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球物理学评论快报》:温室气体导致美国高温

在过去的2006年,温室气体似乎对全美国超过一半的高温纪录(如图)负有责任,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在这一年所产生的影响似乎要小得多。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通过对18个计算机模型生成的42项气候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上述结论。研究人员在9月5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评论快报》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同时推断,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聚集将使破纪录高温的出现几率比工业化时代之前提高15倍。 ......阅读全文

地球升温4摄氏度若不干预CO2含量将比工业化前翻倍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

海洋所等在热带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8月21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Weakening Atlantic Nin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诺-太平洋遥相关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

Science:展望2016,有所期有所不期

  2015年年末,Science回顾了重大的科学突破、社会事件、年度图片。紧接其后,Science又撰文对2016年热门事件和研究热点进行预测和分析,思考哪些话题将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光彩?相应地,又有哪些事件将会有所冷却从而转移?  商业气象数据 Vs 政府气象数据  政府机构,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

保护臭氧层需积极应对替代技术挑战

  对话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刘蔚  中国在保护臭氧层的同时对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哪些贡献?20年中淘汰ODS 带来的协同减排温室气体相当于中国一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对下一步保护臭氧层工作有哪些政策建议?必须加强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推动环境友好替

忽略人类行为对变暖的反馈成气候建模瓶颈

   在孟加拉,人们正在把一座清真寺移往安全的地方。图片来源:Magnum  目前的地球气候模型体现了物理和生物物理学过程。但地球已经进入新的状态:人类也在适应环境变化。这一重要情况必须被模拟。但仅基于简单经济叙述(从温室气体减排到未缓和的发展)的未来气候预测并不切实际。  面对干旱和海平面上升,人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柳叶刀》:全球变暖将带来巨大劳动生产率损失

   近日,医学期刊《柳叶刀》在英国伦敦发布了《柳叶刀2030倒计时》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们对极端高温都异常脆弱,而这一威胁目前还在不断增加,户外劳动者、身体不适者、城市中的老年人受影响最大。  报告显示,全球每人每年经历的热浪天数增加了1.4天,2017年较2000年多损失了32亿

土壤呼吸测量研究技术方案

世界气象组织网站26日说,今年7月,全球多地高温、干旱、灾难性降水等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健康、农业、生态系统等带来广泛影响。下图为IPCC主席Hoesung Lee在2018年《Climate chang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报告

低碳经济:地球系统观的实践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齐晔   “近20年,我一直在环境气候科学这个领域工作,与其中的许多科学家都有接触。对气候变暖,上世纪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学家一直有质疑;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正常现象——允许不同的声音,要求大同存小异,要看共识。”   虽然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早已

研究揭示人类活动改变南海北部珊瑚礁数千年发育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天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发育模式研究上取得进展。  珊瑚礁以其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被誉为“蓝色沙漠中的绿洲”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全球珊瑚礁已进入了一个以“人类活动显著改变地球系统”为特征的

【Nature】2017年最受期待的十大科学事件

  2016年已接近尾声,2017年即将来临。那么下一年将会发生什么科学事件,最近的nature网站选出了下一年最具期待的十大科学事件。看看你最期待的是哪一个。  中国的钢铁业是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波涛汹涌的气候  如果美国不能履行唐纳德·特朗普所承诺的改善气候的承诺,那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

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12月18日举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上揭晓。  2012年度高校这十大科技进展是:安徽医科大学主持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学主持的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先

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

盘点美国基础研究投资新趋向:着眼创新 面向未来

  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经济复苏步履蹒跚的客观环境下,以及在国会共和党人施加的巨大政治压力下删减了联邦政府的多项开支计划,但2012年美国在科技领域内的公共预算计划仍然达到了1479亿美元的规模,整体上比2011年度增加了2亿美元,其中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还达到了两位数。

坎昆陷入迷局:出现各国都不高兴的妥协

  哥本哈根的惨痛经历挫伤了领导人们的信心,这也意味着坎昆会议不会吸引更多国家高级别领导人的关注。然而,聚集在坎昆的人们仍在努力,为了一个令“每个国家都感到不高兴的妥协结果”  当地时间12月4日晚8点至10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墨西哥坎昆会场,两场内容

冬季雾霾严重也有极地气变的份

  雾霾已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焦点。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体现出党和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信心。解决雾霾问题要靠科学施策,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成为治霾的关键。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系王育航教授牵头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地北冰洋

研究人员对美能源部拟建新系统态度谨慎

美国已有与拟建的六代气候模型   现在确实需要高分辨率模型,并且它能在下一代超级计算机上高效运行。   那些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需要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地球气候的科学家,可能很快会有一个有效的新工具。美国能源部(DOE)正在计划创造自己的新计算机气候模型。这也是美国第六个建模工具箱。但是,在一些

没想到吧,雾霾还跟北极有关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夏天北极的温度比较高,那么当年冬天中纬度地区的霾就会比较重。这一发现或可作为雾霾预警。  没想到吧,雾霾还跟北极有关!  还记得去年夏天北极圈内出现罕见高温,一度达到32℃?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冬天北京雾霾频发,仅去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就出现4次重污染天气过程?  这两个看似

访英国科学家摩尔:百年前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摩尔和自己的中国座驾骑行在北师大校园。   租住在鼓楼胡同里的英国科学家摩尔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骑着自行车、穿过护城河,来到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下称“北师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尔来北师大全职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的引进学者

全球变暖:从二氧化碳单月浓度创纪录看气候变化影响

  不久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消息称,今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月平均浓度达到400.83ppm(1ppm=百万分之一),创造了200万年来的最高值。  NOAA温室气体首席科学家彼得·坦斯说:“这既让人不安又令人生畏。让人不安是因为发生的速度如此之快,与地球自身的自然变化进程相比,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

Nature:展望2020年即将发生的科学大事件

  近日,Nature杂志展望了2020年将会发生的重大科学事件,其中包括火星探索计划、国际气候会议、培育人-动物杂交体等。NASA2020年的火星探测计划将配备一架可拆卸的无人驾驶直升机Credit: NASA/JPL-Caltech  1、火星探索计划  2020年,包括3个着陆器在内的几艘航天

专家认为深海吸收热量暂缓全球气候变暖

  海洋专家在青岛举行的一学术会议上表示,近15年来,虽然温室气体排放仍在加速上升,地球气候系统仍在持续吸收热量,但全球表面温度却呈现出增暖减缓甚至停滞趋势,其中深海发挥着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在8日至9日举行的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年会上对新华社

南京大学:温室气体增暖效应或被严重低估

   近日,南京大学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外团队在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 water of oceanic low-level c

海洋所等发表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评述文章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合作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表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也是中国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海洋领域综述文章。  应《自然》杂志邀请,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温室气体排放科学评价与减排战略和政策研究”通过评审

成果评审会现场  1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主持完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科学评价与减排战略和政策研究”通过了成果评审。评审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气象局西北区域气候中心、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和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领导

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3月1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朱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进的历史(1960-2015)海洋热含量变化估计》(Improved estima

丁一汇:近15年全球变暖减缓 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10月23日举行的中英气候变化科学交流会上表示,海洋表层温度上升的减弱和太阳活动的显著减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变暖出现减缓和停顿的主要原因。  丁一汇表示,根据观测,全球地表温度自1998年以来并没有出现显著上升,而是出现了全球变暖的减缓或停顿现象。这个时期全

科学家为全球森林“称重”

   研究显示,全球树木正在经历一次快速生长,并且正吸收数十亿吨温室气体。这意味着树木正在削弱全球变暖。  红杉树能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图片来源: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美国切萨皮克湾西面的一片森林中,Geoffrey Parker用卷尺测量了一棵鹅掌楸幼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