口服。通过各种植物转基因技术将多台疫苗基因转入植物,从而得到表达多肽疫苗的转基因植物。随着抗体基因工程能将抗体基因(从小的活性单位到完整抗体的重、轻链基因)从单抗杂交瘤中分离出来,人们就开始想办法利用转基因植物来表达这些抗体。  1989年Hiat

转基因植株的选择实验——转基因植物的分析

实验材料叶片试剂、试剂盒液氮DNA 纯化试剂盒bar 基因引物吐温PPT仪器、耗材PCR 分析塑料盆实验步骤一、PCR 分析1. 当植株长到合适大小时(即 3 ~4 张叶片),取约 2 cm 长的叶片,立即放于液氮中,抽提基因组 DNA。2. 在液氮中将叶片磨成粉末状,并使用 Wizard 基因组

转基因植物中的筛选基因

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是在离体条件下对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进行人为“加工”,并按照人们的意愿重新组合,以改变生物的性状和功能,然后再通过适当的载体将重组DNA转入生物体或细胞内,并使其在生物体内或细胞中表达,从而获得新的生物机能。这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植物一般称为“基因工程植物”。自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转基因动植物的应用

  自从人类学会蓄养动物、耕作植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对物种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迫切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