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找到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证据

近日,《自然》期刊发表题为《大西洋翻转流减弱的观测指纹》的文章指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已经减弱了大约15%。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图片来源于网络 AMOC是地球主要的洋流循环系统,它能重新分配地球的热量,进而影响气候。由于缺乏直接的环流观测,科学家并不了解自工业化以来AMOC的变化。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结果来识别海表温度特征指纹,海表温度特征指纹包括近极地环流区域的变冷和墨西哥湾流区域的增暖,其在冬季和春季最为明显。在气候模式中,该特征指纹与由于二氧化碳增加导致的AMOC减弱有关。在海表温度长期观测数据中也能发现该特征指纹,这表明自20世纪中叶以来,AMOC存在明显的减弱。该特征指纹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MOC减速使得向北热量传输减少进而导致近极地环流区域变冷,同时AMOC减速使得墨西哥湾流向北移动进而导致墨西哥湾流区域增暖。 该研究基于......阅读全文

科学家找到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证据

  近日,《自然》期刊发表题为《大西洋翻转流减弱的观测指纹》的文章指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已经减弱了大约15%。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图片来源于网络  AMOC是地球主要的洋流循环系统,它能重新分配地球的热量,进而影响气候。由于缺乏直接的环流观测,科学家

科学家找到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证据

科学家找到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证据 近日,《自然》期刊发表题为《大西洋翻转流减弱的观测指纹》的文章指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已经减弱了大约15%。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MOC是地球主要的洋流循环系统,它能重新分配地球的热量,进而影响气候。由于缺

《Science》: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海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驱动源

  最新的一项国际研究指出,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主要发生在格陵兰以东的副极地海域。图:OSNAP观测系统及其观测的北大西洋副极地区域海洋环流系统。整个观测系统从加拿大经格陵兰向东直至苏格兰,覆盖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伊尔明厄海(Irminger S

大西洋环流减缓致气候变暖加剧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学者合作发现,现阶段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以下简称AMOC)的减缓并不会导致全球变冷;相反,可能会更有利于全球变暖。该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  据了解,AMOC是大洋热盐环流传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AMOC将北大西洋低纬度的高温、高盐水向北输送至高纬度地

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或致大西洋环流在2025年后崩溃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论文提醒称,在温室气体排放持续的情况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一个携带热带暖水北向前往北大西洋的巨大洋流系统)可能在本世纪中,或可能在2025年后的任意时间崩溃。这些评估强调了人类行为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该论文介绍,AMO

末次冰期以来中纬度西风在轨道与千年尺度上的变化

  西风作为全球尺度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动量、热能和水汽的搬运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全球气候。尤其是在中纬度地区,西风激流的位置和强度在重塑降雨模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中纬度西风的演化历史及其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仍缺乏深刻的理解。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对气候有重要影响 大西洋洋流近几十年来明显减弱

  英国《自然》杂志11日发表了两篇分析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减弱的研究论文,AMOC对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涉及热量的再分配,并且影响碳循环。研究发现AMOC近几十年来明显减弱,但这是否反映了长期性的自然变化仍不为人知。图片来源于网络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此次提供的古海洋学证据表明,自

微小太阳辐射变化促地球进入冰河期

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是南北半球物质与能量的主要传送带,但南半球的过程如何影响AMOC冰期间冰期的形态变化尚不明确。1月14日,英国卡迪夫大学、兰州大学等有关这一问题的新发现以《南极冰山重构大洋环流》为题

全球海洋热浪/冷浪事件特征及其物理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40.shtm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付垚博士,首次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再分析资料和CMIP6模式揭示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暖

科学家对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机制提出新见解

  近日,《自然-地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的文章。文章重建了从4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北大西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在3400万年前在长达200万年的时间段里南北半球气候的差异性演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海洋环流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巨大影响作用。  古近纪(6500万-2300

科学家揭示大气与海洋热量输送模式新变化

   除了温室效应和二氧化碳,还有什么会影响气候变暖?近日《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大气和海洋系统中热量传输方式的变化,对未来全球升温也影响有加。  地球表面的热量输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大气和海洋会将热量沿着赤道—极地的方向传输,从而使地球系统的热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没有热量输送,热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海洋热量和碳储存中的隐藏角色

新的研究显示,位于海洋表面以下深处的水下波浪有些高达500米,在海洋的热量和碳储存中起着关键作用。由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量化了大西洋中水下波浪和其他形式的湍流的影响。他们发现,目前为政府政策提供信息的气候模型未能准确反映这些水下现象的重要性。人类活动排放

警惕!气候危及引起多个“灾难性”气候临界点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近期进行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温上升1.1摄氏度,由此引发的气候危机已经令世界濒临5个“灾难性”临界点,其中包括格陵兰岛冰盖融化等。 研究人员指出,触发临界点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为维持地球上的宜居条件并使社会保持稳定,人们必须竭尽所能防止越过临界

南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古气候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未解的谜题,即为什么在一段较长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为结束,而后又再次重复变化?这种冷暖转变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

南半球与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古气候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未解的谜题,即为什么在一段较长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为结束,而后又再次重复变化?这种冷暖转变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

地球轨道变化可触发气候突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个“史”不仅仅是人类文明演化历史,更是漫长的地球自然变化史。  “利用复杂气候模型,我们对过去三四万年的气候瞬变进行模拟实验,首次证实地球轨道的变化可以直接触发气候突变,系统论证了地球轨道变化对气候突变的双重调节控制。”11月4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球科学卓越

海洋所在热带经圈翻转环流观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在利用次表层潜标观测热带经圈翻转环流(TMOC)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表。  浅层的经圈翻转环流是风生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TMOC存在于热带太平洋,并嵌入到副热带环流中,包括赤道上升流、表层向极的流

2018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2018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共推荐了24项。经学会理事投票,评选出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确认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项目进展:该

黄土10Be定量重建亚洲季风降水变化研究取得突破

  5月25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刊登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Warren Beck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共同领导的团队在利用中国黄土10Be重建古降水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黄土10Be记录的55万年以

厄尔尼诺影响太平洋经向模态机制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52.shtm

小经管环向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

小经管环向焊接接头的透照布置小经管环向焊接接头采用双壁双影透照布置,当同时满足T(壁厚)≤8mm,g(焊缝宽度)≤Do/4时应该用倾斜透照方式椭圆成像椭圆成像时,应控制影像的开口宽度(上下焊缝投影zui大间距)在1倍焊缝宽度左右。不满足T(壁厚)≤8mm,g(焊缝宽度)≤Do/4时或椭圆成像有困难时

经腹腔镜与经**宫颈环扎术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结...

经腹腔镜与经**宫颈环扎术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探讨经腹腔镜与经**宫颈环扎术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 2016 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宫颈机能不全患者 43 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 28 例) 采

印尼贯穿流水体追踪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796.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团队在印尼贯穿流(ITF)水体在印度洋的流动路径和去向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气候杂志》(Journal of Clima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强度及其对ENSO影响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证明了太平洋经向模态的强度及其对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持续增强。相关研究发表于《气候杂志》(Journal of Climate)。范汉杰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王春在研究员和杨崧教授等

太平洋经向模态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在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研究了太平洋经向模态(PMM)的位相非对称性及其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PMM是太平洋最为强盛的热带外海洋-大气模态之一。PMM活动能够引起赤道的纬向风异常,配合

2021年度气候变化十大科学事件发布

为及时反映国内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领域热点事件和国内外气候变化领域前沿科学进展,2022年初,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于启动 “2021年度气候变化十大科学事件”评选活动。专家组在初步遴选的基础上,通过函评方式邀请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气候变化领域知名专家(包括

自制钢钩经宫腔镜取嵌顿环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自制钢钩联合宫腔镜下取嵌顿环(或残环)有效性和优势。 方法:本实验分为两组,研究组是将60cm长直径0.1cm的不锈钢丝通过宫腔镜的插管鞘孔至镜体前方弯曲成钩,用“钩”去钩住嵌顿环或残环向外牵拉而取出。对照组是用异物钳通过宫腔镜的插管鞘孔钳夹住环向外牵拉

生态环境部向4省区移送环评机构问题线索

  近期,生态环境部向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河南等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移送部分环评机构问题线索,要求相关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对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据悉,此次移送的问题线索大部分是生态环境部在组织对环评文件进行技术复核时发现的,主要问题是环评机构

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环评报告及批复向社会公开

  6月25日,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将中石油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正式向社会公开。   从6月25日开始,公众可在安宁市宁湖公园综合展馆查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同时,为方便公众了解项目环评相关情况,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官方网站上公布项目环境影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