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植物所揭示植物免疫反应调控新途径

为成功侵染植物,病原菌往往通过向植物细胞内注射效应蛋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而植物的NOD类受体(NLRs)可特异识别效应蛋白,并激发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但在无病原菌侵染时持续激活免疫反应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不利的。SUMO化修饰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影响蛋白质活性、稳定性、相互作用、细胞内定位等。有研究结果表明,SUMO E3连接酶SIZ1介导的SUMO化修饰可能抑制持续免疫反应,但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金京波研究组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了SIZ1通过SUMO化修饰转录抑制因子TPR1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TPR1与NLR蛋白SNC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19)形成复合物,正调控SNC1介导的免疫反应。研究人员发现,SUMO E3连接酶SIZ1与TPR1互作,并介导其SUMO化修饰;在无病原菌侵染时,SIZ1介导的SUMO化修饰抑制TPR1的转录抑制活性及TPR1-HD......阅读全文

植物多层次免疫和防御机制研究新进展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微生物的侵染威胁,在与微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策略克服植物多层次的免疫机制,引发病害。农作物病虫害导致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损失较大,威胁粮食安全。为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化学农药的施用给环境带来负担,威胁人类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机制

植物所发现环境温度调控植物免疫反应新机制

  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免疫反应的拮抗作用。温度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同时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反应的调控,环境温度升高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并伴随植物自身的基础免疫反应抑制。然而,目前人们对环境温度如何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了解甚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与福建农林大学唐定中团

研究人员发现环境温度调控植物免疫反应新机制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胡玉欣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发现TCP转录因子参与温度调控的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揭示了一条环境温度调控植物免疫的分子途径,进一步增进了人们对环境温度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认识。相关成果于1月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细胞和环境》。  TCP

研究揭示鸟苷酸交换因子OsSPK1正调控水稻免疫反应的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于11月1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Yoji Kawano研究组完成的题为Resistance protein Pit interacts with the GEF OsSPK1 to activate OsRac1 and

上海生科院合作发现植物免疫反应新的信号传递途径

  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王水副研究员和美国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实验室合作在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了植物免疫反应的一个新的信号传递途径。这一新的发现不仅将细胞周期和植物免疫两个最基本的生命现象联系起来,而且为深入地研究和调控

晚疫病菌致病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单卫星教授团队揭示了晚疫病菌负调控植物免疫的新机制,即晚疫病菌RXLR效应蛋白PITG20303通过靶向并稳定马铃薯丝裂原蛋白激酶激酶StMKK1,抑制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该研究以 “Phytophthorainfestans RXLR effector PITG2

过敏了怎么办?有可能治愈吗?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开始肆意生长。春回大地的景象让人欣喜,但也让人烦恼,因为一些开花植物的绽放意味着花粉过敏季节来临了。  过敏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发达国家,患有一种或多种过敏性疾病的人占总人口的20-40%左右。导致过敏的原因很多,有遗传的因素,更有环境的因素。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过敏更是直线式

揭示植物TIR结构域是一种促进细胞死亡的NAD+切割酶

  像人类和动物一样,植物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进化出复杂的免疫系统来抵御入侵的病原体。但与许多动物不同的是,植物缺乏抗体赋予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这意味着每个植物细胞必须自我抵御所有潜在的病原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隐藏在每个植物细胞内的由疾病抗性基因编码的蛋白复合物就像睡眠的军队,当检测到真菌或

研究发现触发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机理

   近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教授黎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BAK1)缺失后触发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机理,并解释了其生物学意义,在植物免疫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BAK1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应对病原菌入侵

植物为何不再对茉莉酸敏感

  和人类一样,面对不良环境,植物也会启动自身的免疫反应,这主要依赖于一种叫做茉莉酸(JA)的植物激素。但伴随生物进化,有的植物对这种激素不再敏感,单纯地依赖茉莉酸无法激发自身的免疫反应。  南京农业大学最新研究发现,原来是植物茉莉酸信号途径中的关键JAZ蛋白发生变异,导致蛋白的功能发生变化所致。这

微生所发现大丽轮枝菌核定位效应分子调节植物免疫抗性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具有广泛寄主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的黄萎病害,每年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一样,该真菌依赖于其分泌的效应分子(effector,或效应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从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够识别效应分子、激活更加强烈的植物免疫(ef

发现大丽轮枝菌核定位效应分子跨界调节植物免疫抗性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具有广泛寄主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的黄萎病害,每年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一样,该真菌依赖于其分泌的效应分子(effector,或效应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从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够识别效应分子、激活更加强烈的植物免疫(ef

研究发现植物天然免疫平衡调节器

  与动物相同,植物具有天然免疫系统,通过免疫受体蛋白感受各种病原微生物分子,并将信号传递给细胞内的其它蛋白激活防卫反应。  免疫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高效的免疫反应确保动植物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害,但过度免疫反应则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阻和各种人体免疫疾病。因此,精确控制免疫反应的活性非常重要。  近日,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 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

杰青研究员发表Cell子刊文章解析免疫动态平衡

  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 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

上海生科院在作物免疫和抗病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1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题为An E3 Ubiquitin ligase-BAG Protein Module Controls Plant Innate Immunity and B

生物技术还土壤“黑油油”

  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质量、农作物病虫害等问题正困扰着我国农业发展。稳粮增收战略的实施,要求农业走环境更友好、生态可持续的道路,而研发生物综合集成技术是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编者  近日,第一届“土壤质量建设和植物逆境解决方案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认为,在目前的

遗传发育所在植物免疫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利用多个层次的抗病反应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包括表面受体激活的抗性(PTI)和胞内免疫受体激活的抗性(ETI)。内吞作用可将表面受体运输到胞内进行降解和循环利用,在PTI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是植物主要的内吞方式,然而植物如何调控内吞作用以及内吞如何参与先天免疫反应并

植物抗病小体:有望增强植物免疫,减少农药使用

  植物具有复杂、精细调控的免疫系统,用于识别病原微生物、激活防卫反应,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侵害。植物细胞内数目众多的抗病蛋白,是监控病虫侵害的哨兵,也是动员植物防卫系统的指挥官。抗病蛋白被发现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们仍然不清楚它们的工作原理。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团

刘俊课题组揭示植物识别病原细菌的新机制

  假单胞菌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菌病害,该属内的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可以侵染动物和人。而侵染植物的丁香假单胞菌位列十大植物病原细菌之首,可以侵染番茄等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20年1月10日,期刊The EMBO Journal 以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我国学者揭示植物细胞膜上3-羟基脂肪酸免疫通路

  假单胞菌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菌病害,该属内的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可以侵染动物和人。而侵染植物的丁香假单胞菌位列十大植物病原细菌之首,可以侵染番茄等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20年1月10日,著名期刊The EMBO Journal 在线发表了刘俊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Tyrosi

遗传发育所植物天然免疫机制合作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植物通过细胞表面免疫受体和胞内免疫受体感受来源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激活天然免疫,抵御病原物的侵染;而病原细菌通过向植物细胞分泌效应蛋白,干扰后者的细胞活动,增加其感染能力。大部分效应蛋白的生化功能和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研究这些效应蛋白在宿主体内的靶蛋白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

科学家揭示番茄免疫系统调控机制

   科学家发现了植物免疫防御的新通路,这个发现或有助于番茄更好地抵御细菌的侵入,研究成果对于部分其它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生长同样具有意义。  春天就要来临,对于无数的美国人来说,春天意味着一个种植蔬菜和水果的好时节,当然也包括番茄。最近,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植物免疫防御的新通路,

遗传发育所在植物先天免疫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为了抵御病原菌的入侵,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免疫系统, 包括基础抗性和抗病基因介导的抗性两个层次。基础抗性属于第一层次的植物天然免疫,通常由植物表面的受体(PRRs)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进行识别后引发,具有相对广谱、稳定和持久的特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许多

微生物研究所揭示植物识别病原细菌的新机制

假单胞菌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菌病害,该属内的铜绿假单胞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可以侵染动物和人。而侵染植物的丁香假单胞菌位列十大植物病原细菌之首,可以侵染番茄等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20年1月10日,期刊The EMBO Journal 以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抗病小体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农作物病害是农业生产的巨大威胁。以往,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又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能否在保护作物的同时,少打药或不打药?  近日,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有望发展出新的植物防病害手段,提高农作物自身抗病虫害的能力。  日前,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

大豆孢囊线虫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大豆孢囊线虫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glycines)是引起大豆减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合理种植抗病大豆品种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防治SCN最安全有效的手段。但是长期种植单一抗性品种致使SCN新的毒性生理小种出现,导致原有抗性丧失。因此,解析SCN

植物所等发现植物免疫信号新组分

  在植物的免疫反应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向植物体内注射效应蛋白来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进而增强其致病性,而植物也相应进化出了一类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结构域受体蛋白(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NL

大豆受体激酶作为分子开关调节抗病免疫触发的分子机制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来源,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病害(细菌性斑点病、疫霉根腐病、大豆锈病等)的发生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植物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的免疫反应组成,微生物模式触发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

植物所等发现植物免疫信号新组分

  在植物的免疫反应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向植物体内注射效应蛋白来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进而增强其致病性,而植物也相应进化出了一类核苷酸结合富亮氨酸重复结构域受体蛋白(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