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郭华东:打通“孤岛”让大数据之光普照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这个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数据规模将达到2016年的10倍。郭华东 “数据不但正在加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认为,大数据带来了科研方法论的变革,正在成为科学发现的新引擎。 当前国际上,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在科学领域,欧盟“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英国“科研数据之春”计划、澳大利亚“大数据知识发现”等,都在倡导由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模式。在联合国组织实施的全球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中,几乎每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 然而,通往这一美好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郭华东坦言,数据“孤岛”频现,不同领域大量科学数据处于沉睡状态,阻碍了科技进步。 2016年5月,中国科学家倡议并牵头发起了“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在主持这一计划......阅读全文

郭华东: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

  大数据的诞生与发展,为“数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学推动力。“数字地球”是国际上1998年提出的概念,它通过航天航空对地观测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与地球科学高度综合集成,实现模拟地球发展变化、支持政府决策、开展数据共享等重大目标。  在这一领域,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9

郭华东:大数据+大科学=大发现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 郭华东院士   “大数据是财富,是资源,是科研的战略高地。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研究方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行星地球的新钥匙。”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郭华东于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做出的判断。从数据发展历史看,19世纪70年代

郭华东:大数据正开启时代转型

  如今利用大数据开展科学研究的人、学科和行业越来越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所长郭华东说,大数据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将带来科研方法论的创新和科学发现的新引擎。   在6月17日由中科院学部主办的“空间地球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郭华东在演讲中说:中国拥有的数据量

郭华东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数据

   1999年,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有记者向时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华东(现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提问:什么是“数字地球”?郭华东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回答了他:“从我的观点来讲,‘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装进计算机!

郭华东:应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同处大数据起步阶段,我国应当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郭华东   郭华东说,数据是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产物。谷歌每天运算数据是20PB,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数据量约16 PB,全球

郭华东院士: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新一代数字地球》(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为题的论文。“这是数字地球发展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我们进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又一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

郭华东院士:应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中科院院士 郭华东 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同处大数据起步阶段,我国应当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国家大数据建设进程。 郭华东说,数据是科技领域飞速发展的产物。谷歌每天运算数据是20PB,欧洲核子中心每天产生数据量约16

郭华东当选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

  日前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第27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暨第22届CODATA全会上,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郭华东当选该国际组织主席,这也是CODATA成立44年来中国人首次任主席。  数据是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全球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和

郭华东:打通“孤岛” 让大数据之光普照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这个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数据规模将达到2016年的10倍。郭华东  “数据不但正在加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认为,

中科院院士《自然》撰文 诚邀各国专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1月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评论文章,呼吁各国专家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在这篇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文章中,郭华东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

院士建议打造“数字丝路”

  在8月25日举行的科技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提出打造“数字丝路”的建议。他说,通过“数字丝路”的建设,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地区在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业务和国际通信业务领域的互联互通。铺设高速跨国通信光缆,建设统一的数字化信

郭华东院士:科学大数据将打破传统科学研究

  在近日召开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提出“科学大数据”概念。他认为,作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驱动着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这一全新阶段。  郭华东打了个比方,“科学大数据是人类

助力“一带一路” 地球大数据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手段,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日,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本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会上如此表示。  郭华东在大会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背景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面临的数据

对地观测中心郭华东当选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

  10月24日至29日,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第27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暨第22届CODATA全会上,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当选为该国际组织的主席。这也是CODATA成立44年来中国人首次任该组织的主席职务。   CODATA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

郭华东:促进可持续发展,善加利用大地球数据

  2015年9月,联合国在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旨在让所有国家和利益攸关方携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

郭华东:利用大数据平台促进黑龙江可持续发展

“地球大数据的宏观、准确、动态监测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整合多源数据,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管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地球能够满足后代的需求,让全球走上可持续且具恢复力的道路。”在近日举办的2022年中俄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

  记者12月7日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首届“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北京通过《数字丝路科学规划(草案)》,根据该规划草案,在2016年到2019年,我国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地球大数据平台,建成数字丝路科学联盟,形成国际研究网络。  今年5月,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正式向全球发布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具有多样的环境,但缺乏宏观对地观测监测能力,用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的领先国家之一,可以并已经为这些国家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服务于他们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的构想正在变成现实。12月6日,第二届数

“数字丝路”延伸至东南亚 三大项目先行试点

   2月25日~26日,“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东南亚研讨会在泰国曼谷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来自近10个东南亚国家的代表表达了积极参与“数字丝路”建设的意愿,联合国各机构达成初步共识,将先行启动三大试点项目。  泰国副总理Prajin Juntong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表示,“数字丝路”计划在促进联合国

郭华东院士:重视发起国际学术组织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提交了“支持发起并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学术组织”的提案。  郭华东指出,我国科技在国际上正处于跟踪、并行和引领共存的发展阶段,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必要在一些领域形成引领态势。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主办国际学术组织、主持高水平国际会议、摘获国际科技大奖等

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召开

  4月4日至6日,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以“数字地球,改变未来”为主题,由总部设在中国科学院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澳大利亚测绘空间科学研究所、澳联邦空间信息产业联盟等机构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7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6

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召开

  4月4日至6日,第十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以“数字地球,改变未来”为主题,由总部设在中国科学院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澳大利亚测绘空间科学研究所、澳联邦空间信息产业联盟等机构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7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的6

科学家提出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路”科学构想

  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观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300余位空间对地观测领域学者和管理专家,16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我国科学家在会上提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构想。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数字丝路科学规划(V1.0)》在京发布

  12月6日至7日,第一届“数字一带一路”(以下简称“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国、英国、荷兰、印度、巴基斯坦、老挝、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研讨《数字丝路科学规划》、工作实施战略方案等有关工作。  DBAR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中科院院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与泛欧亚科学实验计划签署合作

  9月19日至21日,第三届泛欧亚科学实验计划(PEEX)科学大会暨第七次PEEX会议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召开。会议由莫斯科国立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俄罗斯空间监测研究所、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PEEX联合主办。来自芬兰、俄罗斯、中国等12个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该会议旨在探讨PEE

“数字丝路”计划东南亚研讨会召开

  2月25日至26日,“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东南亚研讨会在泰国曼谷召开。泰国副总理Prajin Juntong、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中国驻泰国大使吕健等出席会议。   会议主题为“东南亚各国在地球大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曼谷国际卓越中心成立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曼谷国际卓越中心近日在泰国成立。中国科学院、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T)、泰国地理信息与空间技术发展署(GISTDA)、亚洲理工学院(AIT)和蓝康恒大学及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等单位的百余位代表出席。   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秘书长颂西韦莱在致辞中表示,“

郭华东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奖项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郭华东院士领衔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奖项,并将在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展示。  据郭华东介绍,获奖项目“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源自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先导专项参展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日前,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携最新科研成果,并联合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及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亮相同期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   本次展览中,专项围绕“地球大数据服务‘数字中国’”主题,中科

可持续发展卫星观测联盟成立

  在9月6日举行的2022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由我国7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可持续发展卫星观测联盟正式成立,旨在充分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优势和潜力,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提供数据服务和科技支撑。  这7家单位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