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7月24日,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迎芳课题组等的研究成果,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ISG54 reveals a novel RNA binding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functional mechanisms。该项成果是刘迎芳课题组继抗病毒蛋白ZAP(NSMB. 2012 Mar 11;19(4):430-5)研究工作之后,在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的又一新进展。 干扰素诱导基因56(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56, ISG56)家族成员在细胞抵御病毒入侵时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功能机制一直不清楚。早期的报道认为,ISG56家族成员ISG54和ISG56可以通过抑制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来行使抗病毒功能。随后有人发现,该家族成员还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ISG......阅读全文

干扰素抗病毒可以更“铁腕”

  经过对700余种表观遗传相关分子的筛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相关论文7月27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顾名思义,“干扰素”不直接“消灭”病毒,而是通过“干扰”达到抗病毒效果。它通过两个途径“干扰”,一

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有哪些

关于这个问题河南省公安医院等著名的专家谈到,干扰素是一种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而达到控制和减缓病毒复制的一种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但事实上,干扰素在中国的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因为我国乙肝患者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和小时候注射器传染而

α、β和γ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的检测

基 本 方 案 小 鼠 干 扰 素 诱 导 的 抗 病 毒 活 性 的 检 测材 料干扰素敏感的 L 929 成纤维细胞E M E M 培 养 基(Eagle 氏最低要求培养基)胰酶消化液检 测 样 品(具干扰素活性的血清或培养上清)小鼠干扰素的参照标准品 α -干扰素、β-干扰素、 γ-干 扰 素

干扰素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有何特点

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干扰素 - 其特点①间接性: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③种属特异性: 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

中科院CellRes发布抗病毒蛋白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通过解析抗病毒蛋白ISG54的晶体结构,揭示了新的RNA结合结构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7月24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刘迎芳研究员,其主要研

中科院Cell子刊解析非编码RNA

  来自中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种叫做NRAV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抑制干扰素刺激基因转录调控了抗病毒反应。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12日的《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陈吉龙(Ji-Long Chen)研究

中科院Nature子刊发布免疫学新文章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调控MAVS活性的一个自抑制机制。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1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侯法建(Fajian Hou)研究员

微生物所发现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新作用机制

  干扰素(IFN-α)和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手段,干扰素治疗是目前药物治疗后持续应答率最高的治疗方法,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可伴随表面抗原转阴,这也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终极目标。但干扰素对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双链聚肌胞与干扰素的区别

  双链聚肌胞(Poly I∶C)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链RNA,具有双链RNA的结构特性,能够模拟病毒感染后所形成的双链RNA,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

武大舒红兵院士Cell子刊发表最新免疫成果

  来自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内质网(ER)相关蛋白ZDHHC1是DNA病毒触发的、MITA/STING依赖性先天免疫信号的正调控因子。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8日的《Cell Host & Microbe 》杂志上。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舒红兵(Hong-Bi

内源性免疫反应控制HIV1病毒复制研究取得新成果

  免疫学研究领域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 1月26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ANK-Binding Kinase 1 Attenuates PTAP-Dependent Retroviral Budding through

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四种反应

无明显反应、细胞死亡、细胞增生后死亡和细胞转化。例如,副粘病毒SV5在细胞培养中产生大量病毒而不引起明显反应。多数病毒感染敏感细胞时,由于抑制了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而引起细胞死亡。痘病毒感染时,先刺激细胞多次分裂然后死亡,造成痘疱病灶。DNA病毒和RNA肿瘤病毒则引起细胞转化。 有些动物病毒于感染宿

Cell子刊最新发表应用Arraystar-LncRNA芯片研究宿主抗病毒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吉龙研究员长期从事流感病毒致病机理、抗病毒免疫学、病毒感染诱导肿瘤发生机理、肿瘤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其实验室利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芯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宿主抗病毒反应的长链非编码RNA——NRAV,通过抑制干扰素刺激基因转

应用Arraystar-LncRNA芯片研究宿主抗病毒反应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吉龙研究员长期从事流感病毒致病机理、抗病毒免疫学、病毒感染诱导肿瘤发生机理、肿瘤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其实验室利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芯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宿主抗病毒反应的长链非编码RNA——NRAV,通过抑制干扰素刺激基

Cell子刊最新发表Arraystar-LncRNA芯片研究宿主抗病毒反应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吉龙研究员长期从事流感病毒致病机理、抗病毒免疫学、病毒感染诱导肿瘤发生机理、肿瘤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其实验室利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芯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宿主抗病毒反应的长链非编码RNA——NRAV,通过抑制干扰素刺激基因转

Cell子刊最新发表应用Arraystar-LncRNA芯片研究宿主抗病毒...

Cell子刊最新发表应用Arraystar LncRNA芯片研究宿主抗病毒反应的文章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吉龙研究员长期从事流感病毒致病机理、抗病毒免疫学、病毒感染诱导肿瘤发生机理、肿瘤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近期,其实验室利用Arraystar Human LncRNA 芯片研究

外源性RNA的转录反应预测RNA病毒的广谱抗病毒药

  所有RNA病毒都通过与正常运输细胞RNA转录本不同的过程将其基因组传递到目标宿主细胞中。来自正常的细胞RNA转录的运输。病毒RNA的传递最多。进入大多数细胞的病毒DNA的运输因此触发了先天的抗病毒防御机制,将病毒RNA识别为异物。反过来,病毒已经进化出了破坏这些防御的机制,让它们在其中茁壮成长。

复旦大学首揭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引国际关注

  尽管医学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现和证实了“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是不解之谜。复旦大学今日披露,上海医学专家已解开其中谜团。   据透露,该校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率领课题组,历经4年多潜心研究和探索,终于

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新机制

  日前,《免疫学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阐述了天然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信号分子TBK1控制免疫缺陷病毒(HIV-1)复制的新机制,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病毒侵入机体时,天然免疫细胞会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干扰素的抑制介绍

  干扰素(interferon)是病毒感染后,感染病毒的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从白细胞中得到α-干扰素,从成纤维细胞中得到β-干扰素,在免疫细胞中得到γ-干扰素。干扰素结合到未感染病毒的细胞膜上,诱导这些细胞产生寡核苷酸合成酶、核酸内切酶和蛋白激酶。在细胞未被感染时,不合成这三种酶,一

抗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7月24日,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迎芳课题组等的研究成果,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ISG54 reveals a novel RNA binding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functional

抗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获进展

  7月24日,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迎芳课题组等的研究成果,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ISG54 reveals a novel RNA binding structure and potential functional mec

曹雪涛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观调控新机制

   《自然—免疫学》杂志8月29日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够通过RNA去甲基化修饰导致抗病毒效应分子mRNA核滞留、进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结果。   干扰素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

曹雪涛等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观调控新机制

  《自然—免疫学》杂志8月29日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够通过RNA去甲基化修饰导致抗病毒效应分子mRNA核滞留、进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结果。   干扰素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干

曹雪涛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观调控新机制

   《自然—免疫学》杂志8月29日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够通过RNA去甲基化修饰导致抗病毒效应分子mRNA核滞留、进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结果。  干扰素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干扰

调控I型干扰素表达和抗病毒反应的新机制

  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I型干扰素是调节抗病毒免疫的关键因子。Toll样受体TLR3/4、RIG-I样受体和胞内DNA受体cGAS在感知病毒感染后,通过激活TBK1和IRF3,诱导I型干扰素的表达,但I型干扰素表达失调也会引起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深入了解机体对I型干扰素表达

中科院、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IRTKS通过PCBP2 SUMO化 (SUMOylation)介导的MAVS降解负向调控了抗病毒免疫。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Zusen

PARP9:RNA病毒的非经典感受器

  RNA病毒感染在人群能引起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最近正在流行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就是由RNA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 这也让抗病毒免疫研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天然免疫细胞是人体对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最重要的防线。它

简述苦瓜毒蛋白的功能特性

  苦瓜抗病毒作用,研究得不多,对苦瓜提取物抗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CVB3病毒的研究更少,对其抗病毒的机理知道得很少,李双杰发现它可以诱导体内干扰素的形成,有人从苦瓜籽中提取的MAP30蛋白具有核糖体失活活性,可以直接终止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具有抑制红细胞裂解液的蛋白质合成活力,其作用机制是具

曹雪涛发文:揭秘追踪病毒逃逸“新伎俩”

  “以前研究病毒的攻击,关注细胞‘变多’了什么,这次我们反其道行之,从‘变少’入手研究。”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团队另辟蹊径,追踪到了病毒逃逸的“新伎俩”,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当日,国际期刊《免疫》(Immunity)刊发曹雪涛院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