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酶十年:实现从检测到肿瘤治疗的目标

2007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团队发现的纳米酶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发现打破了无机与有机世界的界限,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10年过去了,阎锡蕴团队继续在纳米酶领域深耕。近3个月来,他们连续发表3篇论文,实现了纳米酶从发现到设计、从检测到肿瘤治疗的目标,补全了纳米酶的定义版图。 7月2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团队在《自然—实验手册》上发布了一项学术成果,这是该团队3个月来发表的第三篇重要论文。阎锡蕴说:“今年是纳米酶发现后的第十年。”—— 这一年硕果频现:她们证实了纳米酶能用于体内肿瘤治疗;拿到了纳米酶产品的首个医疗器械证书;定义了纳米酶活性单位;还补全了纳米酶的定义版图。 放眼全世界,近10年间,纳米酶研究已在26个国家逾220个实验室开展,其应用研究也拓展到了生物、医学、农业、环境治理、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而中国科研人员也实现了在自己开创的领域里领跑全球的目......阅读全文

铁蛋白载药靶向肿瘤治疗研究新进展

  铁蛋白是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的储铁蛋白,具有独特的壳-核结构,外壳由24个亚基自组装形成蛋白笼,内腔可以装载治疗药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阎锡蕴团队研究发现,人重链铁蛋白识别肿瘤标志分子——转铁蛋白受体1(TfR1/CD71),无需偶联靶向配体即可识别肿

生物物理所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研究中取得进展

  9月30日,PNA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药物靶向输送领域的最新成果。这是他们继发现纳米酶(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并将其应用于肿瘤诊断(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2)之后,又一次将纳米材料的新特性应用到肿

科学家揭示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新机制

  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国际期刊《先进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铁蛋白载硒降解融合蛋白AML1-ETO诱导分化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新机制。  白血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肿瘤,位居儿童恶性疾病死亡率第一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白血病中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的一种

ACS-Nano:中国团队在恶性脑瘤领域获重大进展

  4月3日,ACS Nano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铁蛋白穿越血脑屏障并靶向治疗恶性脑瘤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首次发现铁蛋白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并可作为药物载体,实现对原位恶性脑胶质瘤的靶向和有效治疗。   DOI: 10.

生物物理所等在CD146调控细胞迁移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12月13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与动物研究所刘峰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Wnt5a uses CD146 as a receptor to regulate cell motility and convergent extension

生物物理所研究人员发现肿瘤血管生成新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通过研究,揭示了肿瘤血管内皮标志分子CD146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机制,从而获得了 CD146作为肿瘤血管生成标志分子的最直接证据。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标之后的又一突破,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血液学会主办的《血液》杂

科学家揭示肿瘤细胞迁移分子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刘峰小组合作发现,细胞黏附分子CD146作为Wnt5a的受体,激活了非经典Wnt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自阎锡蕴课题组首次报道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点以来,CD146已逐渐成为肿瘤靶向治疗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

  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了,今年是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院士推荐范围、渠道都较以往有较大修改,因此初步候选人数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选时大幅减少——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共有391人入围初选。而今年的初选入围名单只有157人,还不到2013年的一半。

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第二届“PI论坛”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科间的交流、增强思想的碰撞,本着“用学术吸引人,精神感召人”的原则,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第二届“PI论坛”在蛋白质科学楼举行。梁伟研究员是此次“PI论坛”的召集人。梁伟、杭海英、杨福全、孙坚原、柯莎、阎锡蕴、娄继忠等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王凡教授欢聚一堂,探讨科研

生物物理所地质地球所研制出肿瘤诊断新型纳米材料

  6月17日,《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诊断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无机纳米材料类酶活性之后(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的又一重大突破。  该项研

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铁蛋白药物载体

  素有“生物导弹”之称的肿瘤靶向治疗,核心目的在于精确狙击癌细胞,同时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而能把药物精准递送到癌细胞的载体,就像“导弹”的制导系统和动力装置。人类对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对生物体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药物载体,有着永无止境的追求。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在总结近十年工作

生物物理所揭示CD146促进肥胖发生的分子机制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卜鹏程课题组与中科院院士阎锡蕴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上,合作发表了题为CD146 is a Novel ANGPTL2 Receptor that Promotes Obesity by Manipulating Lipid Metab

我国学者利用铁蛋白探针实现特异靶向肝癌治疗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前期利用人铁蛋白特异识别肿瘤标记分子TfR1的特性,将纳米酶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并通过酶催化产生活性氧(ROS)杀伤肿瘤的基础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设计出一种能够特异靶向肝癌,使其可视化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铁蛋白探针,

检测自身免疫病:铁蛋白多聚抗原和多聚二抗检测

  自身免疫疾病是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后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因此,检测患者体内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指标。例如,用ELISA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SS)患者血清中的抗M3及α-fodrin抗体,为其诊断提供了重

苏州纳米所等发明microRNA表达谱高通量非标记检测技术

  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单链的短链RNA,长度约22个碱基,在动植物及人类中广泛存在,与发育、分化、凋亡、脂肪代谢、病毒感染和癌症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并显示出作为癌症、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等方面的新的分子标记物的巨大潜力,是近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的热点。对micr

我国研发出纳米酶治疗肿瘤新技术

日前,《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医学院高利增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纳米酶催化治疗肿瘤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首次证明,通过对纳米酶多酶体系的体内活性调控,可以将肿瘤代谢产物催化为毒性物质,实现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

Advanced-Science:纳米酶作为催化佐剂能提高鼻腔黏膜免疫

  近日,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高利增课题组的一篇研究论文。该工作提出了以纳米酶作为催化佐剂提高鼻腔黏膜免疫的策略。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呼吸道传播疾病,历史上每次流感病毒的大流行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

生物物理所在铁蛋白探针精准靶向肝癌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前期利用人铁蛋白特异识别肿瘤标记分子TfR1的特性,将纳米酶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并通过酶催化产生活性氧(ROS)杀伤肿瘤的基础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设计出一种能够特异靶向肝癌,使其可视化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铁蛋白探针,

生物物理所发现细胞黏附分子CD146促进乳腺癌进展新机制

  2011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D146, a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ducer, is associated with triple-negative b

我国学者发现铁蛋白可用于穿越血脑屏障药物载体

  近日,《ACS Nano》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田捷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铁蛋白穿越血脑屏障并靶向治疗恶性脑瘤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首次发现铁蛋白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并可作为药物载体,实现对原位恶性脑胶质瘤的靶向和有效治疗。这是阎锡蕴课题组继发现铁蛋

锡纳米粒子量子壳效应被证实

  德国斯图加特的马普固体研究所专家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研究锡纳米粒子证实,金属粒子的电阻损耗与粒子大小有关,当金属粒子呈纳米状态时,材料获得超导性能的温度会大幅增加。因此,在粒子足够小的前提下,通过量子效应可增强金属粒子超导性能60%。这一理论还可预测粒子的纳米精度,并为开发室温环境下

揭示血脑屏障发育机制

  记者近日获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晶晶课题组合作,揭示了血管因子CD146在血脑屏障(BBB)发育与功能形成中,协同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日前相继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蛋白质与细胞》上。   BBB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至关重要,

生物物理所研究发现肿瘤血管生成新机制

  6月20日,BLOOD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标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此项研究揭示了肿瘤血管内皮标志分子CD146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机制,是CD146作为肿瘤血管生成标

第二十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10月25日下午,第二十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承办。来自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4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第二十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

纳米尺寸硒化锡拥有优异热电性能

   硒化锡(SnSe)单晶是一种半导体,也是理想的热电材料。它能将废热直接转化成电能,或者被用于冷却。当一群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看到SnSe像石墨烯一样的层状晶体结构时,他们突然产生了神奇的顿悟时刻。  研究人员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集团所属《应用物理学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很快意

铁蛋白核酸递送系统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

  铁蛋白是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的储铁蛋白,具有独特的壳-核结构,外壳由24 个亚基自组装形成蛋白笼,内腔能以水铁矿形式储存铁。2012年,阎锡蕴院士团队发现人重链铁蛋白(Human heavy chain ferritin,简称HFn)识别肿瘤标志分子——转铁蛋白受体1(TfR1/CD71)。随后,又

阎辉:科研有无“格式”

  每年诺贝尔奖公布前后,国内舆论总要热闹一阵。一方面今日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另一方面则是迄今仍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后者甚至还不及一些经济实力不如中国的国家。  我们缺乏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原因之一,也可归结为科研人员的思维从项目申请开始,就被种种“格式”框定。  目前,国内所有科研项目申请

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揭晓

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房喻。张行勇摄        爆炸物与毒品便携式检测装置。陕西师大供图爆炸物部分基于叠层结构的薄膜荧光传感器。陕西师大供图11月28日,在主题为“开放·信任·合作”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执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年会

  1月18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学术年会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大报告厅隆重召开,实验室学术主任王志珍院士、委员林其谁院士、强伯勤院士、施蕴渝院士、隋森芳院士、王大成院士、蒋华良研究员、李林研究员、于军研究员、徐涛研究员、许瑞明研究员、秦志海研究员12位学委,实验室名誉主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活性“蛋白质”-捕光“梦工厂”

  蛋白质,英文名称“protein”,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时值春暖花开,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寻访,本报记者在这里看到的“蛋白质”,不仅充满科学的奥妙和神奇,而且彰显出其应有的活泼、活性与活力,恍若走进一所“梦工厂”。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