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境的沧桑巨变,置身其中的生物轮番上阵,最初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或逃离、或绝灭、或自我改变“演化与隆升并进”,最终只剩下适应高寒缺氧环境的物种得以保留和繁衍,由此成就了一部生命演化的史诗。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已知迷鳃类多个代表性化石,将化石种和现生物种一起纳入历史生物地学分析,通过化石校正和祖先分布区重建,揭示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迷鳃鱼类可能在始新世经由西藏借道印度扩散至非洲的演化历史,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和高原生长的环境生物效应再添注脚。 迷鳃鱼类(Labyrinth fish......阅读全文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化石校正分子钟揭秘迷鳃鱼类演化谜题

  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的碰撞与随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亚洲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区系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却、热带和亚热带低地出现、巨大山系发育近而最终隆升为今天面积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极。伴随地貌和环

化石攀鲈与同期植物显示两千六百万年前的西藏腹地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关于隆起的时间,有观点认为高原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并在渐新世(约3千万年前)

3.9亿年前的东方鱼为何能多存活两千万年?

  “这件大约3.9亿年前的东方鱼化石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鳃(囊)特别多,多达45对,比之前命名多鳃鱼的12对还要多很多,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多鳃鱼的认识,也成为目前世界上鳃囊最多的一种鱼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盖志琨研究员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及研究团

中科院团队完整呈现4.1亿年前玉海翼角鱼全貌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四代古鱼类学家薪火相传、接力研究30年,最新完成对产自云南曲靖“古鱼王国”、约4.1亿年前盔甲鱼类“玉海翼角鱼”新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终于使玉海翼角鱼的全貌得以完整呈现,并填补了盔甲

“活化石”腔棘鱼可以活到100岁

  很少有动物活的和人类一样长。但西印度洋腔棘鱼(矛尾鱼)可能是一个罕见的例外。这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鱼类,它可以长达2米、重达100公斤。一项新研究发现,这种“水下巨兽”可能会活到100岁。日前,相关研究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为了算出这个数字,研究人员计算了保存在法国博物馆的腔棘鱼鳞片上的微小环状

西屯脊椎动物群再添新丁:真盔甲鱼类硕大西屯鱼

硕大西屯鱼生态复原图(史爱娟绘) 硕大西屯鱼化石照片(盖志琨摄)、3D重建及头甲复原(冯鸣娟绘)云南曲靖素有“古鱼王国”和“4亿年前人类远祖发源地”之称。其化石的主要产地层位——曲靖麒麟区西城街道西屯村附近的西屯组自1980年代以来就已逐渐成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麦加”圣地。然而,迄今在西屯脊椎动

我国首次发现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

  金龙鱼是一种名贵的观赏鱼类,属于骨舌鱼超目骨舌鱼目骨舌鱼科。骨舌鱼类是真骨鱼中较古老的类群,现生骨舌鱼类除北美的舌齿鱼(Hiodon)以外,均分布于南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淡水水域中,如南美的巨骨舌鱼(Arapaima)和骨舌鱼(银龙鱼,Osteoglossum),澳洲和东南亚的金龙鱼(Scler

“活化石”腔棘鱼基因组被破译

  生活在非洲东部近海以及印度尼西亚近海的腔棘鱼素有“活化石”之称,被认为与陆地上行走的四足动物及人类的远祖有亲缘关系。日前这种“活化石”的基因组被日本科研人员破译完毕。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22日在新一期美国期刊《基因组研究》上报告说,他们分别对生活在非洲东部坦桑尼

5.35亿年前化石来揭秘蜕皮动物体构的起源

2017年,研究人员在陕南西乡县张家沟剖面寒武系幸运阶宽川铺组的含磷灰岩中发现了皱囊虫化石,其被认为是最早的后口动物,并由此提出后口动物可能有一个毫米大小的、生活在海底泥沙缝隙中的、有口无肛的祖先类型。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一支研

使用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探索4亿年前脊椎动物颌部演化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几次飞跃之一,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是身披大块膜质骨片的盾皮鱼类。过去曾经认为,盾皮鱼类只是有颌脊椎动物一个特化的旁支,已经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末全部绝灭。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颌脊椎动物类群均由盾皮鱼类的一个早期支系演化而来。因此,盾皮鱼下属各支

后口动物或蜕皮动物?5.35亿年前化石来揭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45.shtm 皱囊虫标本的扫描电镜照片。(受访者供图) 皱囊虫的复原图(杨定华绘制)和系统位置图 A前视、B左侧视、C后视、D皱囊虫为蜕皮动物全群。(受访者供图) 2017年

基因组研究显示七鳃鳗独立于其他脊椎动物进化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自然·遗传学》杂志上说,他们成功破译了原始鱼类七鳃鳗的基因组,发现这种动物拥有诸多不同于其他脊椎动物和更原始的无脊椎动物的基因特征,这表明七鳃鳗是独立进化而来的。   七鳃鳗又称八目鳗,属于无腭纲,它们的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从进化角度看,七鳃鳗处于接近脊椎动物祖先

治疗鳃裂瘘管的方法介绍

  1.非手术疗法  可用碘油、三氯醋酸等烧灼瘘管,电灼瘘管以及用盐酸奎宁、25%水杨酸钠冲洗瘘管,这些方法主要用于不适合或暂缓手术治疗病人的临时性处置。  2.手术切除  此方法可以根治鳃裂瘘管。

关于鳃裂瘘管的基本介绍

  鳃裂瘘管为鳃囊、鳃沟相通或鳃沟不消失而生成鳃裂瘘管的外瘘口及全程,因瘘管位于颈部,故又称颈侧瘘管。第一鳃裂瘘管伴有耳内流脓。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1/3和下1/3处有外瘘口,扁桃体窝、食管上端有内瘘口,沿外瘘口向上触诊,可触及有坚实条索状物。

关于鳃裂瘘管的病因分析

  1.鳃沟与鳃囊间的隔膜破裂。  2.鳃沟闭合不完全。  3.鳃器官上皮残留。  4.鳃器官发育异常。  5.颈窦未闭合。  6.以上一种或几种因素可同时存在。

张江永:听懂金龙鱼化石的倾诉

  “每一件标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能否识宝,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人才能听懂化石的‘倾诉’,悟出其蕴涵的故事。”  要说古生物学家的美梦,莫过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块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

中国鱼化石首次揭示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

  中国科学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记述了两种早期鱼类的腰带,首次揭示了硬骨鱼纲的外骨骼腰带。该研究否定了硬骨鱼纲的腰带与肩带结构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传统观点,为研究有颌类的早期分化并探讨腰带与肩带在发育上的同源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这是

古脊椎所等揭示肺鱼类食壳性起源与快速演化

  最古老的肺鱼干群成员先驱杨氏鱼是早泥盆世西屯脊椎动物群中原始肉鳍鱼类的典型代表之一,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命名并采用连续磨片法、制成蜡质模型开展研究以来,这条鱼便引起国际上延续至今的对肉鳍鱼类系统关系和四足动物起源问题的反思与讨论。后续相关研究逐渐证明杨氏鱼是肺鱼形类的原始代表,与包括

早期鱼类游泳速度如何演化?最新研究揭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218.shtm 中新网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早期鱼类游泳速度如何演化?传统的“积极的捕食策略倾向导致有颌类起源”假说是正确答案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

3.19亿年化石保存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近日,科学家通过扫描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完整大脑。该大脑及其脑神经约1英寸长,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蓝鳃鱼。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项最新发现,为摸清当今主要鱼类“鳍鱼”的神经解剖和早期进化打开了一扇窗。相关研究2月1日发表于《自然》。这一意外发现也为脊椎动物化石中软组织的保存提供了

关于鳃裂瘘管的检查诊断介绍

  1、检查  第一鳃裂瘘管伴有耳内流脓。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1/3和下1/3处有外瘘口,扁桃体窝、食管上端有内瘘口,沿外瘘口向上触诊,可触及有坚实条索状物。  2、诊断  根据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较易作出诊断。经瘘口行X线碘油造影可明确诊断。  3、鉴别诊断  应与颈部结核性瘘管、

简述鳃裂瘘管的临床表现

  1.第一鳃裂瘘管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下颌角后下方有肿块,压之耳内分泌物增多,继发感染可出现疼痛、发热等症状。  2.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瘘口,有时瘘口很细,细如针尖或小凹陷,常有少许分泌物。病人常觉口内有臭味。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

日本研究人员解读“活化石”腔棘鱼全部染色体组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成功解读了有“活化石”之称的腔棘鱼的全部染色体组,由此发现腔棘鱼具有与哺乳类和爬虫类等陆地动物相同类型的基因,属于鱼类进化到陆地动物的中间类型。这一发现有助于弄清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的过程。   腔棘鱼是一种活动灵活、鳍呈肢状的肉食鱼类,约3.6亿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被认为与

最新研究证明蜜蜂也迷尼古丁

  很多人喜欢喝咖啡和茶,因为咖啡因可以为大脑提神。其实蜜蜂也有类似的喜好,它们有时会吮吸含有天然咖啡因的花蜜,研究发现这似乎可以增强它们的记忆力。而今,又有一项研究表明,蜜蜂还喜欢享用另一种由植物产生的为人们熟知的药物——尼古丁。  花蜜主要由糖分组成,可以为潜在的授粉者提供能量。但是一些花卉植物

从化石窥见青藏高原生长的秘密

西藏始攀鲈化石伦坡拉盆地种类丰富的化石植物类群,包括棕榈、栾树、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飞翔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苏涛分别结束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这两位年轻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泥盆纪肺鱼化石新属种揭秘肺鱼取食新模式

会泽滇双翼鱼生态复原图 (罗彦超、马萌绘,罗彦超供图) A,会泽滇双翼鱼犁骨细节;B,会泽滇双翼鱼副蝶骨细节;C,会泽滇双翼鱼翼骨与齿板细节。比例尺为5mm。(罗彦超供图) 有一类非常特殊的鱼,

Science改写教科书:首次发现温血鱼

  美国NOAA渔业局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完全的温血鱼类——月鱼。研究显示,月鱼全身流淌着温热的血液,就像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热血让它们在寒冷的深海中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  这种银色的鱼有汽车轮胎那么大,分布在全世界的海洋中,居住在寒冷而幽暗的深海里。它们通过快速拍打红色的大胸鳍在水中游动。深海鱼通