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交流是牛属物种驯化的重要手段

牛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们在数千年来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牛属动物中的很多关键科学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最新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牛属现存物种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欧洲野牛和美洲野牛等等。历史上,家养动物伴随着人类迁徙到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牛会与当地各种野生牛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 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研究员、吴东东研究员课题组发现,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牦牛与藏黄牛之间存在显著的基因交流。在家牛中,受选择作用影响,与毛色相关的基因通过交流被导入到了牦牛基因组中,部分藏黄牛基因组中的低氧诱导通路基因则又从牦牛中获得,这也意味着藏黄牛通过“拿来主义”,从牦牛中快速获得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基因交流是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阅读全文

基因交流是牛属物种驯化的重要手段

   牛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们在数千年来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牛属动物中的很多关键科学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最新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牛属现存物种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欧洲

基因交流是牛属物种驯化的重要手段

牛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们在数千年来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牛属动物中的很多关键科学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最新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牛属现存物种包括普通牛、瘤牛、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牦牛、欧洲野牛和美洲野

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co

昆明动物所在家养动物基因交流研究中取得进展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的发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吴东东课题组近期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E

西北农林科大证明东亚家牛有三个不同的血统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团队与雷初朝团队合作,在黄牛分类和遗传适应性研究领域获进展,相关成果6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者对我国22个代表性地方品种的111头黄牛和8个陕西石峁遗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黄牛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比较了国外27个牛种的149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

西北农林科大证明东亚家牛有三个不同的血统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团队与雷初朝团队合作,在黄牛分类和遗传适应性研究领域获进展,相关成果6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研究者对我国22个代表性地方品种的111头黄牛和8个陕西石峁遗址的4000年前的古代黄牛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同时比较了国外27个牛种的149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首

牛牛出没!印度野牛“闪现”西双版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75.shtm 近日,在云南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消防员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开展联合巡护,在整理野外红外相机监测的数据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度野牛。 视频中,只见3

壁画和DNA记录欧洲野牛诞生

   一项研究通过对古代DNA和壁画进行分析,证明大约在12万年前,已经灭绝的西伯利亚野牛和现代牛的祖先杂交,诞生了现代欧洲野牛。欧洲野牛与北美野牛截然不同,由于缺乏化石记录,有关它的起源一直模糊不清。尽管如此,本研究显示,通过壁画推断得出的欧洲野牛演化情况与基因证据准确匹配。相关成果10月18日发

印尼爪哇岛发生7.1级地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05.shtm速报参数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4月14日17时55分(当地时间4月14日16时55分)在印尼爪哇岛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600公里,震中位于南纬6.30度,东经111.2

印尼发现罕见的爪哇犀牛幼崽

一头新的爪哇犀牛幼崽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公园被发现,这给保护世界上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带来了希望。上个月,爪哇岛乌戎库隆国家公园安装了126个监控,其中一个摄像头捕捉到了这头小犀牛,估计它的年龄在3~5个月大。印尼环境部发布的新闻图片显示了在乌戎库隆国家公园拍摄到的一只稀有的爪哇犀牛。   图片来源:U

爪哇稻杂种优势研究获进展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对爪哇稻及其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爪哇稻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热带山区。爪哇稻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很重要。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肖国樱领衔的研究团队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黄牛哪里来?有3个血统来源

新华社西安6月26日电(记者陈晨、姜辰蓉)中国的黄牛是从哪里来的?记者26日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来自我国多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血统来源,即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及中国南方瘤牛。这一研究将为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团队与雷初

中国黄牛哪里来?有3个血统来源

  中国的黄牛是从哪里来的?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来自我国多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血统来源,即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及中国南方瘤牛。这一研究将为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团队与雷初朝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研究成果于2018

首次中国印尼爪哇海沟联合深潜科考完成

3月28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返回三亚,完成首次中国-印度尼西亚爪哇海沟联合深潜科考航次任务。本航次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牵头组织实施,是国际上首次在爪哇海沟开展大范围、系统性的载人深潜科考。科考队于2月8日从三亚起航,历时50天,“奋斗者

Mo同位素制约爪哇岛弧岩浆作用与壳幔循环过程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幔地球化学学科组于洋副研究员与黄小龙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Mo同位素制约爪哇岛弧岩浆作用与壳幔循环过程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释放不同俯冲组分交代地幔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通讯》  壁画和DNA记录欧洲野牛诞生  一项研究通过对古代DNA和壁画进行分析,证明大约在12万年前,已经灭绝的西伯利亚野牛和现代牛的祖先杂交,诞生了现代欧洲野牛。欧洲野牛与北美野牛截然不同,由于缺乏化石记录,有关它的起源一直模糊不清。尽管如此,本研究显示,通过壁画推断得出的欧洲野牛演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热带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粟黍农业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从黄土高原向西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规模定居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Chen et al. Science, 2015;Li et al. Nation

环保组织宣布非洲西部黑犀牛正式宣告灭绝

非洲西部黑犀牛正式宣告灭绝  非洲西部黑犀牛于11月10日宣告灭绝,该消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IUCN),IUCN同时表示,犀牛的另外两个亚种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中非的北部野生白犀牛可能已经灭绝了,而越南的爪哇犀牛也可能已经灭绝,也许就在2010年,偷猎者杀死了最后一只。  少量的但逐渐减

褐家鼠及其姊妹种的物种分化与基因交流机制

  5月8日,国际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研究组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赵方庆两个研究组合作,对我国褐家鼠及姊妹种——大足鼠的基因组比较研究的成果(滕花景/张瑶华/石承民等,Population

第二次青藏科考揭开白牦牛“身世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97.shtm19日,记者从青海省青藏科考服务中心获悉,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兰州大学刘建全团队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揭示了家养牦牛广泛遗传渗入导

线粒体与核内基因交流-借助表观遗传途径促进肿瘤进展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经常在癌症,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脏疾病中发生异常。线粒体发生的变化是否与癌症扩散存在真正联系一直存在争议。  在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线粒体借助一个新机制影响细胞核内与肿瘤进展相关的基因表达。

35年前的冷冻精子成功孕育出小牛犊

        “谁是你们的爸爸,它们去哪儿吃草了?”这个问题对于加拿大多伦多动物园最新诞下的两头小牛犊来说有些复杂。这两头美洲森林野牛(Wood Bison)通过人工授精孕育后分别于7月21日和7月28日在多伦多动物园呱呱坠地。  这两头雄性牛犊各有特别的出身,开创了多伦多动物园的两项新纪录。其中

河马如何交流?

“我们发现,一只陌生河马的声音比来自同一群体或邻近群体发出的声音,引起的河马行为反应更强烈。”法国圣艾蒂安大学的Nicolas Mathevon说,“除了表明河马能够根据声音特征识别同伴外,我们的研究还强调,河马群体是有领地的,它们对邻居的行为不像对陌生人那么咄咄逼人。”Mathevon和同事对生物

Sci-Rep:青藏铁路对普氏原羚种群基因交流的影响

  日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研究员团队及合作者通过线粒体测序和微卫星基因分型,对中国特有物种普氏原羚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并首次揭示了近期通过修建护栏网实现全线封闭的青藏铁路,已经开始阻隔普氏原羚基因交流,可能加剧栖息地片段化。图片来源于网络  普氏原羚(

转基因重大专项中期进展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4月25日至28日,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重要性状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子课题“抗病虫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项目中期进展交流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在研讨、总结过去一年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的基础上,对“抗病虫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子课题将来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同时研讨“十二五

《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发布

  5月22日,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对外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这也是我国发布的首个省级生物物种红色名录。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高正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孙航出席了发布会并介绍生物多样

“主要农业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总结交流工作举行

   2017年4月20-21日,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农业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了项目总结交流会。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赵要风教授、各课题负责人以及主要学术骨干等60余人参加了项目总结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高技术处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863计划项目首席

与主编交流实录

  一、事由   今天3月20日接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编辑部来信,为庆祝杂志出版50周年,编辑部举办征文活动。内容两部分:学术报告论文及志庆(即几年杂志的文章)。   以下是我与常务副主编李莎莎的短信实录交流:   1、周TO李:    我接到了征文通知。我(申报的)专题报告:   

工频交流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试验对于固体有机绝缘来说,会使原来存在的绝缘弱点进一步发展(但又不致于在耐压时击穿),使绝缘强度逐渐衰减,形成绝缘内部劣化的积累效应,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因此,必须正确地选择试验电压的标准和耐压时间。试验电压越高,发现绝缘缺陷的有效性越高,但被试品被击穿的可能性越大,积累效应也越严重。反之,

浅谈交流耐压试验

浅谈交流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试验是鉴定电力设备绝缘强度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是预防性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适用范围该试验方法适用于变电站、配电室、电力线路、设备安装等工程的电气绝缘试验。 二、试验工艺1、试验分类:(1)非破坏性试验绝缘试验:绝缘电阻、吸收比、极化指数、泄漏电流测试、介质损失角正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