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复旦教授在近红外荧光成像导航手术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探针实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导航卵巢癌实体瘤和转移灶的精准切除,此方法有望在临床上用于腹腔恶性转移肿瘤的精准手术导航。7月24日,相关研究论文以《活体内自组装的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用作增强卵巢癌转移灶的手术导航》(“NIR-II Nanoprobes in-vivo Assembly to Improve Image-guided Surgery for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898)。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王培园为论文第一作者。 手术切除通常是恶性肿瘤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外科医生触诊和目视检查并不足以确保区分恶性和正常的组织类型,因此可能导致不完全切除或健康组织不必要切除。相比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中......阅读全文

近红外光学成像辅助手术导航的研究进展(一)

近年来,由于分子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放射性核素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磁共振成像之后,出现了高分辨率的体内光学成像,其中近红外荧光成像倍受关注,目前前哨淋巴结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通畅度、术中识别肿瘤、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以及淋巴管和血管的成像等都应用了近红外荧光成

植物表型组学研究平台建设及技术应用

在生物学和遗传育种领域,表型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全部特征,包括外观、基本维度、形态和颜色,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表型采集分析是指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测量这些特征。表型组(phenome)则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状特征,不仅局限于农艺性状,还包括植株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状态及生化组分。随着许多重要作物

“百人”团队拓展NIR-1b近红外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团队发现一类分子染料在NIR-1a和NIR-1b区域中都具有不同的荧光发射峰,并通过植物绿萝叶脉和动物脑胶质瘤模型证明NIR-Ib区域近红外荧光成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打破常规!科学家拓展近红外荧光成像光谱范围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团队发现一类分子染料在NIR-1a和NIR-1b区域中都具有不同的荧光发射峰,并通过植物绿萝叶脉和动物脑胶质瘤模型证明NIR-Ib区域近红外荧光成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共聚焦扫描显微术

近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钱骏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以AIE纳米粒子为探针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共聚焦显微术,成功实现了800 μm深度的高空间分辨的活体鼠脑三维成像以及活体鼠脑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成像。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硕士研究生虞文斌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郭兵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相关研究作为封

体内荧光成像技术的进展(三)

成像新策略的出现改进探针亲和性的多种途径探针同靶点的紧密和特异性结合通常是成像成功的关键。因为许多成像靶点都位于细胞表面之外,所以多途径原则可以用来改善探针的结合亲和性。最近有两篇文献报道了用于异种移植肿瘤αvβ3 整合素(integrin)体内成像的RGD(Arg-Gly-Asp )寡肽的

长春光机所研制出具有高效近红外吸收/发射的碳纳米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曲松楠课题组突破了碳基纳米点在近红外波段发光效率低的难题,首次研制出具有高效近红外吸收/发光特性的碳纳米点,实现了基于碳纳米点的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并在近红外-Ⅱ区(1400nm)激发下同时实现了双光子近红外发射和三光子红光发射,在基于碳基纳米点

生物医学光学技术(二)

表1 主要成像技术及应用场合(Nature Reviews 2002)成像方法 主要应用场合磁共振成像(MRI) 高对比度,用于表型、生理成像和细胞跟踪的最好的全方位成像系统。计算机层析成像(CT) 肺和骨癌成像超声成像 血管和介入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分子代谢,如葡萄糖,胸腺嘧啶核苷等的成

FluorCam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应用案例——氮素营养状况评估

  氮素是植物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传统的氮素分析方法需要对叶片进行烘干消解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还要使用大量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学药品,更重要的是难以对同一植株进行跟踪检测,在野外大田采样测量也非常不方便。为了更加便捷准确地进行植物/作物氮素营养状况评估,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无疑是必需的。   近日,Jo

FluorCam多光谱荧光成像技术应用案例——氮素营养状况评估

  氮素是植物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传统的氮素分析方法需要对叶片进行烘干消解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还要使用大量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学药品,更重要的是难以对同一植株进行跟踪检测,在野外大田采样测量也非常不方便。为了更加便捷准确地进行植物/作物氮素营养状况评估,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无疑是必需的。   近日,Jo

近红外光学成像辅助手术导航的研究进展(二)

5.近红外光学成像造影剂    在近红外光波范围内,大多数组织很少产生近红外荧光,需要使用近红外光学成像造影剂,最常用的有机NIR荧光团是聚甲炔类化合物,另一类是半导体纳米晶体或量子点。5.1 非靶向外源性造影剂5.1.1吲哚青绿吲哚青绿(ICG)又称靛青绿或福氏绿,是

生物医学光学技术

  摘 要:随着生物分子光学标记技术的不断进步,光学技术在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医学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本报告首先简要介绍光学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发展概况,然后从基因表达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讨论生物分子光学技术的特点与优势,阐明基于分

生物医学光学技术

  摘 要:随着生物分子光学标记技术的不断进步,光学技术在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医学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本报告首先简要介绍光学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发展概况,然后从基因表达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讨论生物分子光学技术的特点与优势,阐明基于分

如何选择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希望能通过该技术来长时间追踪观察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希望能观察到荧光标记的多肽、抗体、小分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与传统技术相比,活体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比较

分子影像产品的研究与发展,是伴随着分子影像成像理论和成像算法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在荧光标记的分子成像方面,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实验室研制成功可以对小动物进行跟踪性在体荧光断层分子影像的系统,并接连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一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外某些公司改进了现有的体外荧光成像

光声成像与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介绍

光声成像与近红外光学成像的完美结合 1.光声成像结合近红外光学,两种成像模式的融合:近红外超声成像技术的原理:当近红外脉冲激光照射到生物组织上,生物组织吸收光能量而产生热膨胀,在脉冲间隙释放能量发生收缩。伴随着热胀冷缩的过程会产生高频超声波,吸收光能量的多少决定了产生的超声波的强度。因为不

高光谱成像与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生菜和玉米无损检...

高光谱成像与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生菜和玉米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通过无损检测方法高精度地提高研究植物功能和结构的能力已成为植物育种和精准农业的主要目标,植物表型的新兴研究方法在揭示植物生长、产量、品质和抗各种胁迫的数量性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除了全自动表型分析系统之外,其它一些成本可接受的高通量研

苏州纳米所受邀发表近红外II区活体荧光成像展望

  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 nm, NIR-II)极大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 nm) 面临的强的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王强斌团队经

化学发光检测,还有更优秀的近红外荧光检测Western blot

  在介绍近红外荧光凝胶成像凝胶成像检测方法之前,我们来回顾下化学发光的历史:WB是目前蛋白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1981年由尼尔·伯奈特(Neal Burnette)所著的《分析生物化学》中首次被提出,一直延续至今,仍有很多忠实的粉丝。   化学发光检测的优点:   灵敏度高,其灵敏度高达fg

植物表型组学概念和测量方法讨论

首先植物表型是受基因和环境因素决定或影响的, 反映植物结构及组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结果的全部物理、生理、生化特征和性状。说到育种不得不提到“表型”的概念,在生物学和遗传育种领域,特别是作物育种领域,表型是指基因型和环境决定的形状、结构、大小、颜色等生物体的外在性状。表型组又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状特

Fluoptics移动式活体成像仪介绍

Fluoptics –移动式活体成像仪可用于大,小动物,肿瘤研究,心血管研究,药物示踪和疗效评估等方面。    随着医学及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科研人员越来越希望能直接监控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表达,有效地研究观测转基因动物生理过程,譬如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

荧光显微成像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论文摘自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济南 250014摘 要 荧光显微镜与荧光光谱仪耦合系统可获取显微荧光成像及微区荧光光谱、荧光寿命的测定信息,广泛应用于细胞、组织中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分析,核酸的识别检测,金属离子、自由基的定量测定,以及纳米生物探针的研制等生物分析研究的热点领域。1 引 言

近红外荧光检测Western blot介绍

在介绍近红外荧光凝胶成像凝胶成像检测方法之前,我们来回顾下化学发光的历史:WB是目前蛋白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1981年由尼尔·伯奈特(Neal Burnette)所著的《分析生物化学》中首次被提出,一直延续至今,仍有很多忠实的粉丝。 化学发光检测的优点:灵敏度高,其灵敏度高达fg级别。从零

体内荧光成像技术的进展(一)

体内荧光成像技术利用一架灵敏的照相机,检测活的整体小动物荧光团的荧光发射,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为了克服活组织的光子衰减,通常优先选取近红外区(NIR)的长波发射荧光团,包括广泛应用的小分子靛炭菁染料。NIR探针的数目最近随着有机、无机和生物荧光纳米颗粒的采用而不断增加。在体内荧光成像领域,成像策略和

肿瘤精准诊断新方法有望试行 荧光成像检测肿瘤标志物

复旦大学昨天发布一项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并引起了国际关注。该校化学系教授张凡团队经实验发现,近红外荧光寿命成像技术可运用于活体多重检测当中,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肿瘤精准诊断方法。目前,对组织进行切片仍为临床医学中诊断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这一诊断方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与隐患。切片诊断技术不得不

我国成果研制近红外二区成像设备

  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设在该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历经近3年的医-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发出新型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系统及手术导航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术切除,精准、有效的肿瘤切除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而新兴的光学分子影像技术

手术导航系统在肿瘤治疗中应用

在众多的肿瘤治疗方案中,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完全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肿瘤切缘的正确评估一直依赖于外科医生的经验和视觉判断,而传统方法极低的探测灵敏度和肿瘤病灶的不完全切除也一直困扰着外科医生,所以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为了防止肿瘤细胞的残留和术后复发,只能人为的扩大肿瘤边缘并将其切除,即使如此每年

肿瘤精准诊断新方法 荧光成像定量检测多个肿瘤标志物

  复旦大学昨天发布一项最新科研重大突破成果,并引起了国际关注。该校化学系教授张凡团队经实验发现,近红外荧光寿命成像技术可运用于活体多重检测当中,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肿瘤精准诊断方法。  目前,对组织进行切片仍为临床医学中诊断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这一诊断方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与隐患。切片诊断技

近红外量子点用于败血症小鼠脑血栓在体成像

近红外成像可用于小鼠在体深层组织成像,包括淋巴结、肿瘤以及脑血管等。第二近红外窗口(1000-1400nm)荧光材料与第一近红外窗口(750-1000nm)材料比较,血液与组织的吸收及散射小,对活体组织具有更深的穿透能力,成像时呈现更高的信噪比。虽然单壁碳纳米管、稀土材料、硫化银量子点等均在第二近红

叶德举课题组JACS 酶激活的自组装NIR、MRI探针用于活体成像

  近日,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碱性磷酸酶(ALP)激活的双型探针。这种探针在ALP的作用下,可以自组装成纳米颗粒,用于体内近红外(NIR)和磁共振(MR)成像。该成果发表在JACS上(DOI: 10.1021/jacs.9b03649)。(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