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朱英国院士获湖北首个百万科技大奖

湖北首个百万科技大奖被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摘得。9月8日,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武昌召开,大会共授予342项科技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委书记罗清泉亲自向他颁发证书和100万元奖金。 朱英国今年69岁,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与袁隆平比肩的植物遗传育种学家。在国际公认的杂交水稻稻系中,袁隆平的“野败型”、朱英国的“红莲型”和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目前,“红莲型”不仅达到国际优质米二级标准,更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新突破,比“野败型”亩产高出300多公斤,已在全国推广种植4000多万亩,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北省科技厅成果处副处长张宝庆介绍,这算是湖北省首个百万级科技大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自2000年开始颁发,是湖北省最高级别科技奖项,至今共6届,前5届奖金均为50万元,共6位专家获此殊荣。自2007年度始,该项奖金......阅读全文

让苍生不再挨饿 “水稻院士”用一生履行承诺

  8月9日凌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8月13日,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举行,武汉大学师生代表,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友好等500多人前往送别。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在朱英国院士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照片:烈日下,绿油油的水稻田里,习近平总书记查看水稻长势,并向朱英国

让苍生不再挨饿 “水稻院士”用一生履行承诺

  8月9日凌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8月13日,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举行,武汉大学师生代表,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友好等500多人前往送别。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在朱英国院士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照片:烈日下,绿油油的水稻田里,习近平总书记查看水稻长势,并向朱英国

朱英国院士获湖北首个百万科技大奖

湖北首个百万科技大奖被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摘得。9月8日,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武昌召开,大会共授予342项科技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委书记罗清泉亲自向他颁发证书和100万元奖金。 朱英国今年69岁,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

武大红莲稻:40年产学研启示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抱此信念,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起求索了近40年。  因为执著,他们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一路飘香,与日本培育的“包台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一起成为同行公认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种子远销东南

朱英国院士:“水稻候鸟” 情系农民

  秋风乍起,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他又转战五指山下的海南;次年春天,他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   今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顶着酷暑深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考察。   在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前,习近平先后察看了珞优8号、珞优10号、两优234

我国抗褐飞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8月15日,国际上首个红莲型抗褐飞虱三系不育系“珞红4A”在武汉通过鉴定。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抗褐飞虱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褐飞虱是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对水稻构成严重威胁。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每年稻飞虱发生面积均在2

抗褐飞虱杂交稻新不育系稻诞生

  不用打农药就可以让水稻抵抗顽敌褐飞虱,这是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8月15日,这项名为“红莲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珞红4A”的成果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国家杂交稻工程中心副主任邓华凤等专家组成的

袁隆平,朱立煌等人最新PNAS解析杂种优势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遗传学的途径,综合表型组、基因组和转录组等组学信息,通过对二个永久性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和图位克隆揭示了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杂种产量优势的关键性状及相关的基因和QTLs。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

社会各界送别“农田院士”朱英国

  “英才翘楚首创红莲播四海,国士擎天长留教泽伴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13日在武昌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于绍良,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代表,武汉大学师生代表,朱英国的亲属、生前友好等500余人前来送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遗传学家

朱英国院士:粮食生产应居安思危

朱英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时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我们还要看到危机,要有危机感。   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续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