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衰老机制:自私基因加剧炎症以及和衰老相关疾病

衰老影响着每一个生物,但是导致衰老的分子过程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虽然许多因素都促进衰老过程,但动物衰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炎症——这可能被一类自私的遗传因子放大。 人类的基因组中到处都是自私的遗传基因,这些重复的基因似乎对宿主没有好处,反而只想通过在宿主基因组中插入新的拷贝来扩增自己。一类被称为LINE1逆转录转座子是人类最普遍的自私遗传因子;人类和小鼠基因组中约20%由LINE1组成。 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怀疑LINE1会导致癌症和基因组不稳定。然而,这些基因组寄生虫所造成的伤害比研究人员最初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该研究由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包括Vera Gorbunova教授(Doris Johns Cherry生物学教授)和Andrei Seluanov生物学教授等完成,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他们的结果表明LINE1逆转录转座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活跃,并可能通过引发炎症而引起与年龄相......阅读全文

新衰老机制:自私基因加剧炎症以及和衰老相关疾病

  衰老影响着每一个生物,但是导致衰老的分子过程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虽然许多因素都促进衰老过程,但动物衰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炎症——这可能被一类自私的遗传因子放大。  人类的基因组中到处都是自私的遗传基因,这些重复的基因似乎对宿主没有好处,反而只想通过在宿主基因组中插入新的拷贝来扩增自己。一类被称

揭开玉米“自私”基因的面纱

     白色玉米为单向杂交不亲和新品种,未见与邻近黄色玉米“串粉”现象。受访者供图    玉米是很多粗粮爱好者的心头好。细心的“吃货”会发现,市面上的“纯种”玉米单价更高。    和小麦、水稻的自花授粉不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虽然“雌雄同株”,但却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这使得大田

Nature:基因也许不那么自私

  地球的生命起源一直是个重大的不解之谜。一项新研究提出,初始化学物质转化为生命物质是分子间相互协作的结果。从狼群狩猎,到细胞发挥功能,生命的各个层面都离不开协作。在17日Nature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中,Vaidya等人展示了RNA装配的自发性协作网络,提出生命起源于分子间的自发协作。文章主要对三个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水稻自私基因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发现了水稻自私基因,并由此破解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这是科学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发现,证实了植物界同样存在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非经典遗传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   万建民介绍,所谓自私基因,是指

一个自私基因使老鼠变成了移民

苏黎世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携带特定自私超基因的家鼠,从一个种群迁移到另一种群的行为,比其同类更为频繁,首次表明一种基因竟然可以影响哺乳动物的迁徙行为。家鼠分布极广,栖息地多样,室内室外都能栖息,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迹。除了盗取食物、咬坏衣物,随处可见的家鼠还会带来蔓延性瘟疫。苏黎世大学的一项研

揭开玉米“自私”基因的面纱-有助遏制花粉漂移

  玉米是很多粗粮爱好者的心头好。细心的“吃货”会发现,市面上的“纯种”玉米单价更高。  和小麦、水稻的自花授粉不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虽然“雌雄同株”,但却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这使得大田里的玉米往往因为“串粉”而难以保持其“纯种”特性。为了生产卖相和口感更好的纯种玉米,不得不采取时间或空间

院士团队揭示控制水稻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系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该研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

“自私的遗传因素”——超基因对基因组造成巨大破坏

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果蝇作为模型生物来研究分离失调(SD,Segregation Distorter ),这是一种自私的基因元素,使其遗传分离偏离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则,扭曲了公平遗传传递。“自私的基因元素”使人类基因组杂乱无章。它们似乎对寄主没有好处,而只是寻求自我繁殖,甚至会造成严重破坏。例如

自私基因打破百年孟德尔分离定律

  最近,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叫做R2d2的基因——减数分裂驱动(meiotic drive)2的响应基因,打破了一百多年以来的孟德尔“分离定律”,该定律认为,后代继承双亲每个基因两个拷贝其中一个的概率是相等的。  多年来,科学家们有证据表明,在哺乳动物中这一定

中国农业科学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家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于6月8日在国际学术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获得科技

控制基因能改变衰老吗

  生老病死,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但这并没有打消一些科学家研究衰老的热情。在他们看来,一个很简单的出发点就是:同是动物,为什么有的昆虫只能活几天,猫狗能活十几年,而乌龟的寿命却能长达一两百岁?   “不同物种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基因!所以我想,衰老的秘密也许就藏在基因里。它们里

Nature-Medicine发现抗衰老基因

  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个科学教条坚持认为在成年期失活的基因,实际上在防止大多数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潜在原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为对抗这些致命的疾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提出了医生可以利用这些基因来预防或延迟至少部分衰老效应这一诱人的前景。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医学》(Na

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

人类的寿命与个体细胞老化有关。3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破译了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机制。在确定了细胞衰老过程中遵循的两个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这些过程来延长细胞的寿命。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他们现在利用合成生物学扩展了这项研究,设计了一种解决方案,可防止细

研究发现抗衰老靶标基因

  2月27日,《自然》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两个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妨碍健康衰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时青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组合作完成。  衰老是生物体随时间推移各

Science雄文颠覆教科书!自私的基因改写遗传学基本定律

  本周,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Michael Lampson教授与他的团队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一些染色体会“欺骗”细胞,打破平衡,增加自己进入生殖细胞的概率,背后的机制则涉及一类自私的基因元件。这篇颠覆性的论文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Science雄文颠覆教科书!自私的基因改写遗传学基本定律

  每个人的体细胞内都有23对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我们又会将这些染色体通过减数分裂,让其中一半进入生殖细胞,传给下一代。依照教科书上的遗传学经典定律,一对染色体的分配过程是随机的,每一条染色体都有50%的机会,非常公平。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减数分裂有了更详尽的认识。科学

Nature发表衰老研究成果:胚胎基因再激活导致肌肉衰老

  生物通报道:发育基因和途径严格调控着胚胎的发育。这个过程是由所谓的Hox基因强烈驱动的。现在,来自德国Leibniz老化研究所(FLI)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基因当中的一个——Hoxa9,在老年时期被重新激活。这限制了肌肉干细胞的功能,因此,限制了骨骼肌的再生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研究结果表

研究发现Klotho基因影响细胞衰老

  众所周知,生活中经历的压力事件会让大脑提前衰老。近日,一项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与多种类型的精神压力相互作用。这些精神压力包括与细胞老化相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疼痛和睡眠障碍。  Klotho基因(以负责纺织生命之线的希腊女神Clotho命名)被认为与长寿和各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有关。这是第

抗衰老研究:从基因到药物

 自古以来,人类就追求青春常在,生命不老,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寻找“长生不老”秘方以及炼制“仙丹灵药”的活动。时至今日,人们 已认识到“长生不老”只是一个美梦,但是延缓衰老却是可能实现的,寻找抗衰老药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研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基因水平,进而发现了更多药物的抗衰老作

中国科学家揭示衰老基因机制

  中国科研人员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基于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基因研究,他们发现了一条会影响衰老速度的信号传导通路。新发现将有助于科学界加深对健康衰老过程的认识,并找到延缓这一过程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蔡时青博士领衔的团队在实验室中观察了雄性秀丽隐杆线虫在衰老过程中

基因研究揭示:癌症和衰老存在“制衡”

   本报讯 《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衰老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与退行性慢性病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轨迹一致,但与癌症的相反。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研究人员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在人类衰老后期,人类的主要死因从癌症变成了退行性慢性病。   在该研究中,德国基尔大学研究者生成了一个大型衰老相关基因表达谱数

研究发现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

  我国科学家从神经系统和基因层面揭示了衰老的原理,并发现了BAZ2B这一全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为延缓大脑衰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2月27日凌晨,相关研究成果以《两个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妨碍健康衰老》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论文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家揭示衰老基因机制

  中国科研人员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基于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基因研究,他们发现了一条会影响衰老速度的信号传导通路。新发现将有助于科学界加深对健康衰老过程的认识,并找到延缓这一过程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蔡时青博士领衔的团队在实验室中观察了雄性秀丽隐杆线虫在衰老过程中的交配

Nature新文章:母亲的基因影响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细胞会发生变化,遭受损伤。现在来自Karolinska研究所和马克思普朗克老化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衰老不仅由我们一生中的变化累积所决定,还受到遗传自我们母亲的基因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衰老的原因有许多,它们是由损害身体器官

我国学者发现延缓衰老“基因疗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体系在人间充质干细胞中鉴定出新的衰老调控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延缓机体衰老的新型“基因疗法”。该研究于1月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为延缓衰老、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干预靶标与新型策略。 细胞衰老是器官乃至个体

NIBS杜立林组在酵母中发现违反孟德尔定律的自私基因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指出二倍体中位于基因组同一位置的一对等位基因会以1:1的比例进入单倍体的配子中。有些自私基因违反这一定律,通过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来扭曲分离比例,从而在杂合二倍体形成的配子中以超过50%的频率出现。然而目前已经发现的这类自私基因的数目十分有限,并且在分子水平上被鉴定的更是寥寥无几

Nat-Genet.:衰老基因与血癌的联系

  近日,一项重要的新研究揭示:作为细胞的内部“时钟”,帮助控制老化过程的基因与癌症有着密切联系。伦敦癌症研究学会的科学家,发现影响老化过程的基因变异与骨髓瘤有联系,骨髓瘤是血液癌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这项研究将骨髓瘤相关的遗传变异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使总数成为七个,进一步揭示了疾病重要的

科学怪人直击衰老奥秘-寻找长寿基因

   报道:美国J. Craig Venter研究所的Craig Venter博士是科学界里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与企业家。由于其在人造人,以及对基因研究等方面的偏执热爱,因此被戏称为“科学怪人(Bad boy of Science)”。   3月4日Venter博士宣布建立一家新公司:Hum

科学家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9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